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审核评估的新时代高校教学质量文化构建

2022-02-22孙大永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育人评估

孙大永,王 蓓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改变高等教育形态,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和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赋予高校“引领创新”的新使命。只有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根本质量、整体质量、服务质量、成熟质量,加快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才能有效应对新时代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1年工作要点》提出,高等教育的工作主线要立足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深入推进四新建设,全面提升四个质量,着力建设质量文化,将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审核评估作为教育部“五位一体”评估制度中院校评估的重要模式,早在2013年《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中即已正式提出,主要是指依据被评估对象自身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评价被评估对象人才培养目标与效果的实现情况。审核评估不是传统的评判教育质量合格与否、水平如何,而是聚焦于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国家不设统一评估标准,结论不分等级,即“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最终形成写实性审核报告,引导学校建立自律机制、进行自我改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由此可见,这种以“自我”为主的审核评估与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目标不谋而合。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开展在即,致力于推动高校主动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五自”)的大学质量文化,建立健全世界水平、中国特色、自成体系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引领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等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标尺标杆。要抓住新一轮审核评估契机,对标其指标体系和质量标准,结合高校自身办学定位和优势特色,将高质量发展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构建以质量文化为核心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将质量提升从师生内在追求转变为行动自觉[1],推动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纵深高效发展。

1 新时代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1.1 新时代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宽度与厚度的具体体现,是一所高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和血脉,也是高校间相区别的标志和特征。作为高校核心业务活动的本科教学,在其自身存续和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学生、教师、专业、课程、教材等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意识形态、精神内涵、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可称之为 “高校教学文化”。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不断深入,师生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需求同现有的教育教学质量现状的矛盾不断加深,倒逼高校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的概念被提上日程。早在2009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在第二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中提出,高校质量保障不能仅仅依靠建立体制机制,还要促进机构内部质量文化的发展。2019年4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上指出,文化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提出了“质量提升、文化为魂”的重要理念。

高校教学质量文化是高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致力于培养优秀人才的思想、制度、传统、风尚等系列独特品格和精神成果的集合。高校教学质量文化是宝贵的无形资产,是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前提与关键,也是高校办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充分体现。高等教育教学是重要的文化活动,新时代高校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文化载体和关键组织,只有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文化活动发展变化规律,主动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教学质量文化,才能有效促进高校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2 新时代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的功能

高校教学质量文化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其形成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实现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转变的必由之路,凝结着文化价值观和质量价值观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塑造“五自”高品质教学文化价值观,担当的是“文化引领”的功能。新时代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是推动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作为由高校内部逐步培育的产物,相较于从外部引进的、带有明显强制性或技术性的质量标准,能够有效加强高校师生对于质量理念、质量规范、质量制度等的良性认同,能够产生不可替代的凝聚力、引导力和约束力,并转化为全体师生的质量意识、质量道德、质量责任和质量行动,激发他们为实现同向同行的质量文化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2]。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根本标准,围绕国家战略和地区发展需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双创教育深度融合,形成“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营造全体师生医务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文化氛围;对标审核评估第一类标准,发挥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坚持自我评估“实一点”、自我检验“严一点”、自我改进“高一点”理念,紧扣专业、课程、教师、教材、技术等人才培养关键要素系统化整体推进,引领和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走向新常态。

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充分落实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观,担当的是“质量落地”的功能。20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加快,引发系列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教育部有针对性地推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于高等教育规范发展起到有效作用。但作为外部制度性标准,天然“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甚至某些统一的量化标准被过度实施或错位消减,“一把尺子量大家”,不能真正有效地、可持续地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理念和意识。而且,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成为每个人职业生涯的“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提质增效提出更高要求。新一轮审核评估突出以人为本的质量保障理念,并在评估标准上突出科学分类和量身定做,“自己尺子量自己”,实现了从质量标准到质量文化的根本性转变,能够让质量保障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从而使高质量文化构建更加落地生根。作为高等教育主力军的高校教师,应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对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有更清醒的认识和更准确的研判,把对高质量发展的追求内化为自身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作用已由基础支撑转变为到支撑引领并重,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红利和牵引动力,高校应对标高等教育强国要求改革创新,“自己确定量什么”“自己确定怎么量”,建设符合国家、社会和学生等利益相关者诉求的一流教学质量标准,主动构建并高效运行由生源质量监测、课程专业监测、学院质量监测、学校常态监测、第三方评价、毕业质量反馈等构成的全链条闭环式质量保障体制机制,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速推进。

2 审核评估与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的关系

2.1 审核评估是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方向指引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党中央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统筹谋划新一轮审核评估,对落实党中央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引导高校坚定正确办学方向、抓实人才培养质量“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新一轮审核评估突出 “思想政治教育、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生师比、生均课程门数、优势特色专业、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指标,着重引导高校建立“五自”机制,突出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强化自我改进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3]。

2.2 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是审核评估的应有之义

审核评估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而高校教学质量文化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动力源泉。通过对比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的第一类审核评估(见表2)和上一轮审核评估范围(见表1),可以明显看出,教育部更加聚焦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建设,“质量保障”指标更加重要全面明确、更加注重一流标准和建设成效,“质量文化”建设情况也首次被列为独立的二级指标。建立健全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已成为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保障能力和高质量人才培养能力、促进高等教育由基础支撑向支撑引领作用转变的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表1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

表2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试行)之第一类

上一轮审核评估在引导高校“强内涵、促特色”方面作用明显,评估理念标准形成广泛共识,成为高等教育评估的品牌,并在国际上产生积极影响。但还存在评估推动高校建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力度不够、评估分类不明确、评估结果刚性不强、评估整改乏力、评估负担偏重等不足,迫切需要在传承经验的基础上,对审核评估工作进行改革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符合时代需要的审核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校内校外协同联动的诊断改进机制,加快实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化、长效化,这也正是新时代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和题中之义。

3 基于审核评估的新时代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理念原则

3.1 党建引领、立德树人

新一轮审核评估将立德树人和学生全面发展贯穿评价全方位全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养首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强党建促发展,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梳理明确各岗位各群体各环节育人职责和育人元素,实现“三全育人”到岗到家到位,形成整体、系统、协同的合力育人机制;坚持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以本科教育教学为根本,以学生的成长发展质量衡量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优化“五育并举”育人模式,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堪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2 目标导向、高端发展

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新时代高校教学质量文化,是高质量、高品味的文化。挖掘学校育人传统和优势,营造人人谈质量、人人抓质量的良好氛围,打造有高校特色“五自”质量文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扎根中国大地、厚植齐鲁沃土,瞄准“四个面向”,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和结构,加强新兴和交叉学科专业建设,促进高等教育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提升高等教育对内支撑服务和引领水平,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和战略布局能力。

3.3 系统规划、全面提升

新时代高校教学质量文化,是系统性、全面性的。坚持系统论思维,服务于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以综合改革为抓手,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依托,整体推进学科专业系统化特色化建设,协同布局教育教学“新基建”和育人创新共同体。紧紧围绕根本质量,牢牢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作用;统筹提升整体质量,全渠道衔接专业、课程、教师、教材、技术等高校教学各环节要素,同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划分和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提炼抓好成熟质量,加快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高校模式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和进路。

4 基于审核评估的新时代高校教学质量文化构建路径

构建新时代高校教学质量文化,打造可培育、可升级、可落地的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模式,可以从文化理念塑造、落地实践创新、闭环体系完善三个方面进行路径选择。

4.1 文化引领、理念先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时代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只“关注脚下”,还要时常“仰望星空”。其中,育人文化和理念的构建,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深层次,尤其是“五自”中“自觉”“自省”文化的培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明确要求,就是坚持从高等教育的规律出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构建先进、良性、互动的质量文化,推动质量保障走向文化引领层面,这也正是构建“润物细无声”的“自觉”“自省”教学质量文化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和立德树人,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历届全会精神与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重要工作和重大任务结合起来,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深刻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做到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改革发展动力;应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高等教育教学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文化具有引领作用,理念具有导向功能。在实施教学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同时,高校应不断强化质量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并将这种质量文化理念与高校的文化基因、精神传统和办学特色糅合在一起,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形成“时时体现严谨、事事凸显质量”的文化理念[4]。在新一轮审核评估背景下,应当首先明确教学质量评估是高校的自觉诉求,教学质量保障是高校的主体责任,高校全体师生需要培养“自省”意识、深刻认识到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自觉”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的质量文化思维,人人争当教学质量标杆、管理质量模范、学习质量标兵,在培育践行教学质量文化方面先行一步。同时,在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的设计与实施各环节,高校应深入基层教育教学一线,精准抓取并迅速回应师生员工质量文化需求,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以本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其在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乃至质量治理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通过教学质量周、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展示等教学质量文化活动,在办学理念、教风学风、校史校情等方面对全体师生进行情操上的陶冶和行为上的引导,实现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融合全覆盖,营造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良好质量文化氛围。

4.2 重在实践、赢在创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自觉”“自省”的文化理念转化为是“自律”型创新实践,新时代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才有现实意义和可行路径。新时代高校可以参照麻省理工大学比尔·奥莱特教授提出6大主题24步的自律型有序创业模型,相应地为构建“自律”教学质量文化设置6个监测点:师生真实需求抓取、办学定位和价值理念、管理服务渠道畅通度、投入产出比较、产品服务优化、可升级扩展的发展模式,对教育教学服务流程和质量监测进行优化升级,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比如,师生真实需求抓取方面,坚持深入课堂、校园、宿舍等基层一线,精准抓取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习实践教学条件、无缝链接行业产业社会、推动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推动形成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办学定位和价值理念方面,高校应以学生成长成才和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构建教学质量文化,充分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以新一轮审核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凝练办学定位和价值理念,充分发扬自身优势特色,在评估质量指标上率先革新、树立标杆,纵深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以取得质的突破,在“分类评价、精准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下各展所长、特色发展;管理服务渠道畅通度方面,全体教职员工应深入落实“一线规则”,梳理明确各岗位各群体各环节育人职责和育人元素,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到岗到家到位,积极推广在线办公、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数字认证,加强一站式服务和自助服务体系建设,为师生提供精准化教学创新服务;投入产出比较方面,结合教育评价改革、学会“取舍”,破“五唯”、去“水课”、留“金课”,选树正面典型,对质量过硬的课程、师资、制度等大力支持,另外可增设教学管理、学生评价、教材选用等“负面清单”,及时发现相关教学质量问题并妥当处置;产品服务优化方面,教学质量文化的理念、标准和模式等要素,应精准对接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与时俱进,修订实施最新版的培养方案,通过设立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增加实践实验实习环节、强院兴校综合改革等举措,破立结合、协同推进,以批判性思维对标审视与一流本科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师、教材、技术等方面的差距,突出德育实效、推进智育创新,不断优化内容供给和产品服务质量;可升级扩展的发展模式方面,高校应把审核评估工作与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紧密结合,统筹优质资源着力夯实健全有效的质量评估内部监测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多措并举提高广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满意度,在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方案的落地实施中灵活调整,真正实现审核评估补短板、促改革、提质量、上水平的作用,真正形成自我革新、持续提升、不断完善的教学质量文化发展模式。

4.3 完善体系、闭环链条

质量和公平的和谐共生,是“十四五”时期和今后本科教育的发展方向。重点做到有体系的构建、有质量的公平、有差异的均衡、有特色的标准、有重点的改革、有竞争的合作,关键在于闭环管理、良性循环的教学质量文化体系的健全完善,从而面向全体、面向未来、统筹兼顾,把质量和公平融合到一起,用公平支撑质量,用质量牵引公平,以此来落实学生共同成长、全面发展的目标,这也正是构建“处处见实效”的“自查”“自纠”教学质量文化的具体体现。

一是健全育人标准体系。强化质量标准和质量文化对加快本科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引领作用,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建设符合国家、社会及学生等利益相关者诉求的一流育人标准,在决策制定、执行、监督全链条中用好质量标准,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结合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专业认证(评估),打造系统完备、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标准体系,推动一流学科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二是建立工作综合评价标准。建立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标准,以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为导向的学生评价综合标准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考核标准。三是完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四层次、全覆盖的质量评价和保障机制,建立综合个人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教、领导评价的教师教学综合评价机制和基于过程性形成性评价的学生综合评学机制,完善专业基本状态数据分析和发展报告制度和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质量评价机制[5]。四是强化学院主体地位。构建以专业和学院为主体的质量文化建设机制,推动全员参与质量建设,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五是强化质量保障队伍建设。建设校院两级专业认证(评估)和督导专家队伍,加强督导理论研究,完善督导评价和反馈改进机制。六是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完善学院工作绩效考核,强化教学质量评价比重;将教学质量纳入职称晋升和岗位评聘。七是完善学科专业预警机制。完善基本状态数据分析和校院两级毕业生质量跟踪评价机制,加强社会需求研判,定期发布数据分析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建立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构建闭环式质量链条,建立学科专业建设预警机制。八是建立外部质量监控机制。加强专业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定期开展校内专业认证与评估。完成新一流审核评估,推进校内专业认证全覆盖,完成一流专业建设点验收;持续开展第三方评价。督导校内质量保障机制的高效运行,建设现代教学质量文化。

5 总结与思考

新时代高校迫切需要唤醒教育教学的质量文化自觉。锚定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成教育强国远景目标,高等教育亟需以高质量内涵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和衡量标准,把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五自”质量文化作为全体师生的内在追求和行动准则,将新一轮审核评估转化为推动学校持久发展、建设“双一流”的强大动力,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新一轮审核评估背景下,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审核评估是手段不是目的,审核评估的价值和核心在于依据参评学校自身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能力的完善提升。[6]未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灵魂和关键在于教学质量文化塑造。只有在理念设计上谋划、在文化引领中彰显、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在实践举措中落实,充分紧扣教学质量文化的机制打造与流程再造,提前布局准备,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质量文化观与教育发展质量文化观,才能源源不断输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新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函数,向建设教育强国、实现国家“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育人评估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评估依据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