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三大课间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2022-02-22李日呷
李日呷
关键词:大课间语文 核心素养 劳动教育 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6-
魏书生说:“以育人为本,书就教好了。” 高三,作为三年高中教育的关键时期,高三的学习应当充分体现科学性;这其中,时间的利用就应当成为一定的系统。高三的学习时间,不仅在于课堂,而且在于课外。而纵观学校课外时间的安排,时间的整体利用率不高,因此,规划时间对提高高三学生的学习效率很重要。
一、高屋建瓴 就理论理
高三的课间时间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课间需要实现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结。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自主基础与课间学法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学生能够有效管控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强调的是自我管理,发现自己的能力和自我的价值。《意见》中说,学生应该懂得学习、健康生活。自主学习和健康生活都意在强调学生应当有独立的精神、思维、学习方式。可以说,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和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成为了学生自主基础的要点。
高中阶段,精神的发展,取决于自己各个领域与集体的和谐关系程度。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懂得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他才能是一个真正完成自我教育的人。自我教育就要“让一个人去关心另一个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所以,课间时间进行自主学法教育,让他们乐于学习,探究问题的解决。
二、聚焦项目 一矢中的
学生课间的学习有效,应当有可察的语文行为,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劳动。
劳动教育是一种具体而形象的教育,它丢开了平常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空洞感、抽象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吸取学习中的学习方法。课间30分钟,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容、方法之间的联系,让他们学会劳动的真正意义。
(一)夯实基础 重在落实
课间学习,要把时间有效利用起来。从方法上来说,聚焦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的使用,力求学生在知识获取能力、思维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上的提升。具体来说,内容涵盖了高考64篇背诵篇目的默写、天天得分基础题的自我检测、18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的听写运用、作文时事的评论积累。由这几个维度的内容,力求让学生大课间的学习有效果:
成语熟语积累
第一部分目标:能熟练背诵,准确理解,正确书写,默写6分不丢分。
第二部分目标:总结类题思路,能熟练迁移,语言运用10分左右的题不丢分。
第三部分目标:识记指定文言文课文重点知识,有知识回归课本的意识。
第四部分目标:为作文书写准备素材,熟悉热门政治和热门话题。
“关键能力”是学生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学生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学习当中,掌握基本的知识架构,包括整体知识框架以及基本事实,继而提高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和符号理解能力。
时事热点素材积累
同时,课间时间在探究问题时,学生秉持着理性思维,运用严谨的思维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获得抽象思维的能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应当在思维的牵动下实践应用,尽量做到以程序性的形态加以保持。经过对独立方法的应用,学生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而逆向地解决问题。
学习能力迁移
学生获得必备知识,提高关键能力。基础扎实,对特定的知识有准确的理解,对学科内容的基本性、通用性有明确的把握。实现知识的相互联系与融合,对不同层面的知识、能力、素养融会贯通,形成“举一联三”的知识网络结构,整体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方法连贯 结果有效
模块上,分为识记部分、练习部分、总结部分以及教师检查部分和学生针对自己记录的问题再复习与巩固部分。实践上,首先,科代表统领布置当天当课间有效性任务(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然后,按照任务,组合情境默写、文言基础、素材阅读等几个大方面,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细化每一个任务群,规定时间,规定数量);最后,教师根据在堂所观察的情况,以“模块涵盖,区别测验”为原则进行有效性检查,坚持“三步”:读——思——行。从显性外在听说读,链条式内化至隐性内部思写省。重点上,突出“语言构建与应用”,侧重落实语言材料的原始积累,语言知识的框架梳理,语言规律的思维探究,语言表达的应用实践。
可以说,从任务——识记——练习——反思——检测的常态学习当中,掌握学习知识、运用学习规律、发现解决方法、主动查因回溯。高考背诵篇目能熟练背诵,准确理解与书写,理解默写题6分一分也不丢。天天得分基础题部分能总结答题思路,答题角度,熟练迁移。文言文基础部分有课本意识,重点突破文言文翻译瓶颈。作文时评素材部分,能通过阅读积累最新典型素材,开阔眼界,作文写作有话可说,有素材可用。最终预期成果为学生的学习有目的,学习有自我内区动力,学习有法,知识有建构,成绩有显著提高。
改新的教学方式,是解决当下语文教学最大问题的有效途径。目标驱动,方式倒逼的形式,让学生读语文,读语言;让学生学习语文,真的“读”起来,真的读“语言”。学习任务群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分散在各类文章中。语言的积累、梳理与整合始终是基础,它才是语文学习的根。因此,教学方式的改變,虽然追求“变”,但是“变”却不能抛开这个“宗”,此谓“万变不离其宗”,教学方式的改变,切实需要规避盲目化的改变。语文核心素养中,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勤学善思,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王福强·用心做教师[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镇西·做反思型教师[J]·原载《语文教学通讯》,1995.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王海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培育路径[J]·现代中学教育,2017.
5.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