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问题与方法探讨

2022-02-23刘剑

中国科技纵横 2022年23期
关键词:轨道交通交通规划

刘剑

(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18)

1.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概述

1.1 城市轨道交通的法律法规

现阶段,我国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法律条文仍处于欠缺状态,因此,相关法律约束条文由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规与建设标准、行业内部自律规定等共同构成。

1.2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作过程

轨道交通运作的过程主要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期部分即轨道交通的建设,后期部分为轨道交通的保养、维护、管理等运行保障工作。由于轨道交通建设的不可逆性,一旦轨道交通建成落地,规划将只针对于项目的保养维护与运营工作。

1.3 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体系包含了长远规划与具体规划两个方面,不仅需要对城市发展的宏观方向进行规划把握,还要对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规划设计。

2.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城市人口呈快速上升的态势,城市人口的剧增,给城市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地面公共交通无法满足市民工作生活的出行需求,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载量大、速度快、乘坐方便的特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交通压力。同时,城市的人口剧增也带来了城市的用地紧张,城市轨道交通的立体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土地[1]。此外,城市轨道交通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能源的消耗程度也相对较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理念。

3.我国轨道交通规划中仍存在的问题

3.1 轨道交通规划与土地规划之前无法互相协调

我国的轨道交通规划与土地规划由于主体差异,之间常常存在互动性不够的问题。在通常情况下,轨道交通的线网规划工作需要每隔几年进行更新设计,但在与城市用地相互协调的过程中,尤其是与新城区的城市用地相互协调时,车站规划与线路规划往往无法根据最新的土地规划进行及时调整,而是独立落实规划中已设计好的线路、车站等。导致交通轨道规划与土地规划无法相互配合,在土地建设完成后,交通不便利会影响土地价值,在城市交通建设完成后,沿线土地开发不到位也无法提升城市经济效益,导致城市无法充分发挥轨道交通与用地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3.2 前期缺乏相应的规划控制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时间跨度较长,前期缺乏相应的规划控制,容易导致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无法顺畅接驳,没有达到轨道交通便利市民的作用,也会影响轨道交通的运营与客流量。同时,由于现阶段我国轨道交通的建设侧重点放在交通与空间结构方面,导致其无法与城市协调发展,时常会有轨道交通的规划目标与城市的总体发展目标不相符的情况出现。

3.3 路线核心区域拥挤、客流量大

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存在一些核心区域拥挤的现象,乘客在车厢的密度非常大,尤其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在上下班高峰期客流量巨大已经成为常态化现象,导致乘客的乘车体验感降低,不利于轨道交通的运营与发展。同时,使用率较高的车站,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也会增加,尤其是建设时间较早的重要站点,仍存在站内设施老化、出入站口数量不足、站内步行通道过窄、换乘距离过长等问题,尤其在自动扶梯、楼梯、电梯等位置容易造成人流拥挤与乘客滞留,不仅影响乘客的通行与换乘,还对车站的人员安全带来安全隐患[2]。

3.4 客流量的预测偏差较大

对客流量的预测出现偏差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常见的一大难题,预测结果往往会与实际客流量有很大出入。目前,我国对于客流量的预测方法,已经逐渐由客流转移法转变为“四阶段法”,相比以前的客流转移法,“四阶段法”的预测结果更准确,但不同的城市存在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城市使用算法的方式也存在差异。因此,即使使用相同的方法,每个城市建立的模型也各不相同。

3.5 轨道交通规划的实践理论认知不足

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不仅仅是单独的规划,还应有相应的路网规划、土地规划等相互配合,多角度、多方面的制订规划方向,但现阶段很多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对于实践理论的认知不够到位,导致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往往以单一规划存在,对轨道交通的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3.6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模式认知不足

城市轨道交通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需要与多方进行配合与接驳,如地面公共交通、长途交通、其他城市交通系统等,而现阶段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在规划过程中对于运行模式的认知不足,导致轨道交通与其他的交通方式无法达到紧密配合。轨道交通在落地后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对其具体运营带来一定的影响[3]。

3.7 轨道交通的规划稳定性不足

我国目前专门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相关法律法规与相关建设技术标准存在欠缺,现阶段使用的各类文本与文件的约束性不强,导致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过程中,规划仍存在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如建设方案多次变更、建设成本过高、建设条件不达标等具体问题都制约着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

3.8 城市轨道交通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时间较短,整体建设经验不足,并且由于国家间的个体差异性,一些国际上的建设经验并不适宜我国国情,例如,国外的大多建设案例较为注重轨道交通自身的功能完善,忽略了轨道交通与城市其他功能间的配合与影响。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城市其他交通体系的规划、土地规划,甚至城市整体的规划都无法做到统筹策划,因此无法合理利用轨道交通的运载能力,也无法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最大作用。

4.优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具体方法

4.1 健全法律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建设,很大一部分城市已经逐渐意识到轨道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与推动作用,也加大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力度,但在工作的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需要加强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与建设标准的建设,在轨道交通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其起到指导、制约与监督作用。法律法规的指导作用能够让城市轨道交通在规划时明确方向,避免规划方案反复、频繁的修改,减少规划中不必要的工作量,也能使轨道交通的规划依法与城市整体规划相互配合,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功能性作用。建设标准的制定能够有效避免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建设过程中成本过高、建设条件不达标等问题,促进轨道交通提高建设效率,保障轨道交通的建设质量[4]。

4.2 轨道交通规划配合城市整体规划

轨道交通规划是城市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需要根据城市整体规划的大方向进行,加强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轨道交通之间的联动,以城市的主要人口分布为基础,以城市重要功能性设施的规划布局为锚点,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实现轨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于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4.3 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土地规划的一体化推进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城市土地规划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土地的开发需要城市轨道交通吸引人流,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也会刺激土地的开发与利用,轨道交通的运载能力与交通站点的不同分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地利用的不同模式与开发强度。在城市住宅区建设完成后,随着公共交通与各类公共设施逐渐配套供给,住宅区的人口逐渐增长,住宅区周边商业建设的需求量逐渐提高,在整个经济区域形成后,需要更密集的城市交通线路,城市的发展具有多变性,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城市土地开发都需要及时根据城市具体发展情况做出一定的改变,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用地需要在规划时做到统筹安排。如住宅区域的轨道交通站点分布、未来经济区域的交通站点分布、交通网线途径区域等都需要协调规划。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土地开发一套化推进,能够有效结合城市的功能性与交通的功能性,促进轨道交通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果,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社会效益。

4.4 建立轨道交通规划的评价体系

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逐渐发展为城市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不仅在城市整体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还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虽然我国轨道交通的总里程数已经位于世界第一,但我国对于轨道交通建设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各类研究还没能得到一定的成果,很大一部分的理论研究是以大铁路系统作为参考依据,与城市的轨道交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想要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还需要不断从现有规划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为规划所需的决策提供参考,也为后续的工程起到指导作用。

由于轨道交通建设的时间跨度较长,而现阶段多数的评价为项目完成后评价的方式,评价较为笼统,角度不够全面与具体,评价的指导意义不强。因此,需要加强对于评价体系的重视度,从规划启动的初期阶段开始采用动态评价的方法,在建设的每一个不同阶段,根据建设的具体情况与目的,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对规划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评价,帮助推进我国轨道交通建设更科学的发展[5]。

4.5 建立综合交通体系

随着城市发展,轨道交通逐渐在城市各类交通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轨道交通在辐射面广大的同时,也存在线路网不够密集的缺点,目前我国市民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方式呈链条式发展,转乘、换乘情况非常普遍,因此城市交通建设需要成体系的推进,使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相互配合,发挥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对于客流量较大的主要干线,适当增加轨道交通的运行频率,保障运载能力达标,同时加强社会考察,在市民换乘需求量大的站点合理规划选址,保障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流畅,减少市民的换乘时间,缩短换乘距离。此外,轨道交通还应与长途交通客运站,例如,机场、高铁站等建立联系,充分发挥轨道交通运行距离远的优势,让市民出行的交通方式选择更加多样化。

4.6 探寻符合城市具体情况的客流预测方法

首先,加强城市现有交通方式客流量的数据收集,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其次,针对不同城市的地形条件、轨道交通覆盖率、市民出行偏好等进行全面分析,找到市民出行乘坐公共交通的规律,从而探寻到市民的出行特征;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客流做出有效预测。轨道交通的建设目的即是服务市民,方便市民出行,客流预测能够对轨道交通的规划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根据客流量进行轨道交通建设,能够最大化的发挥轨道交通的运载能力,避免轨道交通资源的浪费。

4.7 加强轨道交通前期的勘测工作

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各类历史遗迹存量庞大,对于各类古建筑、古墓的保护是城市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在轨道交通建设的前期需要对规划途径的环境进行严密的勘测工作。以西安为例,在地铁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墓葬,出于文物保护的要求,地铁建设的工作不得不停滞直到考古工作结束,对轨道交通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增加了建设的时间成本与误工成本,同时也对城市交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不论是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还是在地形条件较为复杂的城市,都应该加大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勘测的力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保护历史遗迹;另一方面,能够降低建设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保障项目能够安全、高效完成。

4.8 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的后期改造与维护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上升,市民对于轨道交通的需求量也在逐渐上升,一些建设时间较早的车站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出行要求,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期等人流量巨大的时段,容易造成人流拥挤、乘客滞留等问题,需要及时加宽车站的过道、楼梯,适当增加扶梯、电梯数量,确保车站有足够的能力接纳乘客。轨道交通以运载量大为特点,因此要格外注重交通的安全问题,如车辆与站台的间距、车门的安全性、车站电梯扶梯的安全性等。需要对车站与车辆进行定期保养与维护、不定期检查,时刻确保车辆的运行安全。在人流量大的时段,需要加强安全监管力度,防止拥挤、踩踏造成人员伤亡。

5.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人口数量的上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逐渐成为基础建设的重要部分。然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建立起能与城市产业结构相配合、与其他交通方式向衔接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市民的出行带来便利,为城市的发展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轨道交通交通规划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繁忙的交通
小小交通劝导员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联调探讨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