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深化策略
2022-02-23张冬梅
张冬梅
摘要:语文需要学生在长时间的积累中得到质变的飞跃,而这些仅仅依靠教师一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初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探索知识点的技巧,让学生学会独立“捕鱼”。教师深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灵活地应用语文知识,关注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完善,写作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参与,成功帮助学生构建了语文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学习能力;深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深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带着学生展开对语文的思考与探索,能够明確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地位,使学生在参与中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能力。在传统课堂中,学生的参与体验并不佳,更多的时候是被教师忽视的。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转变了教育理念,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有意识地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中所占的比重。
一、关注学生表达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
初中语文教师深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从学生语言表达入手,为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开口说话的过程中养成条理分析的好习惯,呼吁学生的参与,使课堂在学生的精彩表现中变得更具趣味。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为了使学生了解赵州桥、卢沟桥等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怎样运用科学的数据来展示石拱桥的魅力的,培养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佩之情,笔者先是为学生设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石拱桥,将自己了解的、见到多的石拱桥积累下来,然后了解这些石拱桥的历史、建筑特点等,知道石拱桥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达,介绍自己预习所得。接着,笔者会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对比文中作者介绍石拱桥的方法,说一说作者的语言特点,使学生能够知道在介绍不同事物的时候,可以采取怎样的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认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了表达的内容,能够借助自己的语言来分析石拱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使表达更具科学性和严谨性。
二、关注学生阅读能力深化,构建学生思维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面临的较为严峻的考验。教师深化学生学习能力,不能忽视学生阅读方面的成长。教师可以借助问题设计来引领学生思考,使学生知道自己在阅读中应该先解决什么,怎样解决,锻炼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在学习《卖炭翁》时,为了使学生了解诗人笔下的卖炭翁有着怎样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生活磨难,培养学生理解诗词主旨的能力,锻炼学生逻辑思考的能力,笔者结合诗词的主要内容为学生设计了以下问题,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学生在问题“你知道什么是卖炭翁吗?你想象中的卖炭翁是怎样的?作者笔下的卖炭翁是怎样的?卖炭翁经历了怎样的波折?怎样结合时代特征来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阅读启发?”等的指引下,熟悉了诗词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诗人借卖炭翁的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学生经过思考,梳理了诗词的主要内容,知道了怎样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形成了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
三、关注学生写作能力提升,发展学生语言
教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有效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基于学生在写作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想象能力,促使学生产生写作的热情,在写作中扎实自己的基础。在学习《桃花源记》时,为了使学生了解作者借助桃花源抒发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让学生结合课文理解来进行续写,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笔者为学生创设了写作任务,鼓励学生搜集更多有关作者陶渊明的资料,知道了课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奠定学生的写作基础。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结合作者的理想追求与时代背景,想象了桃花源消失的原因,做到了自圆其说。对于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词语使用不当、结构安排不合理等的问题,笔者进行了点评,指导学生进行词语替换和调整,以此来优化学生的作文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本文通过关注学生表达能力培养,鼓励了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关注学生阅读能力深化,构建了学生的语文思维;关注学生写作能力提升,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了教师的科学指导,了解了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该秉持的学习理念,掌握的学习方法等。学生不再等待教师给出答案,而是有了积极学习的习惯,能够自觉地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语文问题,在实践中积累有效经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学习道路。初中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立足语文学科来发展,给学生提供了直面语文的机会,让学生在利用语文知识、技巧的过程中,掌握了语文学习技能,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教师也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从学生的动态发展中不断更新教学,确保培养高质量学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蓓蓓.试谈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考试周刊,2020(A5):31-32.
[2]王得光.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0(A5):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