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青竹刻艺术的生存与传承
2022-02-23张洪梅
张洪梅
(作者单位:沙洲职业工学院)
在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表现手法——留青竹刻,又称平雕、皮雕等。作为常州地区传统的手工艺品,留青竹刻以其精湛细腻的刀法,光滑如脂和温润如玉的艺术特色,及清新而具有东方神韵的雕刻图案闻名于世。唐朝是留青竹雕发展的初期阶段,当时所刻纹饰还比较浑朴简单,但在技法方面也显示出竹刻艺术的提高与进步,因其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传承至今。在当代手工艺品中,对于留青竹刻生存与传承也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挖掘,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雕刻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书画和雕刻相结合表现手法
书画和雕刻相结合是留青竹刻独特的表现手法,留青竹刻是以竹子作为纸张,以刻刀代替毛笔,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界的一朵奇葩,令人耳目一新。留青刻法是一种书画和雕刻相结合的方式,也是书画艺术在竹皮上的再创造。留青刻法是竹刻艺术中创始最早的形式,利用薄如纸张的竹青层来表现自然界万物,具有清新淡雅的气韵。
二、竹筠和竹肌相映衬材料肌理
留青竹刻是竹刻的一种,因其留用竹子表面一层竹青雕刻图案,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使之光滑剔透,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被人们誉为“留青竹刻”。留青竹刻经历漫长的发展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步成为一种独具匠心的手工技艺。留青竹刻的选材极为讲究,主要选用深山冬竹,采回来经过防霉防蛀等工艺处理,后期雕刻完的成品底面平滑光润,竹筠更是洁白如玉,竹肌上面带有固定丝纹。竹青层在经过专业处理后会变为淡米黄色,其光滑和雅致的感觉近于象牙,经过一定时间后颜色加深时则宛如琥珀。留青竹刻随着年代的久远,竹肌层逐渐从淡赭转深出现参差不等的层次,竹肌和竹青部分形成深浅浓淡的对比,此时的竹器外表色泽莹润,经常抚玩摩挲竹肌颜色会更加深沉,时间久了其外表光滑如脂,温润如玉,极具欣赏价值。这种在竹片上雕刻出的精美图案,把普通的竹子变成有水墨神韵般艺术效果的成品是留青竹刻艺术魅力之所在。
三、笔墨意蕴的灵性刀法
竹刻艺术是“用刀的艺术”,其刀功水平直接决定竹刻的艺术效果。留青竹刻是竹刻的一种,不仅有灵性的刀法,更具笔墨意蕴。通过将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雕刻成图案,由匠人巧施独特的雕刻手法,使作品渐渐显出层次、明暗、浓淡等视觉效果,留青竹刻在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珍藏价值。这种手工艺表现手法所唤起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其所呈现出的艺术气质和艺术情趣,更能使审美主体领略到一种无法确定的意象,也因此被历代名人雅士所喜爱和珍藏。国画是留青竹刻的基础,首先用淡墨清毫勾勒的画面构图清新淡逸,山石、树木、花草、草亭、人物等均采用中国画技法一气呵成,画面淡逸朦胧,笔墨自然舒朗,其意境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清新自然的“淡逸之美”,由此而篆刻出的图案更好地给观赏者提供多维空间的视角,体会到留青竹刻各种美感的融会贯通,进而形成一种充满灵气以及通透含蓄的审美体验。
四、留青竹刻艺术的生存与传承
(一)留青竹刻艺术的历史与生存
我国竹子产量巨大、品种繁多,包括红香妃竹、棕竹、云妃竹、紫竹、楠竹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竹子。也正是因为盛产竹子,才推动了我国竹刻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深得各代文人墨客的追捧和喜爱。比如古代文人雅士大多有爱竹、赏竹、品竹、咏竹的情怀,千百年来赋予竹子高贵的品格。比如《望秦川.秦川朝望迥》中的“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念奴娇.断虹霁雨》中的“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竹石》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诗词句,皆表达出竹子高洁、坚韧、虚心等品格。这是竹刻艺术能在我国古代得到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所有的竹刻艺术中,当属留青竹刻最为珍贵,艺术手法最为高超。留青竹刻在唐代开始流行,在当时有许多竹刻名家从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因为留青竹刻的创作过程无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比如唐代的尺八(竹吹箫)技艺精湛,艺术效果奇美,深得文人们的喜爱,不过该艺术作品现收藏于日本正仓院。在明末清初之际,文人雅士开始进入竹雕艺术界,标志着我国竹雕艺术进入鼎盛时期。比如浙江派代表人张希黄,以竹的青皮刻制图纹,将剔除青皮后的竹肌作为底色,创造出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李葆恂在其《旧学庵笔记》中载张希黄的竹刻山水时这样描绘“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妙造自然,不类刻画。”这段文字道出了张希黄运用竹筠之妙。此外,清世宗康熙帝尤为爱竹,他不满足于民间进贡的竹雕器物,于是在宫中设立专门的竹雕器物机构,聘请民间竹雕艺术大师为宫廷雕刻器物,从而使竹刻艺术走入皇家。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朝以后竹刻工艺日趋衰退。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上一些竹刻艺人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组织成立了专门的工艺美术研究单位,进行创作和研究,并授徒传艺,自此,竹刻艺术走出边缘化的危机再度复生。
留青竹刻在江苏常州有徐、白两派,徐门写意,白门写实。当时徐素白客居上海,其竹刻画稿多半来自当时一些画坛名家,他能以留青的厚薄来体现中国水墨的浓淡层次,也因此成为留青写意的一代宗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白士风被尊为当代留青竹刻大师并确立白氏门派,他耗时三年刻成竹简《孙子兵法》,共13 篇6000 多字,这在竹刻史上堪称精工巨制。然而七十年代,一批前辈竹刻家相继去世,竹刻艺术虽仍在全国各地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但真正能继承和发展前辈技艺的实在是寥寥无几。
(二)留青竹刻艺术日趋衰退情况分析
留青竹刻艺术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千百年的锤炼,虽然达到过鼎盛时期,创造过巨大辉煌,但也遭受过凄凉和冷遇。若不是在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努力下,留青竹刻艺术必然会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无法绽放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艺术光彩。留青竹刻艺术门类能够发展至今,正是靠简单的师徒传承关系发展起来的,才使得这项特殊的传统手工技艺得到传承和延续。但就现实来说,留青竹刻艺术日趋衰退,发展陷入巨大困境。若不采取行之有效的传承与保护措施,势必走上边缘化的道路。对此,笔者翻阅相关资料,结合实际情况,将留青竹刻日趋衰退概括为如下三个原因:
原因之一:创作留青竹刻精品绝非一时之功,其工艺复杂,步骤繁多,且技艺含量极高,欲速则不达。如果没有一定资历和多年磨炼是无法完成留青竹刻的。若只是简单地“照葫芦画瓢”,不仅不会创作出精品,还会使留青竹刻失去灵魂,降低留青竹刻艺术的观赏性。
原因之二:初学的大部分人沉不下心,在竹雕的创作上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守不住清贫,也耐不住寂寞。特别是留青竹刻作为一门特色的手工艺术,需要以高超、精湛的雕刻手法为支撑,而这些技艺都需要初学者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与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技艺水平的不断提升,才能制作出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观赏性的留青竹刻作品。
原因之三:留青竹刻制作工艺复杂,作为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对艺术家的技艺功底提出极高的要求。留青竹刻艺术家除了要有高超的刀功技法之外,还要有绘画、书法的功底。
(三)留青竹刻艺术的有效传承
基于当前留青竹刻艺术传承发展存在的难题,需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上进行分析,认真思考其生存与传承路径,才能切实推动留青竹刻艺术的发展。通过做好传承与保护工作,才能让其起死回生,再创辉煌。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助力支持下,一度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但随着外来文化的流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市场竞争中甘拜下风,甚至展露出严重的疲态。虽然各部门加大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的投入,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但仍没能取得良好实质性的效果。特别是如何将留青竹刻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已经成为当代手工艺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将留青竹刻与现代图案相结合,如何让现代工艺与传统文化碰撞、交融,如何思考和挖掘留青竹刻的生存现状、活态传承以及未来发展路径已经是摆在手工匠人们面前的重要的课题,相关研究工作刻不容缓。
1.留青竹刻与现代图案相结合
艺术创作是艺术者在相应的技艺功底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创作实践工作,其核心内容概括起来无非是表现什么和怎样表现两个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画面的题材也更宽泛,这是生活内容和情感指向的变化所致,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艺术源自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留青竹刻艺术,如果要传承和发展下去,就必然要与现代图案相结合,依托高超、精湛的技艺表达现实生活,将艺术是生活的写照的特点诠释出来。比如在漫长落后的封建体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始终停留在很低的水准,此时的留青竹刻艺术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包括古人的生活环境、生活内容和生活情趣,无论是绘画还是竹刻都表现为山水花鸟一路,都延续长达千年之久。由此可见,留青竹刻在表现技法上与传统绘画息息相关,往往都是根据当时生活情境的绘画选取。如果留青竹刻艺术要得到有效传承,那么这种依据传统绘画制作留青竹刻的情况就要有所改变,决不能“照搬照抄”古人的创作思路和情感,而是要在保留留青竹刻原有艺术内涵的基础上,积极与现代图案相结合。若用古人的酒杯浇今人的块垒,这显然与新时代的现实生活相背离,更加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受众的审美要求,同时也不能满足创作者的艺术追求,因此艺术家的情感表达也应该随之更新,既不能脱离传统的积淀,又要走出新的道路。这是留青竹刻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2.现代工艺与传统文化碰撞交融
留青竹刻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古人在不断的实践中提炼和总结而来的智慧结晶,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极具传承与保护价值。传统技法就是丰厚的经验积淀,我们要在巩固传统技法的同时,深入探索、追求更多与时俱进的技法。同时根据时代特征对笔墨运用的章法、用笔、转折等关系了解透彻,只有这样才能合理适宜地刻出画面的精气神来。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要将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确保其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考虑现代工艺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交融问题。也就是说,创作者不但要有开阔的视野,还要有意识地锤炼创作思维,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更要善于寻找突破的契机和帮助,从而快速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创作出更具艺术美感和更具时代价值的留青竹刻艺术品。从学习的角度来说,留青竹刻技艺虽然隶属方法论的范畴,但更多则是一种认识论,需要在不断增长见识和修养的同时,多思考、多创新、多摸索,只有这样才能将留青竹刻传承下去。
3.未来发展路径的活态传承
传承留青竹刻艺术不是简单地将其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更不是照搬照抄传统技艺,而是要从未来发展路径的活态上考虑传承问题。如何从传统的根源去找形制上的突破,使其更贴近生活又不失传统的基础,并且能够在审美品格、实用趣味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必将是留青竹刻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关键。
4.保护发展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及人员应当结合当前留青竹刻艺术的发展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指导性及实效性地传承与保护。首先,成立专门的研究基地,对留青竹刻艺术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性地剖析,挖掘留青竹刻在各个历史阶段所呈现的发展特点,为在新时期探寻发展该技艺提供支持。其次,为深化研究提供保障,做好理论指导工作。相关部门要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加大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的投入,成立研究所和工作室,对各项留青竹刻研究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理论指导。这样一来,既能实现对留青竹刻艺术的保护,又能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技术推陈出新,为大众创作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最后,加强留青竹刻艺术的宣传工作,提高留青竹刻艺术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是要充分把握艺术文化的发展规律,大力发展留青竹刻产业,加强艺术成果宣传。通过努力培养技艺的接班人,传承和发展留青竹刻艺术,使之起死回生再创辉煌。
五、结语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也面临挑战,留青竹刻的发展无论从形式、题材上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但留青竹刻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离不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文化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和文化精神,在中国手工艺多元形式发展中呈现出一片生机。留青竹刻作为传统审美观的有效传承,不仅仅是美的体现,它根植于五千年厚重的文化土壤,传承于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精神寄托,也是当代多元艺术发展趋势之一,在古今手工艺史上,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