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汉字形体构造探源 促古诗意境情感理会

2022-02-23李艳

学习与科普 2022年4期
关键词:情感体验

李艳

摘要: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简练含蓄的语言表达不尽的情思而著称于世。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凭借具体的材料去分析学习,其抽象思维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因此理解古诗和获得诗歌所蕴藉的情感体验对低段学生而言是一大难点。如果从汉字本身出发去把握汉字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或是不错的突破。握古诗关键字的形体构造去教学,遵循了低段学生具象思维的特点,能激发其学习古诗的兴趣,轻松地理解艰深晦涩的字义,帮助其展开想象,从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形体构造;低段古诗教学;展开想象;情感体验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瑰宝,言简意丰,学习古诗不仅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背诵古诗,到了五六岁时已经能背不少古诗的孩子们如何在步入小学阶段能够正确踏入诗歌大门,保持对诗歌的兴趣呢?这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古诗对于低段的学生而言,不仅诗歌的情感难以体验到,甚至对于诗歌中的意思也无法理解。

诗歌的理解需要经验和积淀,小学低段的学生要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是十分困难的。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诗歌的学习目标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1],从课标中知道,想象是理解诗歌意境的脚手架。诗歌中的直观的、感性的画面从哪里来?自然是从汉字本身当中去寻找。汉字是表意的文字,用图画的形式来描摹意义,了解汉字形体构造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意境,从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笔者将从以下三点来阐述利用汉字形体构造对古诗教学,尤其是小学低段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汉字形体构造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意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之《小池》中的“泉眼无声惜细流”中的“泉眼”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是有难度的。在教学中,教师们都是直接告诉学生“泉水的出口”就叫做“泉眼”,请学生看图片。学生看过图片有了印象,可过一段时间对于“泉眼”到底是什么还是模棱两可,这就是被动输入的弊端。于是备课时我查阅了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做好准备。第二天上课时讲到“泉眼”这个词时,我先将“泉”的形体构造画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出了早期甲骨文的“泉”的形体:[2],请学生说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马上就说“泉”像是石洞里流出泉水,我告诉学生是石洞,是细小的流水慢慢而安静地流淌,“泉”的本义就是出水的石洞,水流的源头。有的学生开始惊呼:原来“泉”竟然是一幅这样有意思的画。他们兴趣高涨,要将“泉”的形体画下来,去教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我请学生来说“泉眼无声惜细流”难度就不大了。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小池里的泉水从水源源头中静静地流出来,那么细小,好像泉眼爱惜它,舍不得它流走似的。”对于泉眼“无声”也能很好把握,因为出水的水流源头比较细小,流出来的水没有声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爱惜细流,舍不得细流从自己身边离开,仿佛是泉眼与“细流”在告别,充满趣味,这样的画面是多么生动形象。学生对于整句诗的理解就迎刃而解,记忆也会历久弥新。

二、汉字形体构造能够帮助学生展开具体想象

学习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时,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看“夕阳慢慢落山”的图片。可对于“白日依山而落”缺乏自己的想象,“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就都变成同一幅画,这无疑不利于学生展开想象,对于诗歌的意境更无从真正体会。如果抓住关键字“依”和“尽”本身的形体构造来进行教学,学生的想象可能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将“依”的甲骨文中[2]写在黑板上,画画又开始了。画好后,学生已经开始猜起来了:表示“一个人”,表示什么呢?他们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盯着我,我公布谜底:表示“衣服”,表示“一个人”不错,更确切地是表示一个小孩子。“那么“依”字就像什么呢?”我问。有学生答道:“父母像袋鼠妈妈一样,把自己的小孩包在自己胸前的衣服里。”“从‘白日依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展开了想象:诗歌中的父母和孩子就是“白日”和“群山”,落日和群山仿佛在说着告别的话,落日一步一回头,十分不舍。“那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这又给了学生想象的余地,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高涨起来,他们的想象也锐利起来了,短短的四个字给人无尽遐想。我抓住“尽”字进行教学。“尽”字晚出,最开始是“盡”的俗字。我将“盡”的甲骨文[2]画在黑板上,他们也赶紧画了下来。学生已经知道代表“手”,但代表“刷子”,代表“空空的盛放东西的器皿”,学生也都能够猜出。因此“尽”字就像手持毛刷清洁食物用完后空的盛器,本义是什么呢?有一个学生立马说出来:“空了”。趁势我还告诉他们有一位文字学家叫做许慎,他写的一本《说文解字》里解释了“盡”的意思。盡:器中空也。从皿,声[3],佐证了我们的猜测是对的,在这里不仅普及了汉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里的“白日尽”指的是落日不见了,学生理解起来水到渠成。“那读到‘白日依山尽’,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眼中的落日、群山立马显得多情起来。落日不舍地从群山之中离开,只剩群山,给人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这种周而复始的日落就变得格外温情,温情当中又有些许忧愁,令人想象无穷。学生的想象通过“依”“尽”的形体构造这一幅幅画而得以打开,诗歌的韵味从而显现。

三、汉字形体构造能够帮助学生体悟诗歌情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二年级下册第15课《绝句》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面对一派生机勃勃写下的一首小诗。然而诗歌的情感却是非常富有层次感的,如何去体会诗人的这种复杂的情感,需要抓住关键字,想象画面。我将“含”的甲骨文[2]画在黑板上。这次的猜测恐怕有点难,我告诉他们:代表“今”,表示“低吟”,代表“口”,本义是“话在口中,没有吐露”。我又告诉学生《说文解字今释》是这么解释“含”的,含:嗛也。嗛,口里衔着[4]。因此“窗含西岭千秋雪”这幅画就变得明朗了:西山上的雪岭好像被含在窗户的口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一样,表现了作者凭窗远眺西山雪岭的舒畅心情。这时,我请学生去想象画面,有学生说“窗户就像一个望远镜,将西山雪岭的美景拉到眼前”,也有学生说“杜甫先生可真幸运,有这么一扇能欣赏美景的窗户”,还有学生说“窗户是不是舍不得西山雪岭的雪化掉,所以才一直把它含在嘴里”,理解多种多样,但都表现了作者坐在窗前饱览雪景的愉悦之情。这首诗的情感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发生了变化,因为江船触动了诗人杜甫的乡情。最后“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泊”字也是关键字,学生跟我已经形成默契了。我把“泊”的篆文画在黑板上,他们很快就猜出“泊”表示“停泊”。我告诉他们《说文解字今释》是这样解释“泊”的:,浅水也(皃)[4]。本义为浅水的样子,浅水容易停船,所以泊表示“停船靠岸”是正确的。“那么从‘门泊东吴万里船’,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有一名学生高高举起手来说:我想象出了这样的画面,停泊在门前的东吴船从万里之外而来的,现在江面上一定很热闹,船上摆渡的人和乘客在聊天。这样的想象居然有了声音,我不觉惊喜。我补充了“东吴”的背景知识,诗人杜甫的故乡在“东吴”,可这时作者却坐在成都草堂看故乡的船只停泊在门前,“试问谁能猜猜此时的作者是怎样的一番心情呢?”我满怀期待地问道。学生们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其中有一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作者想要回到故乡去,有点难过,因为这么久都没有回去过,不知道故乡怎么样了,是不是已经变样了?但又怀有一点希望,因为河道通了,停泊的船只可以开往故乡了。诗人杜甫的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通过“含”“泊”的形体构造所表现的画面就迎刃而解了。通过关键字的形体构造去理解古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画画当中,在猜想当中,在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中去体验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的变化,是切实有效的。

因此,对于诗歌的教学,特别是低段的教学,可以抓住关键字的形体构造去理解并想象画面,进而初步体会诗歌情感。低段学生的思维仍旧处在具象思维阶段,从诗歌本身所具有的画面去理解和想象意境,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关键字的形体构造中看到一幅幅形象生动是画,既能弘扬祖国文字的文化内涵,体会先人创造汉字的智慧,又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更自然地理解诗意,展开想象,从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今后低段古诗教学中或可一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Z].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3]许慎.说文解字(陈昌治刻本缩印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情感体验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体验探索
绘本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恰当有效地提问促进幼儿积极情感体验的发展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