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金属工艺对公共艺术创作的启示

2022-02-23陈颖茜孙奇云

河北画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艺术品工艺

陈颖茜 孙奇云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随着现代工商业的发展,传统工艺正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我们该如何在现如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为民族存艺,为文化存根”[1]是当下急需探讨的问题。公共艺术作为目前国内还处于发展阶段的一个特殊的艺术范畴,它用艺术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出了许多种文化精神和公共价值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古代金属工艺的政治文化背景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国内出现了用铁锤敲打天然红铜制作工艺品和装饰品的样式。中国在约公元前2000 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冷锻技术制作工具以供生产。

从历史的发展历程上看,金属工艺的发展主要依据的是金银器的成长流变。我们可以从三个时期来了解这段发展历史:第一,从商到春秋战国,到秦汉为初期,这一时期是锻造工艺的萌芽期;第二,从三国、两晋到唐代中期,是唐代锻造技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第三,唐后明清金银器研究的后期,特别是发展到清代,技术达到了顶点,很多金银技术发展成了特别的技术。

古代制造打开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这样开始的,然后一直与该物质生活状况的改善直接相关。但有一个基本的事实没有改变,那就是成器活动最初就呈现了一种只是求取生存物资的状态,这样便逐步形成了世界和人类的精神现象在内的生活世界。

这种情况下金属工艺的出现势必会对某种社会要素有所涉及,金属工艺也正是在这样的礼制教条前提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例如《荀子》把器物列为礼仪的一个要素:

礼者,以财务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

此外,器物的制作和用途标明了当代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以便随时随地地强化他们自己的等级意识,正如《坊记》所云:

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这大概就是所谓礼藏于器的意义所在,也显示了器物所具有的政治属性。正因为器物具有政治色彩,因此工匠在制作、锻造之时是无法自主更改形态和纹样的。现如今我们便可以通过出土的青铜器对当初的政治文化进行探究,同时进一步了解古代的金属工艺技术。

二、金属工艺体系的确认

金饰最早在商代开始出现。到了西周时期,锻造工艺在器件成型与纹样装饰等方面取得进展。在春秋战国之时,银器同金器一样逐步遍及。在汉朝,掐丝珐琅工艺的成型,使得工匠们铸造技艺也更加成熟,为后在唐朝的光辉成长产生了必然的影响。宋朝的金属工艺,首要是延续了锻造工艺与錾刻工艺。到了辽代时代,金属工艺首要传承了唐朝的工艺,也多采取铸造、模冲、錾刻、鎏金及焊接等技法。明清期间的金银器,集传统金银工艺之大成,建造极其精巧,豪华都丽。

从古至今,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大部分是以材料制造工艺为中心,是以材料的选定、加工、成型、表面处理等步骤为一套流程进行的。这些技术内容来自于具体器物的制作过程,同时也是制作器物的主要工艺的反映。中国打开大门开始与世界交接的时候,西方的艺术思潮席卷而来,给封闭长达数千年的中国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养分,产生了许许多多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的发展空间[2]。早在上世纪80 年代,中国“85 美术思潮”的出现及发展,可以说是我国艺术界一次对西方艺术的借鉴和尝试,由此爆发出一批例如方立钧、王广义、张晓刚等优秀的艺术家;而到九十年代,人们开始思考艺术在生活中的存在价值,从而艺术的发展逐渐体现在美化城市公共环境等方面。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到来如果意味着科技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普通人固然存在的普遍性意识,那么它也可以从任何物品中得到的意识开始,延伸至人类的心理、精神、社会意识形态。任何体系的确立都离不开价值体系、管理制度的约束,只有在规定范畴内得到普遍认可的金属工艺才能广泛流传使用。正如孟子所说:

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

当金属工艺有条不紊发展的同时,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与民众主义思潮相结合,政治家、思想家对器物的作用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并进一步将制作器物的道路和目标认为是“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的时候,这项工艺体系也就基本确立了。

三、公共艺术特性的研究

公共艺术作为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创造性艺术学科,它是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生产的美学实践,是提供关于城市空间美学生产的一般认知方式,为实践提供了基本的概念工具和一般原则,是当代城市空间美学实践的基础性理论之一。

从定义上说,公共艺术是指存在于公共空间中,服务于广大受众的各种艺术形式,包括壁画、雕塑、城市家具设计、建筑外立面设计、交互装置艺术等各种艺术范畴[3]。公共艺术是反映一个地区文明程度及其风貌的特有艺术形式。

公共艺术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公共性”和“艺术性”。这里的“公共性”指的是不同人群对隶属于公共事务中艺术创作部分的平等介入,也是反映当代公共艺术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和核心价值理念的一种特性。而“艺术性”则是指公共艺术创作通过某种视觉艺术形式将艺术家的情感传递给观者。一件优秀的公共艺术品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作品所选择的材料及材料制作工艺上。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材料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想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形态、承重、体积、色彩、肌理,甚至还涉及到观者的心理接收效应。这些直接影响到了艺术作品造型的难易程度、材料制作工艺的方式方法,影响和制约着公共艺术的设计构思。

任何一项公共艺术创作在限定范围内都是应该被允许的,目的在于保证公共艺术实践的理论高度和对公共空间实践的公共诉求的社会深度,但同时所提出的方案设想乃至具体的形体设计,都需要具有实操性。从观者层次来看,安全性、准确性、美观性、适宜性;从经济层次看,有利于生态、性价比高、促进特定场所的人流量等,因此公共艺术创作者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关专业知识储备,更应具有动手制作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最初的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到现在的影像艺术、交互装置、景观雕塑等等,人们对于艺术的看法也正在改变。在公共艺术的发展史中,艺术家在对材料的认知、推介和选择上,形成了新的创作标准。“让材料说话”已经成为创作作品时的首要考虑条件。俄罗斯著名的金属雕塑艺术家伊戈尔·凡尼的作品多数以常见昆虫为主,利用金属特有的延展性和光泽性,向观者展示独属于金属材质的自身魅力。他让金属工艺在作品中展示得淋漓尽致。通过精巧的细节,用最纯粹的语言与观者产生沟通,将艺术作品传递观念的话语权完全交给了材料本身。

从另一方面上来说,公共艺术作品是需要长时间在公共空间里进行展示,甚至是成为城市的名片。例如为了庆祝法国大革命胜利100 周年而建立的埃菲尔铁塔,为了丰富千禧公园的景观而邀请艺术家设计的“云门”,为了宣扬楚文化安装的武汉洪山广场大型壁画项目等等。不难发现这些公共艺术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采用了金属材质作为主体材料。身处于露天公共空间的作品,需要经历着时间和天气的考验,这本身就是时间的作品。公共艺术的时间性和观念性在这一类的作品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给大众展示的是以文化价值观为出发点的长期社会环境营造。

四、金属工艺的运用语言表达

总书记提出“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认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在公共艺术创作的实践阶段,精益求精是一种工匠精神。当一件作品涉及到铸铜、锻造、金属浮雕等形式时,应该将相关的金属工艺熟悉于心。

传统的城市雕塑使用的主要材料,是我们所熟知的品种:如金属中的青铜、铁、普通钢材、不锈钢。基于公共艺术概念源自西方文化背景,目前选择公共艺术所使用的主要材料,也是以西方现行材料为参照。在古代雕塑中,除了当时尚未发明的钢材,其他材料均已使用。 铁、金、银、锡等金属在工艺品、艺术品与各类造像中被广泛使用。但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即使是类似的材料,在使用方式上和适用范围上,还会带来对某种材料其属性认识的差异,从而赋予相同材料不同的文化内涵[4]。例如: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多为礼器、容器、兵器、乐器,器面布满饕餮纹、夔纹或人脸和兽面结合的纹饰,所体现的多是古人对神灵的敬畏与崇拜;这就与古代的希腊青铜塑像所蕴含的精神象征有很大的差异。

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利用金属的稳定性将其作为主要材料的作品数不胜数,金属工艺也随之逐步发展。公共空间上的宏大与连接更凸显了时间的厚重,因为任何的空间都在时间中存在。时间的累积、传递和再造都会在公共艺术品上留下专属于时间的痕迹。在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公共艺术作品中的时间性,在时间的条件下产生着特别的文化表示,没有时间就没有历史,没有历史也就没有了文化,所以公共艺术必然要对相干场域内的文化内在和文化精力有所担当和发扬。

一件好的公共艺术品应该有其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价值,这个文化价值存在于其时间的延续性、公众的认同性、技术的适宜性、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在对时间性的强调上,由于公共艺术品本身具有着对某个地域文化证明的功能,它能够通过时间来反映一个地域在一个时期 的历史演变和文化进程,那么它便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一种文化的进步以及一种文明的传承。

五、公共艺术创作本身

在现如今的公共艺术品制作过程中,由于创作者的自身能力、作品过于庞大、或是机构赞助等因素,通常会存在着创作者将方案确定后联系专门的金属加工厂代为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加工厂方对于作品也许没有跟创作者一样的理解和感悟,他们面对的只是冰冷的机器和仅含尺寸数据的图纸模型。因此从事公共艺术行业,掌握材料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方法是创造出优秀公共艺术作品的重要环节。

但是实际上的公共艺术是一种新的文化取向。

一方面,公共艺术代表了一种愿望,试图以乌托邦的形态和场所强化观念对于艺术品、环境乃至世界的体验;另一方面,它又潜在地担当着现代主义的重任,试图颠覆和质疑各种固有的价值观和偏见。

——维维安·洛佛尔(Vivien Lovell)[5]

荷兰著名哲学家海因茨曾说:“美学来源于城市生活,后者是前者的土壤。”中国美术家协会在1982 年2 月提交了《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的报告,中央批示后迅速在全国成立领导小组,从此公共艺术扩展至城市雕塑,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

城市雕塑中,金属材料作为雕塑的传统材料,在中外传统城市雕塑艺术中常被公共艺术创作者所采用。当时由于金属非常坚固的物理属性,适合制作永久性的纪念物,但现代艺术家们重视金属的光泽度和象征意义。进入20 世纪后,人类进入了几乎完全依靠机器进行生产和销售的冶金工业时代。可以说钢、铁、铝以及其他合金材料成为文明社会的主要原料,金属则是现代社会的物质象征。对于这种象征性的素材,公共艺术的创作者当然会有特别的讲究。切或焊接型或翻倒,铸造或打磨或制作,造型和观念表达的效果,超过了其他的物质,更适合制作并放置在开放性的公共场所之中。

六、结语

材料是公共艺术创作实现的物质基础。在如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材质种类体系日渐完善的时代,金属工艺的不断创新已成为日前更多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问题。无论是从材质肌理的表达、还是不同材料之间的搭配使用和不同工艺的结合等方面,我们都应该积极探索它的应用价值,倡导建设符合观者期待的、绿色的、令人舒适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运用刺激了人类对艺术历程的探索,到铁器时代的出现影响了社会劳动生产力,再到西方工业革命为城市雕塑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金属材料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到艺术创作中。当今社会,金属工艺制作的雕塑艺术品已经不是单单的雕塑作品,而是与公共环境相互结合的全新的艺术品。

在金属工艺融入公共艺术创作实践的过程中,要以政府为主导,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在整体规划设计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实现相互促进相互完善。根据当下的文化进程和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公共艺术不仅要继承和保留其固有的性质特点,还应结合金属工艺等工艺模式进行创新。在创作中更好地保障金属工艺艺术品的质量,同时适应当下经济,形成合理的艺术创作体系,通过其时间性的创作,使公共艺术品更具有人文情怀和历史感悟力。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艺术品工艺
如果垃圾变成艺术品,你还舍得丢弃吗?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多元化研究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LNG加气站工艺危害分析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