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探析
2022-02-23卢华磊
卢华磊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之后的生活和学习都非常重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将体育课程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品德塑造,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之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就如何把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与学生德育教育联合在一起进行了探寻。
关键词:学校体育;小学体育;体育教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拥有健康的体魄与优质的思想品德,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为了促进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够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教师就必须重视将体育课程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借助体育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努力做到在讲解课程知识时渗透德育,在讲解体育文化时加强学生的信念感,同时借助体育中的游戏或活动弱化“教条式”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不感觉枯燥,又感觉学得有价值。
一、灵活设计体育教学的内容,适当渗透德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然要根据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学生做好相应的示范。这些基础性的课程设计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概念,同时结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形成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安全系数。小学生的注意力通常没办法长时间集中,为了达成教师所说的任务,甚至有学生有了急于求成的念头,为了帮助学生消除学习中的种种难题,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灵活调整练习内容。
例如,学生没办法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教师就可以借助慢跑来慢慢锻炼学生的耐力,让学生从长时间的慢跑中学会忍耐,学会控制自己的心性。比如,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缺乏团队意识,在小组合作中只顾个人得失,不顾小组其他成员的得分情况,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播放体育运动中有关团结精神的视频,让学生看到一个人如果在团队中学不会合作共赢,那么他永远不会体会到1+1>2的力量。借助体育教学的过程,将崇高的社会道德修养树立在学生心目中,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帮助学生不断克服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让学生不断成长。
二、教师以身作则,贯彻德育教育的渗透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身心状况产生即时影响,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在操场上的具体表现,学生都看在眼里,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在讲解理论课程时,教师或许会因为知识点的重叠或串联把知识搞混,学生要大胆提出质疑,指出错误。这不仅能够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看到教师也是会犯错的,还能够为学生塑造诚实求真的榜样。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平时的行为表现,对于学生而言便是最好的素质教育,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之外,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在言传身教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
比如,在讲解足球的运动技巧时,为了让学生形象化的理解如何进行蛇形移动,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来模仿蛇。但是在运用蛇形移动的具体方法时,教师脚下的球没有随着身体进行蛇形移动,在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之后,教师就要针对性的表扬该学生,并迅速演示正确的练习方法。这样一来,教师勇于认错,否定了自己之前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会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进行蛇形移动方法练习时,学生也会更加注意如何使球与身体同步进行移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传递给学生。
三、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爱玩是小学生的特点,很多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对体育课程有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体育运动中包含着很多体育游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体育游戏,让学生在玩闹中获得身体素质的提高,获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比如,在组织竞争游戏时,学生难免会发生情绪波动,因为只要有竞争就会有输赢。在一场接力跑中,采取了男女混合接力赛的方式。但是在训练过程中,有个别女生的爆发力不足,多次训练后仍然无法避免这个问题。这使得小组中的其他同学开始抱怨,影响整个小组心态,最终影响比赛结果。这时,教师就可以开展德育,让学生明确建立小组的实质,明确在小组内只有团结互助,互相帮忙,一起克服问题,才能够获得胜利。学生要学会包容他人的错误,并与同学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更加努力,为下一场比赛做好准备。在教师的敦敦教诲中,学生小组学会了如何正确合作,利用好每个人的优势。
总的来说,在目前的小学阶段体育教学中,借助体育教学与德育进行相互渗透,对于学生的体质增长和心理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针对如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展开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该紧紧抓住在课堂中实施教育的契机,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得到精神培养与情操的陶冶。笔者在文中对二者进行的阐述源于实践经验,希望能够对小学体育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獻
[1]张海涛, 黄君翔. 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空间的构建——谈小学体育课程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实践策略[J]. 青少年体育, 2014(11):19-20+39.
[2]游洪波. 小学体育与德育教学结合问题思考[J]. 运动, 2016 (8):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