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新常规”彰显“深思维”
——以“立体图形的认识(总复习)”教学为例

2022-02-22江苏无锡市南长街小学214000杨晴宇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35期
关键词:正方体长方体线段

江苏无锡市南长街小学(214000)杨晴宇

“图形与几何”复习课牵扯到的知识点既多又杂。为了摸清学生的思维起点,笔者做了一个前测,了解到有85%以上的学生能掌握复习课的知识点。若在课堂上一一再现这些知识点的话,势必会占用大量的时间,但若仅仅将知识点简单再现,就会使教学浮于表面。那么,如何处理好“有限时间”与“大量知识点”、“知识点”与“知识网”、“基础”与“提升”、“低阶思维”与“高阶思维”的关系,这是需要教师好好思考的。

于是,笔者在设计“立体图形的认识(总复习)”时,充分考虑用好“新常规”,从预习导航、课堂支持、反思提升三方面考虑,做了调整,以提升学生辨析、推理、描述等能力。

一、把握核心,强化“再认识”

精心选择内容,加强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可以避免表面教学、表层教学、表演教学。教师应精心设计复习课,对于一般的内容点到即可,而对于核心内容则要详细展现,多角度深化学生对它的认识。为此,笔者设计本节课时,抽取学生画的不同层次的、具有代表性的思维导图,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并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进行预案。

【教学设计片段1】

(课前,笔者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回顾并整理已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

师: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这些立体图形,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些立体图形来上一节总复习课。

(如图1所示,笔者呈现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类型有知识树、列表、画图。学生上台汇报,接着进行集体评价。)

图1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前独立整理立体图形的特征,把对基本知识点的回忆提前,课堂上直接省略这一步,以节约时间。而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有效整合了分散的知识点。

【教学后记】由于课前时间充裕,学生独立梳理的知识点较为完善。学生由点状思维、中心思维逐步向发展性思维转变。大部分学生采用了表格的形式从点、线、面的数量和特征来整理,有的学生用结构图来整理,还有的学生用知识树、鱼骨图等进行梳理。课堂上学生自信地结合自制的思维导图,向大家做了介绍,其余学生在听他人汇报的同时再次回顾了知识点,对自己有遗漏或欠缺的地方,利用课后时间做了修正。此环节,可以较好地解决“有限时间”与“大量知识点”的矛盾,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性思维。

二、建立联系,建构“知识网”

教材上所呈现的复习内容是对各图形知识点的一一罗列,如果仔细分析,不外乎是从三视图、展开图、图形运动三个角度开展的,如果把这节课的立足点定位在沟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那么这节复习课就能真正实现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再认识”,帮助学生建构更完善的几何图形知识结构。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深思维”,需要建立在教师的深度教、引导的基础之上,发展学生“深思维”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探讨,而是让他们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进行“层进式”“沉浸式”和“高阶思维式”的持续探讨。

【教学设计片段2】

师(出示有同一个顶点的三条线段,其中两两相互垂直,线段略):这个立体图形有部分线段被遮住了,猜猜它是什么?

生1:若三条线段是相等的,以三条线段为棱画图,就是一个正方体;若其中一条线段与另外两条长度不同,以三条线段为棱画图,就是一个长方体。

师:从这个过程中,你能看出正方体和长方体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生2:正方体具有长方体所有的特征,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长方体的长、宽、高极其重要,一旦它们确定了,就能确定其6个面的形状,同时也能确定其形状;反之,长方体的形状发生变化,那么它的长、宽、高也一定发生变化,它们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利用这一特点,再通过动画演示,能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初步感受线、面、体间的关系,为深化学生的思维添加基石。

【教学后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三条线段的位置、长度关系来猜图形,学生一猜即中,因为他们有了初步的空间观念。俗话说眼见为实,笔者利用动画演示长方体到正方体的变化,可使学生将正方体记忆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避免了生搬硬套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设计片段3】

练习1:有一个长方体,图2的左边分别是从它前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那么右边哪个图形是从它右面看到的?

图2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根据从前面、上面看到的图形,可以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进而确定长方体的形状。

练习2:根据已知的两个面(如图3),你能确定长方体的形状吗?

图3

师:练习2中,这两个分别是怎样的长方体?它的长是几,宽是几,高是几?

师:要知道怎样的两个面才能确定长方体的形状?为什么?

生(小结):只有知道相邻的两个面,才能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进而确定它的形状。

【设计意图】练习2中,笔者设计的两道题分别是已知相邻两个面和已知相对两个面,能否确定长方体的形状,让学生在脑海中“刻画”图形,最终明白只有确定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才能知道其形状,得出的结论才是精准的,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此,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线、面、体间的关系,使思维从具象向抽象过渡,构建全面的知识网。

【教学后记】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过程。如已知两个相邻的面,学生能推出长方体的长、宽、高,进而确定长方体的形状。已知两个相对的面,是无法确定长方体的形状的,这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在这过程中,笔者及时利用动画演示,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的思维逐步得到提升,真正做到让学习可见、让思维发展。

【教学设计片段4】

(任务1)

师:除了从三视图的角度可以沟通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呢?

师(出示图4):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正方体的展开图。

图4

1:前面两个是,最后一个不是。

师:最后一个为什么不是?

生2:最后一个找不到3组相对的面。

生3:有3组相对的面才能折叠成正方体。

(任务2)

师(出示图5):下列图形是长方体的展开图吗?如果是,在头脑中想象折叠的过程;如果不是,怎么改才能折成长方体?

图5

生4:由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不仅要找出3组相对的面,还要考虑面与面之间的大小关系。

(任务3)

师(出示图6):下面左边4个正方体中,有一个是用右边的图形折叠而成的。先猜一猜是哪一个,再折一折。

图6

(四个选项都有学生选,让选择①、③、④错误选项的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他们说的对吗?如果在脑中想象折叠过程有困难,还可以怎么做?

生5:动手折一折来验证。

师(引导学生小结):把立体图形展开就得到平面图形,反之,将一个平面图形折叠,也可以得到立体图形(如图7)。

图7

【设计意图】探究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教材上的安排是先复习长方体的展开图,再复习正方体的展开图。然而事实上,正方体的展开图比长方体的展开图简单些,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设计3个任务,让学生围绕展开图进行研究,让学习更具思考价值和思维广度。

任务1通过正方体展开图,让学生感受到只要确定3组相对的面,就能折叠出正方体。任务2通过长方体展开图,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在折叠时不仅要考虑相对的面,还要考虑面与面之间的大小关系,这样,又回到探究长方体的棱的相关问题,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任务3主要让学生根据正方体的展开图,通过想象与推理找到与展开图相对应的正方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在教学时,教师除了要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研究时间和空间,还应鼓励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动手操作,这照顾到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有助于他们加深对展开图与立体图形对应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后记】任务1的3个图形,由易到难,要求学生既要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将其还原成正方体,又要判断出6个面的相对关系。任务2不仅要求学生要确定3组相对的面,还要考虑面与面之间的大小关系,再通过调整面的大小,使之可以折叠成长方体。任务3为教材上的思考题,学生可通过推理或排除的方法找到正确选项,可训练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表达等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通过逐级训练,逐层推进地学习,提升空间想象能力,拓展思维深度。

三、丰富变化,促进“再生长”

精编综合性练习题,具有以简约的素材承载众多的知识点的特点,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构建有深层认知意义的情境,为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合理的联想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片段5】

师(出示图8):下面两条线段可以形成什么平面图形?这个平面图形再通过运动能得到什么立体图形?圈出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物品。

图8

生1:可以形成三角形,三角形通过旋转可以得到圆锥。

师:是怎样的圆锥呢?

生1:底面半径为12cm,高为24cm的圆锥,可能是生日帽。

师(做出旋转手势):通过不同方式的旋转还能得到怎样的圆锥?

生2:能得到底面半径为24cm,高为12cm的圆锥,可能是斗笠。

师:还能形成什么平面图形?

生3:长方形,通过旋转得到底面半径为12cm,高为24cm的圆柱,可能是积木桶,也可能是花瓶。

生4:通过旋转还可以得到底面半径为24cm,高为12cm的圆柱,可能是蒲团。

师(小结):在研究形的问题时,不能忘记数,只有数形结合,描述立体图形才会更精准。

【设计意图】此题的设计,又一次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受从线可以想到面、体,形成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认知体验。

学生通过把三角形和长方形以不同的边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不同的圆锥和圆柱,进一步加深对圆锥和圆柱特征的认识。这样的设计同时启发学生关注数据信息,注意数形结合,只有将图形的认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描述才会更精准。

【教学后记】此题的训练很好地构建了圆柱、圆锥的“知识点”与“知识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协调了“低阶思维”与“高阶思维”的关系。线→面→体的想象与生活实物紧密联系,进一步沟通了空间几何中一维、二维、三维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达到新高度。这样的课堂设计,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有合作交流的空间、有探究发表的机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得以彰显。此环节沟通了线段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立体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立体图形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于温故中知新,于联系中整合,于交流中彰显思维深度!

猜你喜欢

正方体长方体线段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