大班幼儿职业角色的实施策略与指导方法
2022-02-23杨晓琦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上派镇中心幼儿园
◆杨晓琦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上派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职业角色游戏,可以将幼儿社会态度以及情感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环节中去,让幼儿自己体验各种社会角色,加深对各种不同职业的认识,体验不同职业的沟通方式、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的职能,激发幼儿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因此探索大班幼儿职业角色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但在实际的幼儿园活动中,大多缺少了这一方面的教学活动和游戏,忽略了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此外在社会上,有各种儿童职业体验馆,但这类体验馆能够供幼儿体验的时间和深度都很有限,导致幼儿对自己所扮演的职业了解较为浅显,认知的深度不够,所以在幼儿园中创设职业角色游戏场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依托市级课题《大班幼儿职业角色体验式学习的实践研究》,我们在幼儿园内进行了角色体验式游戏的布置。
一、大班幼儿职业角色的实施现状
(一)幼儿对角色职能认识较为浅显
在幼儿进行职业角色的社会实践时,他们容易观察到的是场景里的常见角色,但不会主动进行细分类,例如超市理货员还分为“生活用品区理货员”“生鲜蔬菜区理货员”“零食区理货员”等;医生还分为“牙科医生”“外科医生”“内科医生”等。幼儿也不会深入地去观察和了解该角色细分后的区别。
(二)许多幼儿未尝试过职业角色的体验
相比于城市幼儿可以去相关幼儿职业角色体验场所进行角色体验,乡镇幼儿园缺乏这样的条件,大多数孩子通过娃娃家来扮演各种角色,孩子们对角色的认识只停留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职业,未体验到多样的职业角色,也没有专门的职业体验场所和机会。
(三)家长对职业角色体验的认知不高
活动前期老师让家长带幼儿去相关场所调查和观察各种职业角色,有些家长不予配合,不能认识到社会实践,特别是职业角色的实践和体验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作用,相比这种隐性的影响,家长更重视那种有显性效果的活动,例如上台演出、当众演讲等。
二、大班幼儿职业角色的实施策略
(一)从幼儿自身兴趣出发,创设有效情境
各班级教师通过问卷调查、谈话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课题研究,从幼儿感兴趣的职业出发,制订各类方案。在问卷调查中,课题组发现幼儿大多对“吃饭类”“看病类”的游戏比较感兴趣。大班年级组便进行了主题性的环境创设,从大一班的“中餐厅”到大二班的“甜品店”,大三班的“小医院”到大四班的“小超市”,这些场景无不以幼儿的兴趣为主要出发点进行方案的制订和实际的布置。其中以大一班的“中餐厅”区域创设为例,教师请家长周末带幼儿进行实地的调研和观察,从服装、动作、语言、表情等来对“服务员”“厨师”等职业角色进行了解,并将其调查经验迁移至游戏中。同时根据幼儿的游戏发展,增设出自助餐区、等候区、外卖区等,以此来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
(二)跨区域游戏,各区有效融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中进行的。”课题组以整个大班为主体,进行角色区大联欢活动。“中餐厅”(大一班)里的小客人可以去“小超市”(大四班)里进行购物,或者去“甜品店”(大二班)购买甜品;疫情防控期间,“小医院”(大三班)里的医务人员可以到其他场所里进行核酸检测、防疫检查等游戏活动。不仅可以进行年级性的区域游戏活动,还可以和本班级创设区域进行有效的融合,如:班级的美工区可以作为“甜品店”和“中餐厅”的“食品加工厂”和“包装加工厂”,数学区可以作为角色体验区的“银行”进行货币的交易等。通过区域之间的有效联动,提高幼儿游戏内容的丰富性,促进其社会性的有效发展。
(三)多方联动,提升实际效果
家园、社区共同合作,提升幼儿职业角色游戏的实际效果。幼儿是通过多重感官接触来认识和感知世界,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作为一种更为直接具体的实践形式,能给幼儿提供近距离接触社会、感受生活、理解职业的机会。正如梁欣洁提出的以“游戏和生活的方式挖掘角色游戏的主题、游戏材料的准备方式以及角色游戏进行中的教育价值,积极引导幼儿更好地进行角色游戏。”另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家园合作的形式,提高家庭教育的价值,家长应在孩子心中树立一个较好的职业形象。结合家庭教育的力量,实现家庭、幼儿园的教育优势互补,再结合社区的配合,三方合力为幼儿职业角色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大班幼儿职业角色的指导方法
(一)以职业角色区域游戏为载体,推进体验式学习实施
职业角色融于区域游戏中,这种形式能增强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与体验性。通过这些不同职业的角色扮演,幼儿能够通过实践增加对不同职业的认知度,了解该职业的社会价值,激发幼儿对各种职业的认可和向往。幼儿能够自主进行角色和任务的分工,如在“医院”情境中根据不同科室来设置医生、护士角色。在“超市”情境中设计收银员、采货员、理货员等不同的职业角色;在“餐馆”情境中设计主厨、配菜员、服务员、收银员、外卖员等。以职业角色区域游戏为载体,推进职业角色的实施。
(二)以职业角色环境创设为辅助手段,推动职业角色开发
环境创设是幼儿游戏的重要基础,作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与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相贴近的环境。其次,要时刻关注游戏进程,适时投放材料,并按需增减材料,新旧材料要投放适宜,新旧材料的比例要适合,这样材料的使用效率才会达到最大化,幼儿才可能创造性地使用新旧材料。此外,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课程,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加深幼儿对职业的了解。如在“餐厅里都有谁”主题墙上粘贴幼儿在去过的餐厅里观察到的职业情境;在“我的爸爸妈妈是……”活动中展示父母穿工作装或父母在工作时的照片,让幼儿了解父母的职业及工作特点;在《走进金星和园小超市》中设计了各种食品售卖场景,使幼儿自然联想到相关的职业及职业行为。
(三)以适时调整、总结经验为方法,有利于感知体验可持续化
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是游戏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幼儿游戏之后,教师需及时对幼儿的游戏行为总结,以此加深游戏经验,增加幼儿对其扮演的职业的认识和感知度。有个老师分享了一个很好的案例:“我们班孩子在进入蛋糕店选购时,只会选东西、付钱,重复一样的场景和动作,不会预设更多的场景。于是有一次,我便和我们班的王老师一起模拟充当了顾客和收银员。我当顾客,我除了买东西,还会在出门时告诉家里的宝宝,不能给陌生人开门或自己跑出去;王老师扮演的收银员可以跟客人打招呼、计算商品价格……通过我们的扮演,孩子对角色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游戏的兴趣也就加深了。”静静老师说孩子们之前总争一个角色,老师给他们的建议是可以轮流扮演这个角色,后来孩子们不太满意这个方案,于是老师和他们一起讨论商量,最终决定用“石头、剪刀、布”来确定谁扮演,这个方法大大减少了孩子们争角色的情况。
综上所述,我们在职业角色活动的开展中,要坚持幼儿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和促进者的原则,从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出发,充分利用家园、社区的力量,并加以适时、适量的教师指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