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美术课堂中“爱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2-02-23杨阳

学习与科普 2022年13期
关键词:爱心美术农村

杨阳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现如今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灌输知识的层面上,教师所展现给学生更多是严厉的面孔,犀利的目光。大部分教育工作者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与学生是无法平等的,这也意味里班级里某些“灰色儿童”会被教育者忽视,对于长期缺乏家庭教育的农村孩子来说,老师的冷漠会让他失去存在感,孩子会越来越沉默寡言,渐渐封闭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那么如何用真心感化学生,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做一个亲切、慈祥而又不失威严的好老师已成为现今教育者们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爱心;农村;美术;课堂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在农村美术教育的工作岗位上已经忙忙碌碌走过了三年,回想起这段日子,脑海中依然会浮现出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单纯的双眸。当孩子们手捧散发着淡淡清香的白色栀子花,轻轻的说着:“老师,送给您!”的那一刻,我心灵深处被孩子质朴的言语感动着。从事美育工作的这段时期,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收获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个人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用“心”对待每一位儿童,用“爱”感染每一个幼小心灵。特别是对于这些生活在乡村、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儿童,比起城市里衣食无忧的孩子更需要教育者的呵护与关爱。当一位教师真正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哪怕一个眼神,一个温暖的举动便足以让处于敏感期的孩子喜欢上这门学科。然而如何让“爱心教育”真正渗透在平日的美术课堂之中,更适合学生发展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以下便是我对于这三年美术教学的点点体会。

一、轻松的课堂氛围是“爱心教育”的前提条件

若把课堂比喻成师生的舞台,那么令人向往的舞台一定是和谐、轻松、充满无限乐趣的。孩子们在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中自由探索才能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创造力,此时的他们勇于畅所欲言,会对一幅绘画作品各抒己见;勇于奇思妙想,会拿起手中的画笔尽情涂抹;勇于大胆观察,会相信自己双眼所看到的景象并将它描绘在一张张白纸上。由此可以看出轻松愉快的氛围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重要前提。充满活力的美术课会让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易于接受,进一步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那么怎样营造这样的课堂气氛呢?

1.请收起你严厉的面孔,时刻保持微笑

常常听到一些教育工作者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理,不得不严肃地对待他们!”然而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在你板着面孔的同时,你与学生的距离也愈来愈远。对于很多农村的孩子来说老师的笑容就是温暖内心的一剂良药,他们与父母相隔两地,感受不到至亲的爱护,甚至有近乎一半的孩子是单亲家庭,心灵脆弱如薄片,轻轻一碰便会伤痕累累。平日里与他们相处最多的就是老师,在乡村工作的这段日子我能很强烈得感受到孩子们对于老师的依恋,当清脆的上课铃声打响,我一定会面带笑容走进美术课堂,小朋友的欢呼声让整个课堂都洋溢着甜甜的味道。微笑就像一缕缕灿烂的阳光,你若让它洒满教室的每个角落,让所有孩子沐浴在暖阳下,他们的心情一定会变得美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请收起你的冷漠,不要制造与孩子间的屏障!

2.创设有趣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堂堂美术课就像豐富多彩的剧本,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可以多联系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保存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为他们拍摄的照片、视频……过于高深专业的艺术赏析只会让小学生云里雾里,不能感受到“美”的真谛,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触手可及的地方。我在准备一年级“造型·表现”领域《长呀长》一课时,带孩子们漫步在乡村小道上,一起寻找春天的气息,虽然很多学生家里有田地,但他们平时并没有仔细观察植物的生长,此时的孩子很兴奋,他们奔跑在泥土间,有的触摸着植物叶脉上的纹理;有的俯身揣摩蔬菜根茎的变化;还有的小朋友拿着放大镜注视着昆虫的爬行足迹……此时的我拿起摄像机记录下这一幕幕生动的画面。课堂上,孩子们看到这些熟悉的场景别提有多专注了!短短的四十分钟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也是乐趣十足,比起传统美术教学下单纯地临摹多了份真实,多了份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喜欢呢!

3.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请你们上来演一演吧!”此时的我正在执教四年级《放学了》一课,此课的难点在于掌握人物在活动时不同姿态的表现手法,了解画面人物之间的关系及构图。孩子们对当小演员很感兴趣,虽然农村娃的课外生活不像城市学生那么丰富,但他们彼此合作,在课堂上演绎了一段段生动的放学活动,打篮球、踢毽子、跳皮筋……这对接下来描绘人物动态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视觉的直接触动让孩子们的作品增添了不少感染力。个人认为,一个充满“爱”的成功课堂并不等于学生端端正正地坐在书桌前,循规蹈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项学习任务,若想让学生真正爱上这堂美术课,教师必须打破常规教育思路,转换角色,引导为主,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徜徉在更欢乐、明亮的课堂环境中。

二、磁性的言语教学是“爱心教育”的有力后盾

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一名老师只要博学多才,有着不错的教学技能,将所需的知识平淡地讲解给学生就可以了,至于怎样说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老师对他关心和认可,并没有多少人在意。课堂上,教师若能注重自己的言语教学,多一些温柔,多一些关怀,会给学生带来无尽的亲切与期待感,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老师产生信任,当他们敢于向老师述说内心世界,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1.教学语言深入浅出,贴近生活

农村孩子接触新鲜事物相对较少,他们往往不能快速理解教师的专业用语,如果你能将乡村生活与美术课程联系起来,用朴实的语言耐心地向孩子们叙述,他们一定更容易接受。我曾经听过一节乡村教师的美术课,看似简简单单的课堂,教师的语言运用自如,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好似朋友,丝毫没有摆出一副“我教,你学”的架势,优美的语言犹如有磁性般吸引着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学生在享受美育的同时,也被老师散发着“爱”的言语滋润着。

2.课堂教学善于运用鼓励性话语

对于长期缺乏安全感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老师的一句鼓励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此时的他们往往会超越自己的限度,发挥出最大的潜能,长期不断地鼓励这些农村孩子,你会发现他们心理情感的钥匙已经不知不觉被你打开,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因为孩子们会感受到这份真诚的爱。在课堂上,我常常会对勇敢的孩子说:“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可以将它与同学们分享吗?”告诉内向的孩子“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将这幅作品完成,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爱的教育一定少不了鼓励的话语,它就像春雨浇灌著孩子们的心田,伴随着他们一路成长。

三、尊重个体差异是“爱心教育”的重要保障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W.斯特恩明确提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性质与外部环境的合并。这两个因素必然会造成人在知识,智力,情感,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自然会导致人的发展显现出多种多样的状态。由此看出,教师尊重每个儿童的心灵显得尤为重要。

1.接受差异,平等对待每位孩子

孩子们就像一片片绿叶,它们形态各异,虽然一些叶子会被虫儿侵害,会因风吹日晒抹去光鲜的皮囊,但它们是独一无二的,静静地等待着教育者去关注,去呵护。农村孩子的家庭背景及所处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大多父母在外地,隔代教育是普遍现象,爷爷奶奶错误的教育观念、有限的知识存储都会给孩子们造成不良影响。班级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教师首先要从内心接受不同性格的孩子,对于孩子智力上的差异、认知风格的差异、学习动机的不同给予理解,再从举手投足间让孩子感受到课堂上的温暖,老师对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

2.课堂实施分层教学,关注灰色儿童

美术课堂上,教师应该采取分层教学模式,为不同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美术水平较低的同学只需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中层次的学生要重视他个性的发展,高层次的学生多培养他的创新能力[3]。我曾在村小走教,一个特殊儿童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从小患有“自闭症”,极度的自卑让他变得越来越内向。课堂上,我会把难度降低,让他知道只要每次作画进步一点就是最棒的,长期的关注和表扬,让这位来自星星的孩子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喜欢上了美术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小学生处于最单纯最美好的年龄阶段,爱心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影响是意义深远的,尤其针对这些朴实的农村孩子,他们更加渴望“爱心美术课堂”,渴望教师带给他们的美好事物,一幅色彩斑斓的画作,一件创意十足的手工制作都足以让他们感受到温馨与快乐。作为现代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上好每一堂美术课,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用磁性的言语、和蔼的目光、平等的教育理念对待每位儿童,呵护孩子的奇思妙想,耐心等待孩子的点滴进步,走近孩子、理解孩子、倾听孩子、欣赏孩子、鼓励孩子,让纯洁的欢笑与真诚挥洒在每一节乡村美术课上。

参考文献:

[1][意大利]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1886年版,第133页。

[2]李自仁:《浅谈爱心教育》,《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2期。

[3]田宏丽:《浅谈美术教学中尊重个体差异的重要性》,《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8期

猜你喜欢

爱心美术农村
美术篇
爱心树(下)
爱心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爱心的奉献
新农村 新一辈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