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养育视域下高校学报编辑人文精神践行
2022-02-22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图书馆郑辉灿
文 / 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图书馆 郑辉灿
高校学报作为教学、科研的服务的“平台”,是学校实现数字化、信息化与社会不断链接的“流通枢纽”和“媒介窗口”。这不仅明确了高校学报在新时代世界一流高校建设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高校学报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道路。随着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加速发展,在高校学报发展中掀起了“技术热”浪潮,部分高校学报将大量的经费用于发展信息技术,提升高校学报的数字化水平和国际化传播能力,特别是对编辑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尽管帮助高校学报不断实现自动化、信息化,为学报很多工作节省了时间、提升了效率,但是,从高校学报本质来说,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的不断浸入,使得其原有的人文气息逐渐弱化和被遮蔽,逐步失去了学报已有的应有的“学术文化精髓”,致使高校学报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也变得“畏手畏脚”。因此,新时代高校学报的发展应该突出主体性,主动作为拥抱技术革新的同时也要警惕“技术陷阱”,倡导独立的人文精神和正确的政治导向。
一、人文素质的新时代精神内蕴解析
所谓的人文素质主要是一个人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气质,主要是由其自身具备的毅力、品德、才能和文化等各种内在品质构成[1]。一个人的人文素质通常包括内外两种方式表现,不仅是一个人风貌与气质的内在体现,同时也是文明道德修养的外在展示,主要包括3个形态,由低到高依次为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3个层面。
首先,人文素质在新时代最重要的便是人文精神的实现和展示,人文精神主要是由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以及遵循人文精神4个方面构成。具体来说,首先具备人文知识。即拥有获得历史、道德、宗教、哲学等多个人文领域的学科知识,特别是在精神生活领域。其次理解人文思想。核心为全面的文化理念和知识。与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更具有民族色彩、个性鲜明等特点,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础所在。
其次,对人文方法的掌握。与人们认知中的方法类似,包括思想认识与实践两种方式。与科学方法不同的是,重点不在于精确性与普适性,主要是对于质性、定型问题的解决,强调与特色文化的结合,体验感受。最后,遵循人文精神。这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的真谛所在,如生活中常见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战斗精神等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不仅是人文素质时代强调的重要内容,同时是将前3种方面综合,形成人文世界中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基础,是最根本和核心的人文思想与方法。
二、高校学报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高校学报人文精神是以人文精神实质为核心基础,经过近百年的不断变迁和发展逐渐形成。因此,在对高校学报人文精神进行定义之前,首先需要分别对人文精神的实质与高校学报的发展史拥有大致了解。一方面,所谓的人文精神实质是指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尊重,体现人的价值,不断提升人的素养与精神境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对高校学报精神的发展具有着“穿针引线”的推动作用,由于该精神在近代高校学报的应用,使得学报逐渐起到了帮助人们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形成真正的高校学报人文精神[2]。例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55年,是由北京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依托北大丰厚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源,把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品牌意识和办刊的精品意识结合起来,把优良的学术传统和现代办刊理念结合起来,使之同北大历史上的学术名刊一脉相承[3]。
随着大数据信息化技术和思想的入侵,在“技术热”的浪潮下,高校学报的发展逐渐偏离原有的发展轨道,重点放于自动化管理和软硬件等外在技术设备的不断升级,对内在服务、学术质量的提升渐渐放慢步伐、放轻重视。在自动化设备、硬性管理手段的冲击之下,高校学报编辑对于论文的审稿、编辑和校对的意识逐渐淡化,更多的把重点放于网络技术应用和数字化的改造升级,而减少对读者与科研人员的真正需求的关注。以上各种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高校学报过分追求技术所造成。在数字化时代高校学报也逐渐丧失了对于人文精神的把握。正如技术悲观主义者的观点:“技术终会掩饰人文本质。”[4]对于高校学报来说,人文精神体现了其自身“精神内核”。不仅是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任何一个学报人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人文精神是高校学报编辑“选择”和“发现”的“指南针”,是编辑赢得“职业价值”和“职业声望”的“立身之本”。高校学报在对技术不断追求的同时,需要将人文精神放于基础、核心的位置,特别是加强对高校学报编辑的人文素养培养,提升编辑团队协作力,实现全面和谐发展,将终极关怀贯穿于编辑实务工作的全过程之中,让编辑加工、校对修改、审读和内容再生产处处闪耀“人文精神”的“光芒”。
一方面,人文素质是高校学报编辑必备素质之一。作为高校学报编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文素质也是其形成宏观大局思维和多方面能力的关键、根本所在。人的素质通常划分为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两大类,二者具备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特点。专业素质毋庸置疑。但是人文素质主要为思想、文化、民族等多方面的素质,涉及高校学报编辑的各方面能力,充分展现了高校学报编辑的内外综合风貌气质,特别是在于专业素质的结合过程中,人文素质更是起到了“穿针引线” “承上启下”的作用。高校学报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强势介入,人文素质在对学报编辑综合能力素质提升中,起到了“导火索”与“催化剂”的作用,在专业素质具备的情况下,综合能力素质提升的关键就在于人文素质的提升。因此是综合素质发展的根基,是高校学报编辑必备素质之一。
另一方面,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提升高校学报编辑综合素质的根本所在。除以上对素质的类型划分之外,人的素质还可以根据智力划分为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潜在素质三类。所谓的智力素质也称之为科学素质,是从不断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中获得。非智力与潜在素质统称之为人文素质。在当前信息时代浪潮中,对高校学报编辑的要求逐渐提升,不仅需要根据哲学理论比对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进行观点区分,同时需要对本行业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最为重要的便是能够在数字时代之中发挥自身才能,从理论与实践经历中汲取经验和养分,将编辑的综合素质充分提升展示[5]。在高校学报编辑部创造创新氛围与创新精神的形成,帮助高校编辑在思想启蒙与哲学学习之中,掌握编辑出版行业的发展规律,学习出版的科学方法。
三、新时代高校学报人文精神养育的必要性
首先, 有利于高校学报组织内部的团结协作,和谐共处。创建和谐高效学报活动的关键就是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不仅是学报内部工作人员之间的和谐共处,同时也是与外部各部门、组织、读者的和谐共处。对于高校学报来说,其本质只能是服务读者,让读者满意。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就在于组织内部的强大凝聚力,构建良好的组织情感基础和组织文化,提升组织内部编辑的人文素质,提升综合素养。以此形成各编辑之间的良好关系,形成亲密无间、团结协作的组织氛围,共同为创建和谐学报形成合力。
其次, 有利于加强高校学报编辑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不论在任何组织之中,仅仅依靠个人力量促进组织发展十分有限。增强团队集体凝聚力,提升编辑的集体荣誉感,关键在于各个成员人文素质的不断提升。拥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以让学报编辑更好地将自身融入集体之中,与集体共荣辱,搭建对集体的使命感。
最后, 创建和谐学报工作的本质是各方面体现出“和谐”的本质。所谓的和谐本质在于“己和、家和、天下和”。因此首要工作便是自身身体与内心的和谐。在高校学报工作内容繁杂,压力重大,很多的编辑在每日面对众多稿件时,难免形成负面情绪与心理压力,造成内心与身体的不和谐,特别是个人受影响的同时也会拉低编辑部内的工作氛围,对其他编辑造成极大的影响,形成集体的“不和谐”[6]。因此,提升高校学报编辑个人心理素质,疏解编辑压力,构建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谐高校学报亟需人文精神的滋养并提供良好的精神保障。
四、高校学报人文精神新的实践取向
(一)“以人为本”,创建良好内容服务氛围
从高校学报的使用来看,人是其最大的使用主体,特别是编辑与作者。因此高校学报在版面设计、服务方式方面,需要“以人为本”,根据不同受众主体的特征设计不同的“专题定制”与“内容服务”,构建赋有“人文精神”的高校学报“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在提供高校学报内容服务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善于观察科研人员的各种行为,预测作者需要,提供作者所需。按需分配“精准投放”热点议题,让科研人员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满足“个人所需”,提升用户服务体验。同时,设置信息反馈和咨询答疑机制。区分不同的专业、学科,使科研人员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栏目”,便于更好地获得所需信息。根据科研人员提供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利用。特别是对信息、文献的加工处理,分类整合方面的反馈,能够真正意义上帮助作者自我提升,享受学报提供的服务,感受高校学报所展现的人文精神的魅力。
(二)“彰显人文”,突出对编辑的主体关怀
高校学报人文精神的凸显、贯彻,最为重要的是突出对编辑的关怀,对其人文精神素养的塑造。大多数的编辑每日处于繁杂、忙碌、重复的审稿、改稿、校对和整理档案资料等工作之中。实际对于编辑来说,应该确立其主体地位,让编辑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使编辑能够处于个性、民主的氛围之中,塑造编辑的内在岗位责任感,将高校学报的目标理想与编辑的个人价值追求相结合,实现价值的统一,以此提高编辑实现价值的内生动力。
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编辑自身的真实需求,建立“双线共赢”的合作机制。一线为帮助编辑个人实现自身的价值,基于奖赏,满足真正的个人需求,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另一线为在高校学报编辑部可以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选拔优秀“一线编辑”人才。特别是通过竞争机制激发编辑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与自主学习,适应新的发展形式,激发创新意识,创立更加完善、高素质的良好编辑形象,逐步形成高校学报与编辑共赢的新局面。
(三)“以我为主”,提升编辑自我学习能力
首先,应提升编辑自身的学习自觉性与修养主动性。高校学报编辑人文素质的形成与提高,除了单位组织的教育培训之外,还需要自身进行积极主动学习,认知学习人文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内在动力。在了解人文素质的内涵与作用之后,对自身进行细致分析,针对性的采取弥补措施。比如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创新学习方法,可以在外部激励的环境下,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学习,激发内部动力,形成内外动力合力,提高人文素质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其次,加强应用实践性。学习提升人文素质的关键在于对其应用,能够将其更好的转化为能力素质。因此,培养高校学报编辑在实践中对所学人文知识运用的能力,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同时要提高实践标准,加强针对性,拓展编辑工作的领域,优化编辑校对方法,把践行人文素质延伸到待人处事、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和编辑实务之中,通过与作者的沟通交流检验自身人文素质。
(四)“教书育人”,承担高校的人文教育职责
高校学报依托学校创建,其中一个重要的职能便是教育。换言之,高校学报在人文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学术期刊无法超越的“先天优势”。在高校学报进行人文精神建设过程中,更应结合自身优势,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有目的性、组织性地为本校学校老师创办“学术沙龙”“案例解析”“专题讲座”,对校内的教师和学生的论文撰写进行指导;或者创办“一对一”“面对面”编辑、作者辅导见面会,为编辑与作者之间创建沟通平台,让编辑能够通过与作者的聊天得到具有更加针对性的论文撰写指导和解决问题思路,提升编辑良好的“选题直觉”,培养独到的“编辑风格”。高校学报编辑在思想道德基础得到培养提升之后,人文素质的形成,关键在于编辑自身的学习与修炼。开展对本校教师和学术的论文撰写指导和学术规范培训工作,让编辑能够充分认识自身工作存在的不足,对反馈意见进行充分讨论,并针对不足和意见进行改进编辑工作,让作者也能够感受到最佳的服务。
(五)“潜移默化”,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高校学报编辑人文素质培养的关键不仅需要内部知识与自身思想品德的提高,同时还需要外部环境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来说,一方面编辑部组织编辑对同行业或其他行业的榜样先进事迹进行学习,学习其内在共同点,扩展人文精神、提升心灵感受。另一方面,发挥模范作用,形成爱岗敬业的风气与“廉洁自律”的行业操守。比如从本高校学报系统内部寻找榜样人物进行宣传,进行奖励,从而激发内部不断竞争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其次,是对内在环境的塑造,即创建良好的人际环境。高校学报编辑部应展开“三尊重”活动,即对主编、同事、作者的“三尊重”。以此解决主编与编辑、编辑之间、编辑与作者之间出现的矛盾和沟通障碍,努力形成“情感有处可发、问题有处排解、困难有法可解”的良好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