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03工作面动压巷道顶板水力压裂卸压技术与试验
2022-02-23郝少龙
郝少龙
(山西王家岭煤业有限公司,山西 忻州 036600)
随着煤炭需求量的不断提高,煤矿开采强度增加,动压巷道的变形问题,如变形速度快、变形量大、变形形式复杂、变形无法稳定等特点日益突显[1-2]。动压巷道大变形的原因往往是巷道、煤柱和实体煤上方赋存的采动支承压力,为此,专家技术人员提出了卸压技术用于治理动压巷道大变形的措施,目前常采用切缝卸压、钻孔卸压、松动爆破、卸压煤柱等卸压方式[3-5]。王家岭煤矿18103辅运顺槽既服务于18103工作面,又服务于下个工作面,属于典型的动压影响巷道,巷道支护难度大。因此,拟采用水力压裂技术在工作面胶运顺槽进行顶板卸压,削弱采动应力对工作面辅运顺槽稳定性的影响。
1 工程概况
18103工作面开采4#煤层,布置了三条顺槽(胶运顺槽、回风顺槽、辅运顺槽),辅运顺槽与胶运顺槽之间留设25 m煤柱,辅运顺槽为下个面回风顺槽。4#煤层赋存稳定,平均厚度7.75 m,平均倾角为6°,含2~3层夹矸,埋深300 m。采用电子钻孔窥视仪进行围岩结构探测,钻孔角度为50°,孔深50 m,测点顶板以上0~6.2 m为顶煤,黑色,煤层结构较复杂,含矸1~6层。顶板煤层较为完整,6.2~10.4 m为砂质泥岩,随放顶后易垮落,10.4~42 m为砂岩,岩层呈灰白色,砂质胶结岩层相对较为完整,岩性单一。
2 动压巷道顶板水力压裂卸压技术
(1)施工方案
① 沿胶带顺槽布置压裂钻孔S,钻孔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设计为5°,孔间距设计为10 m,布置如图1(a);
② 压裂钻孔长度设计为40 m,倾角设计为50°,布置如图1(b);
图1 水力压裂参数(m)
③ 采用倒退式压裂,3 m压裂一次。
(2)压裂要求
① 后退式单孔多次压裂,3 m压裂一次,根据现场结果实时调整。
② 压裂时间设计为30 min,根据水压变化实时调整。
③ 钻孔施工、压裂作业间距不小于30 m。
(3)压裂参数
根据18103工作面顶板岩层确定压裂参数,高压水压力设计为62 MPa,流量设计为80 L/min。
3 卸压效果分析
在18103辅运顺槽里程牌为1230~930 m侧的胶运顺槽进行现场试验,监测了压裂段和不压裂段的煤柱应力情况。
(1)未卸压段煤柱应力分析
在1250 m附近安装煤柱应力监测仪器,根据监测结果,未卸压段煤柱应力分布特征如下:
① 1250 m处钻孔应力计安装时,工作面已推进到1220 m处,应力计未能监测超前工作面煤柱受力变化过程,初始监测位置为滞后工作面30 m处。
② 煤柱内钻孔深度15 m(距离采空区9.5 m)和18 m(距离采空区6.5 m)处应力计受力基本没有变化,说明在滞后工作面30 m时,此处应力已超过煤体的极限强度,应力已转移到距离采空区更远的位置。
③ 煤柱内钻孔深度6 m(距离采空区18.5 m)、9 m(距离采空区15.5 m)和12 m(距离采空区12.5 m)处应力先有稍微地增加,然后出现明显的降低,说明此范围煤体也逐步进入塑性区,煤体发生了破坏。
④ 煤柱内钻孔深度3 m处,煤体应力逐渐降低,此范围对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很大,说明安装应力计后,煤体承载力一直降低,煤体裂隙逐步发育,完整性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由于受到安装时机的限制,未压裂段煤柱应力计没能监测煤柱受力的完整变化过程,但是通过应力的变化可知,煤柱内应力最终都有所降低,说明未压裂段煤柱煤体均已进入塑性区。
(2)卸压段煤柱应力分析
在1100 m安装煤柱应力监测仪器,根据监测结果,卸压段煤柱应力分布特征如下:
① 进行水力压裂的区域,钻孔深度3 m处,煤体受力变化较大,其受力先增加,然后应力出现降低,并且受力波动较大。应力计值最大达到23 MPa左右,应力增加量达到15 MPa左右。由于后期应力出现较明显的降低,说明此范围煤体已进入塑性区。
② 钻孔深度6~18 m范围内煤柱应力在超前工作面60 m处开始出现缓慢增加,滞后工作面在300 m时,煤体内应力处于较稳定状态,并且钻孔应力计值没有出现下降的现象,说明煤柱十分稳定。18103工作面回采后,煤体仍具有较强的承载力,煤体没有进入塑性区。
煤柱内最终的应力分布曲线如图2所示。由曲线可知,水力压裂后煤柱存在明显的弹性核区,18103辅运顺槽围岩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4 结论
为削弱采动应力对18103工作面辅运顺槽稳定性的影响,在工作面胶运顺槽采用水力压裂技术对顶板卸压,设计了动压巷道顶板水力压裂卸压技术与参数,并进行了现场试验。煤柱应力监测结果显示,未压裂段煤柱煤体处于塑性区,而压裂段煤柱存在明显的弹性核区,具有较高的承载力,18103辅运顺槽围岩环境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