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教学中讲授法与接受学习的合理与运用
2022-02-23朱志坚
朱志坚
摘要:讲授法作为教师用言语系统讲授、学生以接受方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或形式,时常被指责为落后的。事实上,讲授法与接受式学习有其自身合理和必要性,恰当地认识和运用它们是必要的。
关键词:讲授法;接受学习
讲授法是教师用言语系统讲授、学生以接受方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或形式。与教师讲授法相对应的学习方式就是接受学习。讲授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常被采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这种教和学常常遭到非议,甚至被指责为落后,接受学习只是呆板,机械而被动,学生不可能学会学习。但讲授教学和接受学习也有不可否认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因此,正确认识和使用讲授法和接受学习极为必要的。
一、讲授法与接受学习合理性的理论辨析
(一)讲授法以及接受学习未必是机械的,可以有意义的
教育家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可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就是以符号所代表的新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实质性是指“本质的而非字面的联系”,非人为性是指“新旧知识的结合应具有客观的合理的基础”。 这是衡量一种学习是机械学习还是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另外,学生的学习进行方式可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确定的方式授与学生的,学习者只需把呈现出的材料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在将来某个时期可以利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授予的,而是从意义上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之前,必须由学习者发现出来”。换言之,发现学习的首要学习任务是要有所发现,然后便同接受学习一样,把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
鉴于此,接受与机械是互不依赖、彼此独立的。讲授法与接受学习若运用恰当,可以是有意义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讲授和意义接受学习,尤其是意义言语接受学习,因为首先接受学习费时不多,宜作为获取大量信息的主要手段;而且,在一些学习情境里,必须用言语来处理各种复杂的、抽象的命题,教师用讲授教学,学生用接受学习,都是极为妥当的。
(二)讲授法与接受学习也未必是被动的,需要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
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传授,学生接受必然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也是不切实际的。在能够保持意义之前,必须首先习得这些意义,而这种习得的过程也必然是主动的。在新概念和命题容纳到认知结构中而出现意义的过程至少需要下列活动:首先,在决定新知识登记到已有的那些知识中去时,需要对新旧知识的 “适合性”作出确实的判断;其次,当新旧知识存在分歧和发生矛盾时,需要进行调节;第三,新的命题通常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参照系,与学生个人的经验背景、词汇、观念结构趋于一致;第四,如若找不到作为调节新旧知识的分歧和矛盾的基础,需要对更有概括性、更有容纳性的概念进行再组织。这说明,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离不开学生头脑内部积极主动的认知加工活动。否则,即使呈现了有潜在意义的材料,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性,也不可能获得意义,即意义的获得是极为主动的过程,有意义接受学习不可能是被动的。
二、科学运用讲授法以及接受学习方式的思路
(一)重视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的培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有意义的学习心向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之一是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要重视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的作用,“动机与学习之间是相互关系,而不是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它既可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也可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同时还可以影响对知识的提取。学生只有长期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并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进行联系,真正把知识学到手。
首先,要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每节课学习新内容之前,教师必须明确地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和要求,并联系学生的实际,使学生积极接纳,主动感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应用价值,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要具有启发性,具体来说,一方面,讲授要有情感,以情感染、吸引学生,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特别要注意讲解的具体形象,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讲授法的“非直观性”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多设置悬念,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采用自我设问的方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有针对性增强师生互动。这样课堂也可能起伏跌荡,有了思维的展开、矛盾的交锋和心灵的交流,不仅使学生能牢固掌握教学内容,而且还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使之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地组织和呈现内容,适应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需求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总的原则是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进行教学。为促进学生掌握新知识,应从学习内容和认知结构变量的角度来增强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的联系。
从学习内容上看,在学习新材料之前,教师首先要结合实际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出一个恰当的“先行组织者”,以便将新知识的上位概念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要按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有层次地呈现材料,在“先行组织者”提供的上位概念之下,从抽象性较高的概念和原理不断分化为包容性范围较小的内容演绎地进行;并由抽象到具体,穿插足够的材料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在逐渐分化的同时,注意整合协调,将前后出现的学习内容统一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认知结构变量上看,意义接受学习主要有三个变量(观念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清晰性)影响新知识的获得。“先行组织者”的呈现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充分地利用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去同化新的材料;同时,为了加强新的学习材料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的可分辨程度,以巩固新知识和防止新舊知识的混淆,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新旧知识的比较教学,尤其是那些形式相似而实质不同的新旧知识。
参考文献:
[1] [美]奥苏贝尔等著,余星等译.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丛立新.讲授法的有罪推定[J].中国教师,2006(1)
[3] 孙正聿.大学的好老师[J].哲学基础理论研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