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滚梁墓地年代辨析※
2022-02-22吴松岩赵菲
吴松岩 赵菲
(1.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2.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翁滚梁墓地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南部的沙尔利格苏木(今为苏力德苏木),原发掘简报判断该墓地为北魏时期①。后在乌审旗郭家梁发现了一座大夏墓——田焽墓(公元420 年)②,张景明先生据此重新审视翁滚梁墓地,通过对墓葬形制以及M6 墓门两侧的浮雕武士壁画的分析,认为翁滚梁墓地既有十六国时期的风格,又有北魏的特征,应为大夏时期的墓葬③。
张景明先生文章发表之时,北魏墓葬的相关考古发现和研究尚不丰富。本文在近年来新发现、新研究的基础上,对翁滚梁墓地年代进行了再探析。
一、墓葬形制
翁滚梁墓地的5 座墓葬,排列有序,基本呈东北—西南纵向排列,由北向南分为三列,墓葬形制也基本相同。均为长斜坡墓道方形土洞墓,其中2 座在墓室左壁下有一用于祔葬的侧龛(图一)。
图一 翁滚梁M6 平、剖面图
张景明认为北魏墓葬与翁滚梁墓葬形制相比,缺乏长墓道和洞室结构。但文中未作更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事实上北魏墓葬中不乏长斜坡墓道方形土洞墓,例如大同地区的南郊北魏墓群M8、M42、M112、M128、M141、M175④,沙岭新村M13⑤,七里村M25、M36⑥等(图二—图四),这些墓葬的年代多为太武帝统一北方(439 年)至迁都洛阳前(496 年)⑦。北魏攻占统万城之前(公元386-427 年),确实少见长斜坡墓道方形土洞墓,但如有学者指出的“墓葬之间的差异,既有可能是时代不同所致,也有可能与墓葬等级、墓主族属有关”⑧,除此之外,还存在地域性的差异。所以仅依据墓葬形制,无法成为判断其年代的准确标尺。
图二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8 平、剖面图
图四 大同七里村M36 平、剖面图
这种长斜坡墓道方形土洞墓是十六国时期关中地区典型的墓葬结构,同时也是后来关中地区北朝、唐墓的典型风格⑨,这种墓葬形制不仅极具地域特征,也显示出强劲的时代延续力。鄂尔多斯乌审旗地区的此类土洞墓与关中地区是否有关联呢?
笔者认为应该是与大夏政权有密切关系。大夏建于公元407 年,413 年筑统万城为都,419 年竣工。统万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靖边县北部,毗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
图三 大同沙岭新村M13 平、剖面图
十六国时期的大多数政权在攻占一地后,会迁徙大量人口充实国都,如前秦⑩、前燕⑪、北魏⑫等。文献中也有大夏迁徙人口的记载,如“勃勃初僭号,求婚于秃发傉檀,傉檀弗许。勃勃怒,率骑二万伐之,自杨非至于支阳三百余里,杀伤万余人,驱掠二万七千口、牛马羊数十万而还”“勃勃又率骑二万入高冈,及于五井,掠平凉杂胡七千馀户以配后军,进屯依力川”“勃勃又攻兴将金洛生于黄石固……徙七千余家于大城”⑬等。
统万城从修建到失陷仅仅14 年的时间,但统万城的人口数量却远远高于两汉时期,这与大夏四处掠夺、强制人口迁徙有关⑭。大夏于公元418 年攻取长安,据关中。虽然没有从关中迁徙人口至统万的记载,但根据上述分析,赫连勃勃极有可能从关中地区强制迁徙人口至统万城及其周边地区。
翁滚梁墓地东距统万城遗址约47 千米⑮。在鄂尔多斯地区发现的其他北魏墓葬,如郭家梁墓地(大夏田焽墓即位于此处)⑯、巴图湾水库墓地⑰以及巴音哈达墓地⑱,基本都分布于统万城附近(图五),而且以长斜坡墓道方形土洞墓为主⑲(图六,图七)。这种墓葬形制集中出现在此区域,应该与关中地区人口的迁入有关。
图五 鄂尔多斯地区北魏墓分布示意图
图七 巴音哈达M1 平、剖面图
图六 郭家梁M2 平、剖面图
北魏攻陷统万城后设统万镇,北魏太和十一年(487 年)置夏州,以统万城为夏州治所。辖区相当于今榆林地区、延安大部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与宁夏东部⑳。即使统万城失去了国都的地位,但仍是北魏的边陲重镇,统万及其周边地区依然保持着一定数量的人口。那么其中应该还有来自关中地区的人群,保持着关中地区特有的墓葬形制,甚至在乌审旗发现的隋唐时期墓葬,还依然存在这类形制㉑。
综上,笔者认为这种墓葬形制在乌审旗一带流行的时间很长,仅据此无法判定翁滚梁墓地究竟是北魏还是大夏时期。那么,墓葬中的随葬品就成为判断其年代最关键的物证。
二、随葬品——翁滚梁M6 墓室内彩绘浮雕
除翁滚梁M6 外,其他墓葬要么未见随葬品,要么残破不堪,缺乏分析价值。翁滚梁M6 墓室内有3 处彩绘浮雕,在已发现的北魏墓葬中极为罕见,但却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
M6 墓室内墓门左右两侧有一对高1.2 米的彩绘浮雕武士;墓室右侧壁有一块长1.75、宽0.74 ~0.86、厚约0.1 米的砂岩石板,上彩绘浮雕一对相向蹲坐的人面和兽面的镇墓兽(图八)。
图八 翁滚梁墓地出土彩绘浮雕武士、镇墓兽
张景明先生意识到了彩绘浮雕的重要性,但仅分析了墓门左右两侧的浮雕武士,他认为有镇墓作用,作法基本上保留了真人形象,面目表情呈愤怒之态,但比较清秀,与呼和浩特市大学路北魏墓出土的镇墓俑风格完全不同。认为其形象应处于初创期。
但原简报则认为“M6 武士门神浮雕像的头盔、衣着与呼和浩特市大学路北魏墓葬中的立式陶俑极为相似”㉒,还有学者也认为“其造型与呼和浩特北魏墓、司马金龙墓、宋绍祖墓出土的镇墓武士俑造型相似,故视其为北魏平城时期应该不误”㉓。可见,仅通过图像观察得出的对比结论存在很大的主观差异。
翁滚梁M6 出土的彩绘浮雕武士图、镇墓兽,其实是一组镇墓组合,通常位于墓室入口处。由两件镇墓武士和一件人首、 一件兽首镇墓兽构成的镇墓组合,是北朝时期形成的,其草创期在北魏平城时代,尤其是人面兽的出现是北魏平城时期出现的新类型。最早是以图像形式出现,即太延元年(435 年)破多罗太夫人壁画墓甬道两侧壁上,至5 世纪70 年代逐渐被陶俑取代㉔。有学者因此将这类镇墓组合称为平城样式,并认为向北波及至北魏当时统辖的内蒙古地区㉕。
这组彩绘浮雕镇墓组合作为目前发现的孤例,尚无法证实是否处于图像与陶俑之间的过渡样式。但基本上可以确定,它受到平城时代形成的镇墓组合的影响。
结合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的综合分析,笔者赞同原发掘简报对翁滚梁墓地年代的判断,进一步认为该墓地年代在太武帝统一北方(439 年)后至迁都洛阳之前(494 年)。
三、结 语
目前仅有一座墓葬可根据墓志内容确定为大夏时期,但仅凭墓葬形制或随葬品基本无法辨别,尤其是墓葬中出土的陶器与同时期北魏墓葬出土陶器基本相同(图九)。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制造陶器的工匠来自于同一地区,还是民间贸易所致?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现阶段,笔者认为在无明确纪年或墓志出土情况下,无法区分统万城周边大夏与北魏墓葬的差别。
图九 田焽墓与同时期北魏墓葬出土陶器对比图
究其原因,首先是考古材料的局限性,“考古发现的墓葬是孤立的遗迹,仅传达了丧葬活动中有限的内容,而且是被过滤后的结果……考古发现的只是全部丧葬活动系统的一个片段。因此,对墓葬的研究应该对资料的局限性有足够的估计”㉖。而且,已发现的墓葬几乎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提供的信息又是残缺不全的。其次,王朝的更替与物质文化的变迁并不完全同步,新旧朝代交替的时期在物质文化上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齐东方先生就曾指出“论及墓葬的变化,未必要拘泥政治上的断代王朝,如同唐初的墓葬与隋代难以区分,唐末的墓葬与五代十分相似一样,狭义的历史学对改朝换代的重视,不应成为考古研究的桎梏,以探讨物质文化演变为重点的考古学应淡化断代王朝作用,也许才能找到历史演变的真正原因”㉗。再次,笔者认为与该地区大夏至北魏时期人群的稳定性有关。正因为如此,这里没有因改朝换代而发生物质文化上的质变。如前文所述,统万城及周边地区人口数量激增,应是大夏修筑统万城之后从征服地区强制迁徙而来,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口来自于关中地区。北魏占领该地后,“徙万余家而还”㉘,造成该地区人口数量减少,但并未改变人口结构及人群成分。
综上,笔者认为难以区分统万城周边地区的大夏墓葬与北魏墓葬之间的差异。现阶段应该以研究该地区墓葬考古学文化的特征、演变为重心。
注 释
①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鄂尔多斯博物馆:《乌审旗翁滚梁北朝墓葬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
②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乌审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乌审旗郭家梁大夏国田焽墓》,《文物》2011 年3 期。
③ 张景明:《乌审旗翁滚梁墓葬年代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 年1 期。
④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科学出版社,2006 年。
⑤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沙岭新村北魏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14 年4 期。
⑥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发掘简报》,《文物》2006 年10 期。
⑦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科学出版社,2006 年。
⑧ 付龙腾:《关中十六国墓葬所见民族关系研究》,《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3 期。
⑨ 岳起、刘卫鹏:《关中地区十六国墓的初步认定——兼谈咸阳平陵十六国墓出土的鼓吹俑》 《文物》2004 年8 期。
⑩ 房玄龄《晋书·卷113·苻坚载记(上)》:“赦慕容日韦及其王公已下,皆徙于长安……徙关东豪杰及诸杂夷十万户于关中”,中华书局,1974 年。
⑪ a.房玄龄《晋书·卷108·慕容廆载记》:“(慕容廆)又率众东伐夫余,……驱万余人而归”“乘胜拔其国城,……徙其(宇文部)人数万户以归”,中华书局,1974 年。b.陈鹏:《论十六国时期前燕辽西地区的移民及民族交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 年4 期。
⑫ 马长寿先生对四世纪末至五世纪中叶北魏征服或歼灭各国后,迁徙大量人口充实平城有详细的论述,本文不再赘述。详见《乌桓与鲜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
⑬ 房玄龄:《晋书·卷130·赫连勃勃载记》,中华书局,1974 年。
⑭ 胡玉春:《大夏国人口问题初探》,《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 年5 期。
⑮ 数据源自百度地图,起止位置选择为“苏力德苏木-统万城遗址”,地图显示30 公里,原简报称墓地位于苏木西北17 公里处。
⑯ a.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乌审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乌审旗郭家梁村北魏墓葬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2 年1 期;b.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博物馆、鄂尔多斯考古研究院、乌审旗文物管理所 《内蒙古乌审旗郭家梁村北朝墓葬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15 年 2 期。
⑰ 陆思贤:《巴图湾水库区的古墓》,《内蒙古文物考古》(创刊号)1981 年。
⑱ a.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鄂托克前旗文物保护管理所:《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巴音哈达墓地发掘简报》,《文物世界》2017 年6 期;b.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鄂托克前旗文物保护管理所:《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巴音哈达北魏墓地发掘简报》,《草原文物》2017 年2 期。
⑲ 根据笔者统计,包括翁滚梁在内的4 处墓地,共计20座墓葬,可辨明其墓葬形制者共17 座,其中10 座墓葬属于长斜坡墓道方形土洞墓。
⑳ 吴洪琳:《铁弗匈奴与夏国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年。
㉑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乌审旗郭梁隋唐墓葬发掘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
㉒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鄂尔多斯博物馆:《乌审旗翁滚梁北朝墓葬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
㉓ [日]小林仁、朱岩石 译:《北朝的镇墓兽——胡汉文化融合的一个侧面》,《4-6 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科学出版社,2006 年。
㉔ a.[日]小林仁、朱岩石 译:《北朝的镇墓兽——胡汉文化融合的一个侧面》,《4-6 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科学出版社,2006 年;b.王倩:《试析北朝镇墓组合的形成与发展》,《四川文物》2018 年5 期。
㉕ 王倩:《试析北朝镇墓组合的形成与发展》,《四川文物》2018 年5 期。
㉖ ㉗ 齐东方:《唐代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考古学报》2006 年1 期。
㉘ 魏收:《魏书·卷4·世祖纪上》,中华书局,197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