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翻译学视阈下中国科技典籍术语英译策略探究
——以王宏英译版《梦溪笔谈》为例
2022-02-23高晚晚
高晚晚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一、引言
中国科技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先祖探索生产生活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的智慧结晶,其蕴含的科学知识和中国古代科学研究范式对子孙后代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古科技术语是中国古代各科学领域知识的浓缩和精华,研究中国科技典籍术语翻译有助于建构中国古代科技话语体系和话语权,地方性科技知识转变为世界性科技知识的过程中,可增加科技知识的多样性和文明的丰富性,为世界科学范式提供中国思维和方案。
二、知识翻译学概述与研究现状
知识翻译学的概念是2021年我国学者杨枫教授提出的,杨教授从翻译的知识传播本质出发,认为“翻译是跨语言的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1],“知识翻译学就是探究跨语言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行为、关系、运动和规律”[2]。知识翻译学将翻译活动置于不同的文化、社会和政治环境中,考察地方性知识向世界性知识转变过程中知识的重现、重生和再传播,以真善美精神作为翻译传播者的行为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以往文化转向带来的译者主观能动性滥用的弊病。
该翻译研究的新视角引起国内学者的极大兴趣,引发了翻译学术界对知识翻译学的一系列探讨。庞秀成博士探讨了知识翻译学视角下的译者个体知识与求知模式,强调翻译求知的“实然之真、或然之真和应然之真”[3],指导译者个体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为出发点,研究文本,创造和传播“真”知识;李瑞林教授从认识论的视角阐释翻译的“跨语言知识转移”本质,提出“翻译研究理应是探究如何超越文化、语言和肢体界限,有效实现知识转移以调节人类认知非对称性的一门经验学科,重点考察知识转移的跨语言认知和实践过程,以揭示地方知识国际化乃至世界化的一般机制和基本规律”[4];覃江华教授认为“翻译是知识生产、管理和转化”[5],翻译表面看是语际符号的转换,实际上是知识的交换与流动,翻译活动本身就是新语境下知识的生产活动,翻译的知识管理体现在翻译是一种“知识的获取、创造、识别、存储、分享、转化和应用”过程,信息时代下,译者可借助各类翻译技术提高翻译知识管理的效率,翻译的知识转化强调知识的应用,“知识向下可以转化为信息、数据或符号,向上可以转化为智慧、能力和竞争力”,蓝红军教授从知识翻译学作为理论与作为方法两个方面探讨了知识翻译学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认为“将翻译的本质界定为知识行为,这是知识翻译学构建自身认知体系的原点”,研究翻译的知识和知识的翻译都是从方法上认识“翻译在人类知识和观念形成中的历史中所产生的作用,……认识翻译在人类终极存在中的意义”[6],以探索翻译带来的异质文明与地方性本土知识的碰撞与融合;张生祥从翻译研究的知识观,探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跨文化交互转化的翻译活动中,不同阶位译者应如何构建知识转化模式,基于“知识增值链条上的信息、知识和智慧三个关键点”[7]提出知识翻译的仿造、改造和创造三种模式;陈大亮教授从“知识翻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基础、学科性质、研究方法以及知识在翻译系统中的地位”[8],论证了知识翻译学能够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理依据;岳峰、陈泽予以丰富的英译名案例阐释知识翻译学真、善、美三原则[9]。
耿强教授通过回顾对诸多涉及观念、理论和知识旅行和传播的成果,提出知识翻译学能为中国知识世界化、世界问题的“中国观念、知识和话语方案”[10]提供研究空间;孟祥春教授从理论根基、研究对象、学科性质、方法和视角等角度分析了知识翻译学的合理性,并辨析了“知识翻译学”的译名,构建了“知识互动化生、知识剪刀差、知识逸脱、知识冲击、知识-文化纠葛、知识波纹效应、知识翻译悖论”等新术语,丰富了知识翻译学的理念和概念。
三、《梦溪笔谈》全译本英译研究现状概述
《梦溪笔谈》第一个英语全译本由王宏、赵峥于2008年完成,并收录至《大中华文库》,随后一些中国学者围绕英译策略与传播对王宏版全译本进行研究。截至2022年7月11日,以“《梦溪笔谈》英译”“《梦溪笔谈》翻译”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去除重复篇章和非翻译研究篇章,共得到相关研究论文11篇,其中硕士论文5篇,学术论文6篇,主要从文本类型学、功能翻译理论、关联理论等不同的翻译理论视角下研究《梦溪笔谈》某一科学条目术语的翻译策略,尚未有研究者从知识化生的角度研究《梦溪笔谈》的英译与传播。
四、知识翻译学视阕下《梦溪笔谈》术语英译策略
杨枫教授认为知识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三种类型,《梦溪笔谈》中自然科学术语占据全书大约三分之一,术语领域涉及天文、数学、地质、地理、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农学、医药学、印刷、机械、水利、建筑、矿冶等,从知识本身来说,自然科学术语应归入自然科学知识类别。中国的地方性知识转化为世界性知识的变迁中,科技观念和知识的时空旅行在社会、历史、文化、政治、技术等要素的影响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根据地方性知识与世界性知识差距的大小,按照孟祥春教授对知识翻译学的构建,我们可以将之分为知识契合区、知识逸脱区、知识冲突区、知识阕无区,翻译就是地方性知识跨越“知识剪刀差”谋求世界化和平等对话的过程。
(一)契合区
“知识契合区指两种语言文化所承载的包含共核知识与共享知识的领域”。当源语和目的语所承载的知识在内涵和意义上一致时,或者在目的语中保留源语表达形式不影响目的语读者的阅读理解时,我们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再现知识的契合。
1.直译
案例1 黄道与月道如二环相叠而小差,凡日月同在一度相遇则日为之食,在一度相对则月为之亏。
The ecliptic and the moon's orbit are like two rings,which seem to overlap but are split apart and intersect only occasionally.When the sun and the moon meet in the same circle of longitude,the solar eclipse is likely to occur.When they are in the opposite positions in the same circle of longitude,the lunar eclipse is likely to occur.
原文中的“黄道”指从地球上看太阳一年内的运行轨道,“月道”即白道,是中国古天文术语,指月亮的运行轨迹,“度”指经度,“日为之食”指日食,“月为之亏”指月食。“黄道”“月道”“经度”“日食”“月食”都是古天文术语,与现代天文学知识不冲突,因此,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实现地方性知识的世界化。
(二)逸脱区
“在跨文化‘知识化生’过程中,翻译的知识(translated knowledge)脱离其本来的面貌即为‘知识逸脱’”,其目的是为了地方性知识适应目标读者的认知惯性,尽量调动目标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相似的情感联想以达到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效果,因此可酌情抛弃原文的表达外壳,采用创造性叛逆的翻译策略。
1.创造性叛逆
案例2 今谓之“金缠腰”者是也。
Nowthese flowers are called“lucky flowers”.
“金缠腰”是北宋资政殿学士韩琦在家中后花园发现的一种芍药。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这棵芍药一根干上长出了四根支干,每根支干上都开了一朵花,花的上下呈红色,中间有黄色花蕊隔开,因此得名“金缠腰”,借以表达四朵奇花呈现的吉祥含义。“金缠腰”的命名是取其吉祥的兆头,如果直译为“gold twining around the waist”无法让目标读者意会到幸运吉祥好兆头的寓意,因此为了传达比形式更重要的意义,本译文以知识逸脱的方式将“金缠腰”创造性叛逆,翻译为“lucky flowers”,以尽量激起目标语读者的相似情感。
(三)冲突区
知识的冲突区是由知识所根植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差异造成的,科技典籍从古至今穿越时空世界化的过程中,古科技知识也依次历经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双重化生,源语知识在时间和空间的旅行中不可避免要受到某种扭曲和变形,增加适当阐释,为读者提供某些背景常识可一定程度化解知识冲突。
1.解释性翻译
所谓解释性翻译,是根据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需求,在翻译时对缺省的文化信息进行适当的文内增补,通常表现为语言上的增益。
案例3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Officials living in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all modeled their costumes on those of the ethnic groups living in the north and west ever since the Northern Qi Dynasty(ca.550-77).
现代读者看到原文中的“中国”一词易望文生义,理解为China或者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然而“中国”的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略有不同,中华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秦汉以后泛指中原王朝建立的政权,考虑到《梦溪笔谈》成书于北宋时期,因此,此时的中国应泛指“中原地区”,而非今天理解的中国概念。
(四)阕无区
知识阕无区指完全属于地方性知识的领域,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对应知识,其世界化的意义在于以地方性知识丰富、填补世界知识,拓宽目标语受众群体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边界。对知识阕无的处理,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意译、音译和厚翻译等策略。
1.意译
案例4 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
The Imperial Academy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installed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imperial palace where the emperor could take a rest after adjourning the day's court session.
“翰”本义为长而坚硬的羽毛,后指代毛笔、书信、文字等,“林”指树林,“翰林”本义是像树林一样多的毛笔,比喻知识分子众多。自唐玄宗开始,翰林的主要职责是作为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负责为皇帝起草重要命令和文件,翰林院是直接服务于皇帝的以精英知识分子为主的机构,该术语虽然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对应术语翻译,但其内涵可以在目的语中找到相似概念,因此,翰林院的翻译可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传达阕无区知识的内涵。
2.音译
案例5 ……东方苍龙七宿当起于亢、终于斗,南方朱鸟七宿起于井、终于角。
...the seven constellations in theeast symbolized by black dragon should start with kang and end with dou while the seven constellations in the south symbolized by red bird should start with jing and end with jiao.
中国古人为观测日、月和五星的运转情况,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将天空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域,每个区域由七颗星宿组成,共28星宿,又根据各个区域星宿的排列组合,将其想象成中国古代的四种神兽,分别是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28星宿的命名是中国古人积累的独特天文知识,逻辑自洽,自成系统,与西方天文学界的知识有差异,考虑到逻辑内涵的连贯性,对此类系统化的阕无知识我们可采用音译的方式,因此原文的亢宿、斗宿、斗宿、角宿采用音译。
3.厚翻译
厚翻译(Thick Translation),也叫深度翻译,指的是阐释性文本材料,如序言、脚注、尾注、文内释义、文外说明、案语、附笔等厚翻译的翻译策略意图,为读者构建尽量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语境,试图使读者能够尽量身临其境地感受源语文化,获得与源语文化读者相似的阅读情感。
案例6 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
Nowadays some soldiers are able to draw a 9-dan crossbow,which equals 25 dan in ancient times.
Translator's note
When used as the unit of weight,one dan is equal to 120 jin or 60 kilograms.And when used as the unit of capacity,one dan is equal to 100 liters.In this passage,the author might have exaggerated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military training of his age.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与中国当代的度量衡单位不尽相同,与西方通用的度量衡更是差异巨大,因此,对度量衡的单位知识,译者以译者注的厚翻译方式加以说明,为读者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理解空间。
五、结语
知识翻译学以真善美的准则从翻译的知识本质探讨知识的跨语言、跨文化生成、转化与管理,这与中国科技典籍术语翻译中科技知识的求真求信跨文化接受与传播相互呼应,中国科技典籍中蕴含的地方性科技知识是中国先人从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结晶,其世界化的过程有助于世界各国从实实在在的科技成就中直观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了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为世界创造的知识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