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利兹大学所藏曲类文献综录

2022-02-23徐巧越

粤海风 2022年1期

徐巧越

摘要:利茲大学是英国重要的汉籍收藏机构之一,其中文古籍主要来源于英国皇家亚洲学会。20世纪60年代,皇家亚洲学会把汉籍移交至利兹大学的布莱泽顿图书馆。当中即包括数量可观的小说、戏曲与说唱文献。本文将梳理这批汉籍的递藏经历,并依目验为据,详细著录利兹大学所藏曲类文献,注明收藏编号,为学人的寻访与学术利用提供便利。

关键词:利兹大学 英国皇家亚洲学会 曲类文献 域外汉籍

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前身为约克郡学院。1904年,英王爱德华七世(Edward VII)颁布皇家宪章,正式授予利兹大学的名号。该校不仅为罗素大学集团的成员,也是首批获得皇家特许的“红砖大学”(Red Brick University)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急剧变化,中国在世界之林崛起。1961年,威廉·海特爵士(William Hayter)在伦敦的庚款委员会发表报告,号召英国高校设置与中国学相关的院系,推动汉学研究发展。为响应此报告,利兹大学在1963年成立汉学研究部门,成为英国第五所开设汉学课程的高校,美国汉学家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出任首位汉学教授。同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ian and Ireland)将汉籍移交至利兹大学,委托布莱泽顿图书馆(Brotherton Library,University of Leeds)代为保管。[1] 在此之外,布莱泽顿图书馆特藏部还收到来自欧文·拉铁摩尔与王凡西等学人所捐赠的汉籍。

与牛津、剑桥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相比,利兹大学的馆藏汉籍数量虽不算多,但因皇家亚洲学会是英国境内最早成立的东方学研究机构,其早期成员都是知名学者、外交官与各界名流,故中文藏书种类丰富,并有不少珍稀版本。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的驻华英人偏好收藏文辞通俗、情节生动的小说、戏曲与说唱读本。他们通过这些具有高度“社会性”的民间文学作品,来了解晚清社会的风俗世情与制度文化。而皇家亚洲学会旧藏的130余种俗文学文献,是利兹大学汉籍收藏的一大特色,值得深入挖掘。

一、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汉籍递藏

利兹大学的中文古籍主要来源于英国皇家亚洲学会。通过爬梳这批汉籍的递藏经历,不仅能了解该学会的发展历程,也可补充英国汉学史的细节。

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东西方贸易日渐频繁。英国相继派出马戛尔尼使团与阿美士德使团访华,试图与清朝建立外交关系,扩大通商贸易。在两次谈判相继失败后,英国意识到发展汉学研究对开拓中国市场的重要性。1822年,德庇时在《对中国语言文学的观察》(Observation on th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China)中感慨:“在马戛尔尼使团之前,我们对这个国家几乎是处于无知的状态”[2],并用“异常的漠视”(singular listlessness)来形容彼时英国的汉学研究。

1823年3月15日,在亨利·托马斯·科尔布鲁克(Henry Thomas Colebrook)与小斯当东(Geogre Thomas Staunton)爵士的推动下,英国亚洲学会得以成立。这个学术机构在次年8月获得英王乔治四世颁发的皇家特许状。英国皇家亚洲学会致力于开展与促进东方学研究,是西方最早进行专业汉学研究的学术机构之一。自成立以来,该学会通过提供文献资料、组织研讨会和资助出版东方学著述等方式,促进了包括汉学在内的多个学科的发展。

在19世纪,皇家亚洲学会的中文藏书基本来自会员与欧洲各国汉学家的捐赠。这些汉学家大多有旅华经历,他们的汉籍主要是在中国生活期间购藏的。学会创办之初,小斯当东爵士慷慨地捐赠了2610册书籍,其中即包括136种汉籍。在他的邀请之下,托马斯·曼宁(Thomas Manning)出任学会中文图书馆的荣誉馆员。1840年,曼宁逝世后,小斯当东依照其遗嘱,将他的近200种中文藏书移交至学会[3]。他们二人的汉籍奠定了皇家亚洲学会中文图书馆的基础。此外,皇家亚洲学会还收到多位西方汉学家的赠书,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塞缪尔·鲍尔(Samuel Ball)、罗伯聃(Robert Thom)、儒莲(Stanislas Julien)、鲍狄埃(Jean-Pierre Guillaume Pauthier)和郭实腊(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都曾向学会捐赠汉籍。这些捐赠者收集汉籍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学习汉语和阅读兴趣的需求。他们没有刻意挑选版本珍稀的文献,购藏的大多是市面流行、价格实惠的书籍。正因如此,在这群西方汉学家的藏书中,有许多是未被古代官方书目所著录的文献,从而保留下一批国内已不易见到的典籍。

伴随中文藏书的逐渐增加,基德(Samuuel Kidd)与霍尔特(Henry F. Holt)分别在1838年、1881年为皇家亚洲学会图书馆编撰汉籍目录。

基德编撰的《皇家亚洲学会中文图书馆目录》(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Library of the Royal Asiactic Society),依据康拉德·格斯纳(Cornad Gessner,1516-1565)《世界书目》(Bibliotheca Universalis)的条例,分21类著录242种中文藏书。从该书目可知,学会收藏最多的是语言、哲学、小说与历史类书籍。这说明19世纪初的英国学人,对中国语言、道德伦理与风俗文化最为关注。在1838年汉籍目录中,《红雪楼九种曲》与《笠翁十种曲》被归入“诗歌”(Poetry),《缀白裘》被置于“玄学与通用文理学”(Metaphysics and General Science,Arts)之下,而《元曲选》《桃花扇》《琵琶记》《牡丹亭》《西厢记》与俗曲说唱《天雨花》《花笺记》则被归为“小说”(Work of Fiction)。此类“文体混淆”与“文体错位”的现象,反映了中西方文体观念之间的差异,也暴露了该时期英人对中国文学知识的匮乏。

1879至1881年,亨利·霍尔特对学会的中文藏书进行了编目整理,并留下手稿目录。1889年,翟理斯(Herbert A Giles)据这份手稿目录进行增补、修订,撰成《皇家亚洲学会图书馆汉籍目录》(A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Manuscripts in the Library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发表于1890年1月的《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刊》。[4] 这部书目共著录562种汉籍,题名为中文,不分类。对比1838年的汉籍目录,该书目有以下两个特征:其一,补充了作者、年份、卷册等版本信息,并修订了基德目录中存在的讹误[5];其二,藏书数量显著增长,种类更加丰富,其中尤以宗教、小说、地方志与医学类书籍增补最多。值得注意的是,这部书目第322条所著录的《曾文正公》,乃曾纪泽在1881年出使英国时向学会馈赠的书籍。同年,他成为皇家亚洲学会的荣誉会员,也是19世纪唯一的中国籍会员。[6]

皇家亚洲学会作为英国最早的东方学研究机构,其中文藏书与汉学研究息息相关。在1840年以前,因为清廷长期实行“一口通商”政策,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十分有限。为了提高驻华英人的汉语水平,让他们能迅速适应当地生活,英国汉学家编撰了一批字典、词汇书与汉语文化教材。因此,早期英国学人偏好收集字典、辞书与市面流行的俗文学作品,购买的汉籍大多为广东刊本,整体收藏较为冗杂。1840至1880年,在两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逐渐开放门户,中英关系进一步深化。从该时期英国出版的中国学著述可知,佛教与语言学是汉学研究的热点。在这一阶段,欧洲学者将中国置于亚洲的文化体系中,以跨文化的研究视野来研讨中国佛教。与此同时,汉学家对汉语的分析,已细化至语法、词汇与语音等细部研究,考察范围也从官话扩大至各地域的方言。自19世纪80年代起,欧洲的高校开始设立中国学课程,英国汉学家的研讨重点也由语言、历史等基础性学科,转移至对经史义理与儒释道思想的分析,汉学研究走向学院化、专业化。《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刊》所刊载的中国学研究文章,不仅数量增长,探讨的内容也更为丰富:除了被热议的《易经》与藏蒙语言文化,金石学、地理学与植物学等内容,也被纳入研究领域。据翟理斯定稿的汉籍目录,皇家亚洲学会在19世纪下半叶入藏了诸如《啸堂集古录》《考古图》《筹海图编》《群芳谱》《本草纲目》等数量可观的典籍。这些汉籍为英国学人的研究提供了文献储备,也推进了汉学研究的多样化与专业化发展。

在20世纪上半叶,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汉籍收藏规模持续扩大。除了私人捐赠的典籍,学会亦收到来自海外机构的赠书。1937年,伪满洲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向皇家亚洲学会馈赠了1464卷中文藏书,当中有一批介绍清朝历史的典籍。[7] 除此而外,学会偶尔会委托各方图书中介采购中文书籍。譬如,古讲堂版《牡丹亭还魂记》的内页便贴有“万有图书公司”的标签,说明此书是通过这家香港的图书中介采购所得。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的经济遭遇重创,皇家亚洲学会的财政入不敷出,赤字持续增加。[8] 由于学会的中文藏书大多为木刻本,它们的管护费用是一笔不小的金额。1963年,出于减轻经济负担与发展高校汉学研究的双重考虑,皇家亚洲学会与利兹大学达成协议,把汉籍移交至布莱泽顿图书馆。此后,利兹大学请荷兰汉学家龙彼得(Piet Van Der Loon)为734种5500余卷汉籍编撰检索目录,便于读者的借阅。这份简目现可在利兹大学图书馆的官网查阅。[9]

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中文藏书,经多年积累而成,是众多西方汉学家的心血凝聚。这批汉籍的递藏历程,与学会成员的汉学研究和学术活动密切关联,展示了这个学术机构近百年的历史,也是中英文化交流史的一个重要侧影。

二、利兹大学所藏曲类文献综录

利兹大学布莱泽顿图书馆现藏有34种曲类文献,包括28种戏曲与6种说唱俗曲。这些汉籍均为皇家亚洲学会的旧藏,书中钤有“ROYAL ASIATIC SOCIATY”(皇家亞洲学会)与“UNIVERSITY LIBRARY LEEDS”(利兹大学图书馆)的印章,偶有单本保留了旧藏者的签章与题字。2016年,笔者赴利兹大学作文献调查,逐册翻阅了馆藏的戏曲、俗曲文献,并著录所见汉籍的版本信息与索书号。兹以目验为据,整理成文献综录,以供学界参考。

本目录包含以下各项:书名、卷数、编撰者、出版机构、年份、绣像、序跋、行款、版式、钤印与题字等,末尾方括号“[]”内注明索书号。书名据正文卷端所题,同名而不同版本者,在书名后括号“()”中标明出版机构,以示区分。以收藏编号数字大小为序。需注解或考辨处,作按语说明。

1.元曲选 十集

卓观堂刻本。雕虫馆校定,臧懋循编。目录前附“元曲选序”与“天台陶九成论曲”。正文后有绣像86页,总计172幅。洋装。左右双边,书版尺寸24×16cm,框栏尺寸21×13cm。书口刻剧名、“杂剧”及页码。白口,单鱼尾,半页9行。[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46]

2.元曲选 四十卷

博观堂藏板。线装,有函套。雕虫馆校定,臧懋循编。目录前附“元曲选序”与“天台陶九成论曲”。每卷正文前皆有2至3幅绣像。左右双边,书版尺寸25.5×16cm,框栏尺寸21×13cm。书口刻剧名、“杂剧”及页码。白口,单鱼尾,半页9行20字。[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47]

3.元曲选[残本] 仅存第一集

惜未见。[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48]

4.笠翁十二种曲 二十四卷

大知堂刊本。线装,有函套。湖上笠翁编次。封面题“笠翁传奇十二种曲/大知堂偶刊”“怜香伴 风筝误 意中缘 蜃中楼 凰求凤 玉搔头 比目鱼 巧团圆 奈何天 慎鸾交 南柯记 邯郸梦”。左右双边,书版尺寸14×9cm,框栏尺寸10×7 cm。书口印有剧名、出名及页码。白口,单鱼尾,半页9行。[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49]

按:《笠翁十二种曲》中的《南柯记》与《邯郸梦》均为汤显祖所撰传奇。在清代,有书商把这两种作品编入李渔曲集中,假作新书,以此谋利。

5.笠翁十二种曲 二十四卷

此种与R.A.S. 249为同一版本。线装,有函套。函套内侧贴有香港“万有图书公司”的标签。[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50]

6.笠翁十种曲[残本] 存九卷,缺第一卷

清刻本。线装,有函套。湖上笠翁编次。封面缺。左右双边,书版尺寸18×12cm,框栏尺寸12×9cm。书口印有剧名、出名及页码。白口,单鱼尾,半页11行。[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51]

7.笠翁十种曲[残本] 存十七卷,缺第二卷

金相堂藏板。线装,有函套。湖上笠翁编次。封面题“笠翁传奇十种/同人堂藏板”“怜香伴 风筝误 意中缘 蜃中楼 凰求凤 奈何天 比目鱼 玉搔头 巧团圆 慎鸾交”。每部作品前均有序一篇,目录有像赞3页,绣像6幅。四周单边,上下框栏,书版尺寸26×16cm,上框栏尺寸2.2×14cm,下框栏尺寸20.3×14cm。白口,单鱼尾,书口印有剧名、页码及卷次。下框栏半页11行22字,上框栏偶有小字点评。[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52]

8.藏园九种曲 十三卷

立达堂藏板。线装,有函套。藏园居士(蒋士铨)填词。封面题“藏园九种曲/立达堂藏板”“香祖楼 空谷香 冬青树 雪中人 第二碑 桂林霜 临川梦 四弦秋 一片石”。每部作品正文前均有序跋、题词或诗余。左右双边,书版尺寸16.5×11.3cm,框栏尺寸13×9cm。白口,单鱼尾,书口印有剧名、卷次及页码。半页9行22字。[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53]

9.红雪楼九种曲 十三卷

红雪楼藏板。线装,有函套。藏园居士(蒋士铨)填词。封面题“红雪楼九种曲/传奇新谱/铅山蒋太史士铨填词”“香祖楼 空谷香 桂林霜 一片石 第二碑 临川梦 雪中人 冬青树 四弦秋”。每部作品正文前均有序跋或题词。四周单边,书版尺寸25×15.5cm,框栏尺寸17.5×12cm。白口,单鱼尾,书口印有剧名、卷次及页码。半页9行22字,天头有小字点评。[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54]

10.重订缀白裘新集合编 十二集四十八卷

第一集封面题“集古堂藏板”,其余十一集封面均为“共赏斋藏板”。线装,有函套。玩花主人原辑,钱德苍增辑。附绣像5幅。四周单边,书版尺寸20×12cm,框栏尺寸16×10.5cm。白口,单鱼尾,书口印有剧名卷次、出名及页码。半页9行20字。函套内侧贴有香港“万有图书公司”的标签。[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55]

第一集:封面题“乾隆四十六年新镌”,附乾隆三十五年程大衡作“新镌缀白裘合集序”一篇。

第二集:封面题“乾隆四十六年新镌”,附乾隆二十九年李宸序一篇。

第三集:封面题“乾隆四十六年新镌”,附乾隆三十一年许仁绪序一篇。

第四集:封面题“乾隆四十六年新镌”,附乾隆三十一年陆伯焜序一篇。

第五集:封面题“乾隆四十六年新镌”,附乾隆三十三年沈瀛序一篇。

第六集:封面题“乾隆四十六年新镌”,附乾隆三十五年叶宗宝序一篇。

第七集:封面题“乾隆四十六年新镌”,附乾隆三十六年朱禄建序一篇。

第八集:封面題“乾隆四十六年新镌”,附乾隆二十八年许永昌序一篇。

第九集:封面题“乾隆四十六年新镌”,附乾隆三十七年时元亮序一篇。

第十集:封面题“乾隆四十七年新镌”,附乾隆三十七年朱鸿钧序一篇。

第十一集:封面题“乾隆四十六年新镌”,附乾隆三十九年许道承序一篇。

第十二集:封面题“乾隆四十六年新镌”,附乾隆三十九年蔡圃居士序一篇。

11.重订缀白裘新集合编 十二集四十八卷

此种与R.A.S. 255为同一版本。线装,有函套。书版尺寸19×12cm,框栏尺寸16×10cm。[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56]

12.重订缀白裘新集合编 十二集四十八卷

此种与R.A.S. 255为同一版本。线装,有函套。书版尺寸20×12cm,框栏尺寸16×10cm。[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57]

13.审音鉴古录 八卷

惜未见。[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58]

14.增补笺注绘像第六才子西厢释解 八卷

文苑堂藏板。线装,有函套。王实甫著。封面题“增注第六才子书释解/续增 围棋闯局 选句骰谱/文苑堂藏板/吴吴山三妇合评西厢记/圣叹先生批点/邓汝宁音义”。目录前有三篇序与一篇凡例。第八卷末八页,上框栏首行题“第六才子西厢摘句骰谱”,次行为“汤显祖若士甫辑”;下框栏首行题“续增圣坛第六才子西厢卷之末”,次行为“元晚进王生 名未详”。目录前附绣像21幅。左右双边,书版尺寸18.9×11.4cm,上框栏尺寸4×9.5cm,下框栏尺寸10.5×9.5cm。书口印有“第六才子书释解”、卷次、出名、页码及“文苑堂”。白口,单鱼尾,半页10行26字,偶有双行小字,天头偶有小字点评。[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59]

15.增补笺注绘像第六才子西厢释解[残本] 仅存第五至第八卷

此种与R.A.S. 259为同一版本。线装,有函套。书版尺寸18.6×11.3cm。[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60]

16.芥子园绘像第七才子书 六卷

清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芥子园刊本。线装,有函套。高明撰,毛声山评。封面题“绣像第七才子书/芥子园较刊/声山先生原评”。目录前有耕野程士任“重刻绣像七才子书序”、浮云客子与吴侬悔庵所题“第七才子书序”各一篇。附绣像48幅。第一卷为“自序”“总论”及“前人评语附参论”。正文卷末题“雍正乙卯春日七旬灌叟程自莘氏较刊于吴门之课花书屋”及“苏州闾门外上津桥 下塘西山庙前藏板”。四周双边,书版尺寸14×8.3cm,框栏尺寸10×7cm。书口印有“第七才子书”、“芥子园”、卷次及页码。白口,单鱼尾,半页8行16字,偶有双行小字。[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61]

17.重校元本大板释义全像音释琵琶记 三卷

云林别墅藏板。线装。高明撰。封面题“注释琵琶记/云林别墅藏板/重校元本”。目录前有“重校琵琶记凡例”及“音律指南”。附绣像32幅。四周单边;书版尺寸27×15.5cm,上框栏尺寸2×12cm,下框栏尺寸20×12cm。书口印有“琵琶记”、卷次及页码。白口,单鱼尾,上框栏半页18行4字,下框栏半页10行25字,偶有双行小字。[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62]

18.牡丹亭还魂记 八卷

古讲堂藏板。线装,有函套。汤显祖编。封面题“绣像牡丹亭/古讲堂藏板/三妇原本”。目录前有万历二十二年戊子(1588)“牡丹亭题辞”一篇。有绣像4幅。四周单边,书版尺寸14.3×9.3cm,框栏尺寸9.6×7cm。书口印有“还魂记”、卷次及页码。白口,单鱼尾,半页8行16字,偶有双行小字。函套内侧贴有香港“万有图书公司”的标签。[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63]

19.牡丹亭还魂记 八卷

芥子园刻本。线装,巾箱本,有函套。汤显祖编。封面题“绣像牡丹亭/芥子园发兑/玉茗堂原本”。目录前有万历二十二年戊子(1588)“牡丹亭题辞”一篇。有绣像4幅。左右双边,书版尺寸14.5×9.7cm,框栏尺寸9×7cm。书口印有“还魂记”、卷次及页码。下黑口,单鱼尾,半页8行16字,偶有双行小字。[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64]

20.牡丹亭还魂记 八卷

清刻本。线装,有函套。封面题“牡丹亭”。目录前有万历二十二年戊子(1588)“牡丹亭题辞”一篇。有绣像2幅。左右双边,书版尺寸13.2×9cm,框栏尺寸10×7.6cm。书口印有“还魂记”、卷次及页码。白口,单鱼尾,半页9行16字。[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65]

21.玉茗堂四种曲[残本] 存十二卷,缺《邯郸梦》

文立堂刊本。线装,有函套。汤显祖著。封面题“玉茗堂四种/文立堂藏珍”。左右双边,书版尺寸14.5×9.3cm,框栏尺寸10×7.3cm;书口印有传奇名、出名、卷次及页码。白口,单鱼尾,半页9行18字。[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66]

《南柯记传奇》四卷三十五出,目录前附“南柯记原叙”。

《牡丹亭还魂记传奇》四卷五十五出,目录前附“牡丹亭题辞”。

《紫钗记》四卷五十三出,目录前附“紫钗记题词”。

22.红梨记 二卷

环翠山房刊本。线装,巾箱本,有函套。徐复祚撰。封面题“红梨记/环翠山房/填词欣赏”。目录前有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红梨记序”。左右双边,书版尺寸15.3×9.2cm,框栏尺寸10.3×7.2cm。书口印有“红梨记”、卷次及页码。白口,单鱼尾,半页9行。[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67]

23.长生殿传奇 四卷

郁文堂藏板。线装,有函套。洪昇填词。封面题“长生殿/绘像新镌/郁文堂藏板”。目录前有吴人舒凫序、洪昇自序、汪熷序、凡例、例言、“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目录后有徐灵昭题序。“徐序”后有绣像1幅。四周双边,书版尺寸13×8.8cm,框栏尺寸10×6.8cm。白口,单鱼尾,书口印有“长生殿”、卷次及页码。半页9行18字。首卷封面钤有红色的财神图像印章及圆形印章各一枚。[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68]

24.桃花扇传奇 四卷

西园梓行。线装,有函套。云亭山人(孔尚任)编。封面题“桃花扇/云亭山人编/西园梓行”。目錄页前有梁溪梦鹤居士“桃花扇序”、凡例两篇、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云亭山人所撰小引、纲领以及题辞各一篇。左右双单边,分上下栏框。书版尺寸18.5×11.2cm,上框栏尺寸1.8×9.3cm,下框栏尺寸12×9.3cm。书口印有“桃花扇”、卷次及页码。白口,下单鱼尾,上框栏偶有点评文字;下框栏10行19字。函套内侧贴有香港“万有图书公司”的标签。[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69]

25.桃花扇传奇 四卷

惜未见。[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70]

26.雷峰塔传奇 四卷

嘉庆二年丁巳(1797)令德堂刊本。线装,有函套。岫云词逸(方成培)改编。封面题“雷峰塔传奇定本/嘉庆丁巳新刊/令德堂梓行”。目录前有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自叙”,目录后有跋文与题辞各一篇。四周单边,书版尺寸13×8.4cm,框栏尺寸10×6.5cm。书口印有“雷峰塔”、卷次及页码。白口,单鱼尾,半页7行15字。[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71]

27.雷峰塔传奇 四卷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水竹居藏板。线装,纸函套。岫云词逸(方成培)改编。封面题“雷峰塔传奇定本/乾隆壬辰年/水竹居藏板”。目录前有乾隆辛卯“自叙”,目录后有跋文与题辞各一篇。四周单边,书版尺寸14.6×9.5cm,框栏尺寸10×6.8cm。书口印有“雷峰塔”、卷次及页码。白口,单鱼尾,半页7行15字。[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72]

28.红楼梦传奇 八卷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粤东省城西湖街汗青斋刊本。线装,有函套。陈厚甫填词。封面题“红楼梦传奇/元和陈厚甫填词/道光乙未夏汪骝卿题”。目录前有“红楼梦集古填词”与“红楼梦凡例”。左右双边,书版尺寸27×15.5cm,框栏尺寸19×12.5cm。下细黑口,书口印有“红楼梦传奇”、出名、卷次及页码。半页9行;天头偶有小字点评。封皮上贴有书签,上题“红楼传奇 英吉利包玲书签”。[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73]

按,此书应为港督包令(John Bowring,1792—1872)的旧藏。

29.天雨花 三十卷 弹词

嘉庆九年甲子(1804),有遗音斋藏板。线装,有函套。陶贞怀著。封面题“天雨花/嘉庆甲子春镌/鉴定秘本/有遗音斋藏板”。目录前有顺治八年(1651)“原序”。附绣像6幅。四周单边,书版尺寸18.7×12.5cm,框栏尺寸13.2×9.3cm。书口印有回次及页码。上下黑口,单鱼尾,半页8行20字。[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74]

30.新调欢添喜传(渔家乐)四卷 粤调说唱

兰蕙轩刊本。线装,有函套。封面为朱砂纸,上题“渔家乐/兰蕙轩梓/朝议激逃/贫儒乏钞将书卖 渔妇多情济窘郎”。四周单边,书口印有“渔家乐”、卷次及页码。白口,半页11行24字。[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75]

31.静净斋第八才子书花笺记[圣德堂] 六卷 木鱼书

芥子园藏板,圣德堂发兑。线装。钟映雪评。封面题“绣像第八才子书/圣德堂发兑/芥子园藏板/静净斋评”。附绣像9幅。绣像后有“二酉斋花笺文章目次”,评点剧中妙句;目录后有“情子外集 自序”一篇。四周单边;书版尺寸13.8×9cm,框栏尺寸9.5×7.3cm。书口印有“第八才子书”、卷次、页码及“芥子园”。白口,单鱼尾,半页8行16字,偶有双行小字。[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76]

32.靜净斋第八才子书花笺记[文畬堂] 六卷 木鱼书

文畬堂藏板,书口题“萃精堂”或“芥子园”。洋装。钟映雪评。封面题“绣像第八才子花笺注/静净斋评/续辑文章/文畬堂藏板”。附绣像10幅。卷一为“自序”及“总论”。左右双边,书版尺寸15.3×10.5cm,框栏尺寸11.3×8.7cm。

书口印有“第八才子书”、“萃精堂”/“芥子园”、卷次及页码。白口,单鱼尾,半页8行17字,偶有双行小字。[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77]

按: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著录(九十二)。

33.新刻绣像冯边月[残本] 仅存第一卷 木鱼书

书林飞尺堂刻本。线装,保存情况不佳。封面上端为三阳开泰绣像,下端题“锦像边月/书林飞尺堂梓行”。附绣像17幅。四周单边,书版尺寸20.1×13.8cm,框栏尺寸17.5×11.6cm。白口,单鱼尾,象鼻,书口印有“绣像边月”,半页12行28字。[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78]

按:据封底题签可知,此书原为首任明斯特伯爵菲茨克拉伦斯(Sir George Augustus Frederick FitzClarence,1794—1842)的旧藏,于1834年4月5日被赠予皇家亚洲学会。此本敷衍叶羞花学武营救丈夫冯边月之事。冯边月故事最早源于清道光年间,原为广东佛冈传说,今在湛江雷剧,广西扶绥采茶戏、牛娘戏与云南布依戏中均有保留。各类书目均未著录这部木鱼书。此作原有五十二回,仅存一卷十七回。目录明细为:

三阳开泰、冯宅降龙、叶家降凤、冯相升仙、叶公归梦、秋桂高扳、边月祭坟、差媒撮合、喜聘娇娥、边月成亲、拜母登程、赘头独占、招亲触怒、被贬沙场、沙场被捉、琼花招亲、叶母黄粱、天牢自叹、夫人忆子、假书慰姑、姑媳游园、清明拜扫、感动天神、兵书传授、述夫被难、扮男进京、别姑登程、途中寄歌、求寺习文、天开文运、鳌头首选、彩楼高徹、入赘金莺、结拜姊妹、姊妹谈心、兵部奏本、羞花榄榜、督兵沙场、沙场大战、大战琼花、请仙助阵、平净沙场、夫妻相会、待妻上本、迎接金莺、金莺完亲、圣旨荣封、奉旨回乡、报答神恩、喜添吉庆、夫人终世、双凤团圆

34.粤讴 一卷 粤调说唱集

道光三十年戊子(1828)刊本,广州荣德堂藏板。线装,有纸制函套。招子庸、冯询编撰。封面残缺,扉页题“粤讴”二字。正文前有序八篇,方言凡例一篇。正文卷末题“省城学院前九曜坊荣德堂藏板”。四周双边,书版尺寸25×14.8cm,框栏尺寸18.5×12cm。书口印有“粤讴”及页码。白口,单鱼尾,半页8行20字。[Special Collections Chinese R.A.S. 279]

本文系教育部社科青年项目“英国所藏中国俗文学文献的寻访与编目”(项目批准号:19YJC751053)、《广州大典》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

注释:

[1] Edited by Stuart Simmons and Simon Digby,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Its History and Treasures,Leiden & London: D. J. Brill,1979,p.40.

[2] John Francis Davis,Chinese Novels,London: John Murray,Albermarle Street,1822,pp.1-2.

[3]“Donations to the Library of the Roya Asiatic Society,from April 1841,to April 1842”,Journal of Roya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Volume 7,Issue 14,July,1843,p.xxviii.

[4]“A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Manuscripts in the Library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Journal of Roya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Volume 22,Issue 1,January,1890,p.v.

[5] 宋莉华、谈剑明:《皇家亚洲学会所藏中国古典小说及其书目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6]“Obituary Notices”,Journal of Roya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1890,Vol22,Issue 4,October. p.684-685.

[7] Edited by Stuart Simmons and Simon Digby,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Its History and Treasures,p.40.

[8] Edited by Stuart Simmons and Simon Digby,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Its History and Treasures,p.26.

[9] 網址:https://library.leeds.ac.uk/info/1500/special_collections/182/,最后访问时间:2021年11月3日22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