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古诗文,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
2022-02-23蔡欣欣
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统编教材选取的古诗文都是流传久远、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为美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语文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对语文学科中审美教育的倡导与实践由来已久。《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审美鉴赏与创造,其内涵表现为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创新。《新课标》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审美教育必然地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美读训练,培养审美感悟能力
古诗文很注重韵律,如平仄、押韵、反复、对仗等,节奏明快、声调和谐、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都是古典文学音韵美的表现。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关键步骤是读,但是,读绝不是简单的朗读,而是根据作品的节奏与韵律、意境和情感,以感受美、欣赏美的心境,多角度地富有韵味地进行“美读”训练。
曹操的《观沧海》是一首典型的四言古体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在节奏停顿,两字一顿;全文一致,划分明确;韵律简单、隔句押韵。“峙”“起”“里”“志”均压i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观沧海》的美读训练,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其情感抒发方式与朗读节奏的起伏变化方面。首先要注意到四言古体诗的整体特点和风格,还要注意到曹操的身份及态度,在朗读时要注意体现出诗人的特有气质:雄伟慷慨,包容天地。其次,要有语气的停顿与变幻。“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两句描写的是洪波巨澜,绿意盎然之貌,朗读语气节奏应该更为明快,更为开阔,有一股不可阻挡之势,给人以振奋雄阔之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沧海包容天地之势,日月星汉,升降出没均隐于海上,是诗歌的点睛之笔,精彩所在。注意诗歌读时应把语气放舒缓,拉长尾音,增强韵味,更给人一种包容稳重之感。最后还要让学生在不断地涵咏吟诵的过程中去体会诗人吞吐日月、包藏宇宙,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七言律诗,全诗韵律严谨,声韵和谐,朗朗上口。上下两句平仄相反,句法结构一致,对仗工整。
古诗文的“美读”的过程是初步产生审美体验过程,也是古诗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应调动各种教学手段,着力去落实,激发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热情,让他们浸润在古诗文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感染。
二、赏析形象,提升审美品评能力
古诗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也是独具美感,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智慧、诚实、执着、刚正,这些美好的品质就融合在这些美好的古诗文中。这些形象作为审美对象,有着鲜明、独特、典型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注重品词论句,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赏析形象,以形象的精神、情感、品格等感染学生,使其受到审美教育。
《卖油翁》讲述了卖油翁用高超的酌油技艺让神剑手陈尧咨心服口服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多种角度来赏析形象,如通过品词法,找出卖油翁倒油时的一连串动词,如“取”“置”“覆”“酌”“沥”,让学生通过这一连串的动词感受卖油翁倒油技术的娴熟。通过删换法,对原文中抓住“康肃笑而遣之”一句中的“笑”“遣”两个字,让学生展开讨论,“遣”,能不能改成“送”?探究陈康肃公的心理变化。还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法,让同学分别去扮演卖油翁和康肃公,通过角色扮演,表演出卖油翁的“从容淡定”,表演出陈康肃公的“自矜自大”。课本劇表演能够让文中的人物深入人心,跃然如在眼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品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创作背景知人论世分析人物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描写了一位摆脱了世俗,超然物外、清高孤傲的老者形象。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与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人生遭遇息息相关。柳宗元少年得志,21岁进士及第,意气风发,到30岁左右又进入监察御史的行列。但“永贞革新”不到一年即告失败,王叔文被杀,凡是追随过他的人纷纷被贬到边远的地方,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江雪》就是在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所写的,那时的他带着一肚子悲愤和怨怼的心情。在介绍完背景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话题:渔翁形象品评。这独钓寒江的渔翁是谁?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渔翁为什么还独自在寒江上垂钓?他钓到的是什么?通过不断加深的反问,有思考力的问题的逐层设计,让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审美品评能力。
三、再现画面,激发审美创造能力
古诗文的审美形象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意象与意象的联结为桥梁。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通过诗文作品的意象、意境、意蕴,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和想象,让作品中的画面展现在眼前,意酿于心,发之于口,行之于笔,由此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整首诗虽然只有四句话,却朴实无华、构思精巧、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让人回味无穷。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
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把握空间的往复对照、时间的回环跳跃这一特点,可以先按诗中妻子的口吻来还原“假设你是李商隐的妻子,今夜,你会对丈夫说些什么?”然后再反过来从诗人李商隐的角度去设问:“假设你是李商隐,今夜,你会对妻子说些什么?也可以让学生分为两组想象夫妻久别重逢时各自的情态,一组想象妻子,一组想象诗人。这样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加准确地体会诗情画意。
在译诗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用更加自由活泼的语言,这是一种激发审美创造力的活动,来看几个统编教材课后的习题设计,七上《狼》积累拓展的第五题:发挥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故事。注意充实内容,增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八上《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积累拓展的第五题: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八下《桃花源记》思考探究第二题: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通过联想想象,由读到写,可以是一句诗句或一个场景的画面描述,可以是文言到白话散文的描绘,也可以是一个人物形象的内心活动,抑或是评点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段落等等,都是很好的审美创造。
最后,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教态、板书,都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典雅、恰当、形象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领悟古诗文中的诗意之美、人性之美、思想之美。同时恰当的导入,声情并茂的朗诵,与古诗文相融合的语音语调等,都能给学生美的感受并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精神的濡染,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雅心灵。
审美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师肩负的重要责任。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日之事,需要教师要重视古诗文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作用,充分利用古诗文教材中的审美内容,有效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中,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切实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提高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袁文娟.语文天地.2011(10).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中原名师培育工程立项课题(文件号:豫基教研2021.18号)]
蔡欣欣,河南省许昌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