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背景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2-23李青梅
李青梅
摘要:体医融合是新的公共服务概念,其可以将体育与医药融合起来,更符合体育事业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趋势。将此理念应用在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但目前高校在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包括课程体系薄弱、师资建设不足、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对此,高校要结合体医融合理念提出改革对策,包括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丰富专业课程内容,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专业实践经验,完善就业服务,培养学生科学就业观念等。基于此,本文针对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体医融合;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体医融合理念的提出有助于促进体育事业与医疗产业的发展,在体医融合背景下,体育的发展能够促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医疗水平的提升也可以带动现代体育的升级,可以说体育与医疗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运动康复专业是新兴的前沿学科,是体育领域与医疗领域的交叉学科,此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健身康复人才紧缺的问题。在大健康背景下,大众对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高校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与社会需求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体医融合背景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教学有待加强
运动康复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其实践课程与实践条件的建设尚未成熟,缺少系统化与专业化的课程体系与实践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实践课程管理有待加强。目前此专业的实践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难以有效结合教学大纲与学生综合水平进行合理构建,使得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二是学生实习时间较为不足。目前多数学校难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时间,使得学生难以获得良好的实习经验,对其个人能力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三是实践条件有待提升。目前多数院校在实习基地建设与实验教学管理方面较为不足,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四是实践教学内容有待丰富。目前部分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单纯以演示与讲授形式强化技能训练,缺少对具体组织形式与实施方案的详细阐述,导致学生实践效果不佳。
(二)师资队伍建设较为不足
目前我国运动康复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较为不足,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科研水平有待提升。出现此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运动康复专业的起步较晚,进而导致师资力量薄弱。就人才成长规律而言,目前我国运动康复专业高层次人才极其缺乏,大多数高层次人才是由运动人体科学与医学跨专业而来,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师资队伍大多由康复专业医师人才或运动专业从业者组成,这就使得教师缺乏运动实际经验或医疗知识储备。运动康复专业其本质上是融合了运动专业与医疗专业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懂得体育相关知识,具备体育运动相关经验,同时也要掌握医疗基础,具有一定的医疗知识储备。
(三)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运动康复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本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很多学生对未来就业情况与就业前景的认知度不高。对该专业来说,虽然其就业方向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从事康复训练师、康复治疗师等岗位,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存在较多的潜在可变因素,比如從事医疗相关岗位,需要具备强大的医疗理论储备与相关资格证书,但目前我国在运动康复领域方面的资格认证尚未完善,这对学生的就业造成一定阻碍。再比如学生想进入医院从事康复类岗位,其就业竞争对手大多是医学院康复专业学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主要以康复知识为主,医院方在人才选取方面会侧重于医学院毕业生,这一就业现状给学生的未来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二、体医融合背景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一)完善教学体系,丰富专业课程内容
运动康复专业属于新兴专业,其具有丰富的发展空间与良好的发展条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注重对教学体系设置、教学手段实施等方面,其中教学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各项改革工作开展的基础。强化对教学体系的完善与课程内容的丰富,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就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设置过程中,此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教学体系改革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调整理实时课程占比,教师要注重体现向实践教学培养有相应的倾斜,理论课程内容应结合实际需求与实践教学需求进行适当缩减。二是适当丰富课程内容。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传统民间运动的融入,让学生在掌握运动相关知识的同时,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运动的精髓,深厚内涵的传统运动有利于人们对抗疾病,进而起到良好的康复效果。在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对运动结构进行深入剖析,结合理论课程内容与运动项目,传授学生术科知识,让学生可以掌握康复相关工作机制,引导学生将课程相关知识应用到运动损伤康复活动。运动康复专业属于交叉类专业,其教学体系可结合体育院校特点与特质进行改革,强化对中国传统运动的应用与学习。三是合理设置教学教材,此专业融合了医学专业与体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在教材设置过程中,要注重对医学院校与体育院校课程体系的研究,分析此类院校的课程结构特征,取其精华,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并以此参考设计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教材。除此之外,教材的面向对象是学生,因此在设置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基础,首先考虑学生的接受度,其次考虑学校专业发展需求与时代发展需求,了解运功康复相关企业的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
(二)培养创新能力,增强专业实践经验
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学校要注重为学生提供能力提升的机会与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跟随教师不断提升自身实验能力,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主要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增加实践课程占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训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还要培养起运动伤害防护、运动健康指导等能力;学校要为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与实践机会,一方面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实践操作的场所,以促进学生实操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增加实训机会,学校通过与地方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校外专业实习机会,实习时间安排时可以不局限于固定学习,可结合假期时间或不通过学习阶段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在企业经过一段时间实习后再返回学校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返回学校时及时弥补自身不足与知识结构中的空白。实习时间放置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与想要掌握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大运动康复实训室的资金投入。学校要强化实训基地的建设,结合学生实践需求购置相关仪器与设备,以完善学生实验条件。完善的实训室与实验设施能够推动专业学科建设,因此学校要强化对实训条件的完善,结合社会需求变化不断丰富实验实践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促进理论内容与实践训练的有效结合。三是构建专业教学平台与区域共享机制。为促进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学校可以将体育院系与医学院系各自优势结合起来,并将双方实训室相互开放,以供运功康复专业师生开展实训,构建出区域共享机制。此机制能够有效打破体育院系与医学院系的壁垒,实现运动与康复的相互融合,为运功康复专业与我国运功康复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训能力。
(三)完备就业服务,培养科学就业观念
运动康复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其就业渠道相较于体育专业、医学专业较为狭窄,岗位设置相对较少,且对就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知识要求较高。在大健康背景下,大众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与运动康复,进而推动了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扩大了其职业发展前景,在未来发展中市场人才需求会不断提升。此专业作为交叉类学科,其涉及的领域知识较多,可从事的行业领域较多,但由于此专业为新兴专业,尚未完全进入大众视野,使得多数企业与行业人才此专业术语运动体育类,对其定位较为片面与狭窄。出现此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宣传力度不足,使得大众对此专业的认识不足。因此,学校完善就业服务,培养学生科学的就业观念,为其今后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主要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从生源入手,注重学生就业培养。在学生初入校园时,教师要传授学生正确的专业观念,让学生了解未来的就业方向与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业规划,结合学生发展意愿与实际需求设置教学活动,在培养过程中结合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规划内容。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要传授学生职业就业意识,组织学生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二是从就业服务入手,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在校内,教师为学生构建就业模拟实践活动,为学生就业发展提供帮助与服务,在校外,学校组织学生进入社会环境进行真正的实习,在实习中了解自己的短板与优势,强化对社会环境的了解,对社会人才需求方向与就业发展方向的认识,进而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医融合理念的提出为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我国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环境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提升,此专业人才可以为运动员提供有效的运动康复支持,对运动损伤人员提供良好的伤病康复帮助。对此,高校要注重对运动康复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分析,强化内部教学改革,促使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與实践经验增长,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拓展此专业的就业渠道,进而促进运动康复专业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琳.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建设的实施路径[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22(02):57-60.
[2]任建厂,肖海莉,余庆,王海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引领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与思考[J].青少年体育,2020(01):123-124.
课题项目:广西自治区教改工程项目:体医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编号:2019JGA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