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02-22刘蓉蓉
刘蓉蓉
摘要:为实现对小学美术教学的进一步改善,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儿童绘本的灵活应用,本文就这一点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供作参考。
关键词:绘本;小学美术;欣赏课;应用
一、绘本教学的优势
绘本是一种高度适用于儿童的课外书籍,能够较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现今时常作为一种教学道具被运用于课堂上。绘本上丰富多彩的图画可以作为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素材来使用,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以下几点优势:第一,趣味性更强,能在短时间内点燃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自控性和自律性普遍较差,再加上美术欣赏本身就是非常抽象的,因此大部分学生都不能迅速接受知识,这种情况下兴趣便会逐渐弱化。而绘本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美术欣赏课的观赏性,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通过将绘本中的图片、故事情节等与美术作品的讲解结合起来,能帮助学生更快理清美术作品表达的含义,实现抽象转化为具体的过程,从而有效提高美术课堂效率;第三,绘本教学对小学生心理的成长、品格的塑造甚至人格的健全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通过学科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的目标也成为了一种新常态,而绘本在启迪儿童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能很好辅助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美术欣赏能力以及思想品质。
二、小学美术欣课中绘本的实际应用
(一)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绘本
美术课程是一门艺术类课程,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要求较高,然而传统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们的思维造成了极大的限制,美术鉴赏教育也没能得到全面落实,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和要求。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通过美术欣赏课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力,发展小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成了一项重要任务,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当下的教学模式做出合理化的调整,为此便可落实儿童绘本的巧妙应用。当然,教师在实施绘本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思考的是绘本选择的问题,应该按照具体的教学目标及学生们的喜好选择相应的儿童绘本,画面要色彩鲜明、故事情节要尽可能的生动富有吸引力,同时内容不宜过于深奥,要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教师应该优先选择高度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儿童绘本,并且绘本要承载一定的美好寓意,这样才能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增色。
(二)将儿童绘本作为美术临摹材料
在以往的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更多的采用教材内容当作欣赏教学的材料,很少出现课堂之外的内容,这样的做法有两个主要弊端:一是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利于他们艺术素养的快速提升;二来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整堂课的氛围十分低迷。此时教师便可引入合适的儿童绘本,带领学生一起分析绘本上各种构图技巧、绘画技艺的应用,逐步指导他们完成绘本阅读,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必备的美术技能。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技艺水平,增加他们对绘画作品的理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临摹绘本上自己感兴趣的画面,期间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点拨,如怎样运用色调去表现自己心目中的故事背景、绘画者内心的情感应该如何去渲染等等。如针对《十四只老鼠赏月》这一儿童绘本中,创作者便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色彩变化,从而生动地呈现出了月亮升起时那种朦胧梦幻的情境,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要求他们尝试着进行创作,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利用儿童绘本加强美术学习引导
对于小学生而言,儿童绘本要比美术教材上涉及到的经典名作容易理解的多,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绘本来引导学生,为美术欣赏课的高效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画家梵高》这部分知识时,班级内大部分学生、或者说没有接受过专业美术教育的学生可能都不了解梵高,更不用谈了解梵高的创作风格和作品,因而对于画家梵高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学生很难静下心来欣赏。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先在课堂上引入《梵高和向日葵》这一绘本故事,其目的在于通过赏析不同的画风,帮助学生熟悉梵高的艺术创作风格,这样接下来学习和欣赏画家梵高的作品就会更容易,从而加深学生的艺术理解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美术素养。或者在学习《我和昆虫》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昆虫记》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绘本资源加强美术欣赏教学指导,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不同种类昆虫的特点,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如此便能促使他们更客观地评价美术作品中的昆虫与现实生活中昆虫的匹配度,使他们的美术抽象理解与概括能力获得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的优势,教师应该积极探寻实施绘本教学的切入点,结合学生们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绘本资源,利用绘本架起美术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帮助学生更迅速地理解作品含义,循序渐进提高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加快新时期下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梁成艳.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学),2021(04):128-129.
[2]张煜茜.发挥童话绘本的作用——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16):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