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PPARs调控的研究*

2022-02-22王慧李汶阳李政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激动剂缺血性针刺

王慧 李汶阳 李政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中医医院,新疆 昌吉 831100)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1-2],是导致严重的长期功能障碍的首要疾病。全球每年超过1500万人罹患缺血性脑卒中,其中约30%的患者在急性期死亡,1年致死/残疾率33.4%~33.8%[3-4]。目前缺血性脑卒中在我国国民疾病死亡原因位列第一,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危害。加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联合治疗,减少病死率和减轻残障率,对于减轻社会经济和精神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针灸联合常规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挥了较好的疗效,但是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已有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影响因素[5],本文将探讨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清PPARs调控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观察对象 选择在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常规组和针灸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2]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等治疗;针灸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我科诊疗常规,辩证给予针刺治疗。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6]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MRI确诊;②年龄35~70岁;③经患者或家属同意。

排除标准: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大面积脑梗死、复发性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及意识障碍者;②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以及恶性肿瘤患者;③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患者;④无法配合药物及针刺治疗者。

1.2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入院时记录性别、年龄等基础数据,患者入院时及治疗14 d后检测血清PPARs水平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1.3安全性评价 治疗前后常规行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及心电图、腹部彩超检查。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基础数据及其比较 共收治符合研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0人,5人无法配合治疗而退出研究,实际入组75人,其中针灸治疗组39人,男21人,女18人,平均年龄(63.71±7.34)岁;常规治疗组36人,男19人,女17人,平均年龄(61.69±7.2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t=1.202,P=0.233>0.05)、性别组成(F=0.009,P=0.926>0.05)中无统计学意义。

2.2血清PPARs调控指标及其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血清PPARα、PPARβ、PPAR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治疗组t=0.901,P=0.00,常规组t=0.929,P=0.00),其差值比较,治疗组降低更加明显,有统计学意义(t=3.28,P=0.02)。表明针灸治疗较常规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血清PPARα都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治疗组t=0.619,P=0.00,常规组t=0.892,P=0.00),且治疗组升高更加明显。PPARβ在经过治疗后两组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治疗组t=0.236,P=0.148,常规组t=0.188,P=0.280)。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血清PPARγ都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治疗组t=-7.728,P=0.00,常规组t=-4.630,P=0.00),且治疗组升高更加明显。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PARs变化情况比较

3 讨论

针刺疗法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优点,且毒副作用小[7],现代研究发现:针刺疗法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增加侧支循环等途径来改善梗死区的脑血流,同时还能够抑制脑细胞的凋亡、减少凋亡脑细胞内毒性物质的生成、调节脑组织的能量代谢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缺损症状,降低致残率[8]。

本研究发现,相对于常规组来说,针刺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PPARs是核受体超家族中自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包括PPARα、PPARβ、PPARγ三个亚型,其主要通过调节基因转录发挥相应的生物学效应,在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中有重要的保护作用[9-11]。研究发现,在使用内源性PPARα受体激动剂油酰乙醇胺后,可以减少因脑缺血所致的神经细胞的凋亡,并能够增强神经细胞的修复,其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4和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途径[12-13]。PPARβ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相对较少,实验表明,给予PPARβ受体激动剂GW0742后,可以上调miR-17-5p的转录,减少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的表达,进而发挥脑保护作用[14-15]。PPARγ是调控缺血性脑卒中后细胞炎症反应的重要转录因子,动物实验表明,通过给予PPARγ激动剂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进而发挥由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的保护作用[16-17]。本次研究发现,经过治疗,治疗组较常规组NIHSS评分的差值减少更加明显,说明加用针灸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缺损症状。经过治疗,常规组和治疗组患者血清中的PPARα和PPARγ含量均较前有明显上升,且治疗组上升更加明显,说明针灸治疗可以更好地激活PPARα和PPARγ,可能为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其中机制之一。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PARβ均无明显变化,可能原因是PPARβ广泛表达于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细胞核内[18],在外周表达较少,本研究只采集了患者外周血标本,检测血清中PPARβ含量,故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需要待进一步研究。虽然给予PPARs激动剂后可以发挥很好的脑保护作用,但是目前,PPARs激动剂因为有较多的副作用,且主要是应用于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在缺血性脑卒中中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19-20]。相比较而言,针刺具有安全便捷、副作用少的特点,适宜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综上所述,针灸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其可能机制为激活体内PPARα和PPARγ受体,进而发挥脑保护作用,减轻神经缺损症状。

猜你喜欢

激动剂缺血性针刺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测定猪肝中4种 β 2-受体激动剂残留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川芎嗪与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治疗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临床效果
具有减肥作用的降糖药
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