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2022-02-23周彩月
周彩月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阅读教育,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文章的大致信息,从而对文章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进一步提高文章阅读的有效性。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方法,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学习语文的学生。因此,在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和优化小学阅读教育,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立足学生的阅读起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主要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通过教学方法的制定和优化,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效果获得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环境;词语基础训练;阅读时间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创新和改革。阅读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学生学习普通话基础知识的敲门砖和主要途径,是促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深化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作为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进行与阅读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改革。根据小学阅读教育的现状,提出促进小学高水平语文教育建设的可行性策略。
一、创造出良好阅读环境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来说,为学生创造高质量的阅读环境是一个关键点和突破口,可以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活动的效率,所以教师要重视这一点。一方面,教师要科学控制阅读课时。过去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大部分教师都只会给学生留出很少的课时,短时间的阅读教学,使得很多学生即使学了很多知识,但还没完全消化就离开了。同时,小学生年龄不是很大,很难主动回忆内容。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大大降低。为了改善这一教学情况,教师就可以通过营造高质量的阅读环境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在课前全面分析阅读内容,设定阅读目标,课后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通过鼓励学生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来有效增加学生阅读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可以有很强的参与感,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小学语文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词和句子,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理解能力。在构建高质量的阅读环境时,教师要牢记这一点。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随时阅读、思考和记录。通过良好阅读环境塑造,让学生可以在环境渲染下,积极主动进行阅读学习。
二、加强语文词语基础训练
文章的结构主要是由几个段落和几个相连的句子组成。学习段落和句子是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明确教育目标,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对如何选词选句给予有效的科学指导,使文章的感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丰富语文阅读理解的过程。通过这一方式,引导学生积累语文课内和课外知识,丰富精神世界。
首先,在教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提取好的段落和短语,让学生及时记录下来。这可以为学生的阅读积累提供具体的素材,有效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反复阅读中积累更多的名言,从而有效地记忆和理解段落和句子。而在给学生讲授语文阅读内容时,教师要注意树立良好的责任感,有效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特别是要学会结合短语训练,积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要被一种教学方法所束缚。比如利用多媒体,及时有效地进行词语检索,或者利用学习APP丰富教育活动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实现良性循环和发展。
三、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阅读是一个自我认识和思考的过程,所以在小学教授阅读的时候,教师也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有时间去阅读和学习。同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体验成功阅读的乐趣。作为教师也需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多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可以在交流互动中感受阅读的魅力,进而可以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想象。一天的课下来,学生们几乎筋疲力尽。这时,如果学生能避开教师的“灌输式讲解”,而是能自己阅读、理解,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极大的增强。因此,这也就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中开展阅读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专门的读书角,让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去读书角进行阅读学习。或者教师也可以定期开展阅读交流会,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阅读拓展学习中,丰富自身知识积累。
总之,阅读教育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方法优化深入到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为持续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英年.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2020(30):113-114.
[2]李海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20(28):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