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维资本视角下贫困生就业困难的根源及其精准化解路径

2022-02-22钟云华王骄华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贫困生

钟云华 王骄华

摘 要:资本可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类资本既是个体社会行动的武器,也是个体社会行动的目标,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界定了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与社会流动的軌迹。高校扩招以来,贫困生相比非贫困生而言,其就业困难表现在过程、数量、质量与结构四个维度。从四维资本视角来看,贫困生相对于非贫困生就业困难的根源,在于其经济资本贫乏,文化资本不足,人力资本结构不优,社会资本欠缺。在四维资本视角下,贫困生就业困难的精准化解路径,主要有完善贫困生资助政策以增加贫困生的经济资本,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以增加贫困生的文化资本,优化贫困生人力资本结构,扩大贫困生社会资本数量并提升质量。

关键词:四维资本;贫困生;就业困难;求职过程;就业扶贫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1-0069-08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1.011

贫困大学生是指因家庭经济困难,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无力承担高等教育费用或承担高等教育费用存在较大困难的普通高校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全国学生资助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高校贫困生约占全部大学生的20%—25%,其中特困生约占8%—10%。2019年,我国在校大学生总人数为4 002万,据此推算,该年我国高校贫困生数量约为800—1 000万,规模非常庞大。贫困生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来自经济相对贫困家庭,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毕业后可以高质量就业,以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实现家庭脱贫和防返贫。然而,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加之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下行趋势明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导致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拥有数量更少、质量不优的贫困生,不能就业或只能低质量就业。有调查发现,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贫困生成功就业的概率仅为44.8%,且和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的平均月工资与就业满意度分别低654元与24%;还有研究表明,不少贫困生毕业后只能低质量就业,面临较大就业困难,致使其不仅不能实现自身生存发展和全家脱贫或防返贫的目标,反而会因教育投资使家庭更加贫困。

资本可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类(以下合称“四维资本”)。资本既是个体进行社会行动的目标,也是个体开展各类社会行动的武器,在一定程度上界定了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与社会流动的轨迹。在四维资本视野下,贫困生就业困难的根源,在于其自身拥有的各类资本相对不足。扶贫与防返贫必先扶智,本文对贫困生就业困难的表征、资本根源与精准化解路径进行分析,旨在为精准教育防返贫提供政策参考。但鉴于人文社科数据采集到成果发表的长周期性,以及考虑到近五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宏观环境、体制机制、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心态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本研究所用样本数据为笔者于2015年6月至2020年8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概率抽样方法对西部(陕、云)、中部(湘、鄂)与东部(苏、沪)等6省15所高校应届毕业生所开展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 756份,回收3 286份,其中有效问卷2 967份(贫困生1 259人,非贫困生1 708人),有效回收率为79.0%,运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开展问卷调查的同时,笔者对2 967人中的50人进行了深度访谈,以弥补定量调查深度不够的不足。

一、贫困生就业困难的四维表征:过程、数量、质量与结构

大学生就业除了受资本的影响以外,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为了让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就业状况比较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在问卷调查时尽量让来源于不同层次高校、专业的贫困生和非贫困生数量大致相等。数据分析发现,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贫困生相对于非贫困生来说处于弱势地位,其就业困难表现在过程、数量、质量与结构四个维度。

1.贫困生就业过程维度

在就业过程中,贫困生面临更多的资源约束和结果的不确定性,获取就业机会时投入不足且求职时间更长。贫困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表现在:第一,就业资金不足。贫困生及其家庭拥有的经济资本少,就业资金相对不足,导致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相对来说衣着打扮更差,职前培训投入更少,甚至因为差旅费太高而不敢前往外地面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就业资金投入平均值为3 685元,而非贫困生就业资金投入平均值达到5 963元。第二,就业心理弱势。很多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会表现出自卑和不自信等心理弱势,导致他们或因就业期望过低,或因就业期望过高,或因面试表现不好而错失就业机会。贫困生A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他说:“我长这么大很少在这么大的正式场合说过话,我一上台就紧张,整个面试发挥不好,结果自然没有获得这个优质就业机会。”第三,求职时间更漫长。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前者求职过程更漫长。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具备各类资本优势的非贫困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成功求职。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从开始求职到成功就业,贫困生平均所需求职时间为4.4个月,而非贫困生仅为2.3个月;若进一步考虑截面调查时贫困生失业率高于非贫困生失业率,两者的求职时间差距还会更大。

2.贫困生就业数量维度

较之非贫困生,贫困生获得就业机会更加艰难,就业率更低。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2021年更是达到909万的历史新高;与此相反,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2019年经济增长同比只增长了6.2%,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更是只有2.3%的增长速度,宏观经济对就业吸纳能力大大降低。受大学生就业人数激增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双重因素挤压,大学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贫困生相对非贫困生而言获得就业机会更是难上加难。这表现在:第一,贫困生就业率更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非贫困生的就业率为45.9%,贫困生的就业率只有40.7%,前者高出后者5.2个百分点,非贫困生更易在相同时间内获得就业机会。第二,贫困生创业率更低。创业是最高质量的就业,不仅能实现创业者自我就业,而且能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问卷调查发现,贫困生的创业率为3.2%,而非贫困生的创业率为4.7%,前者比后者低1.5个百分点。第三,贫困生升本、考研或出国等深造率更低。升本、考研或出国深造是更高阶的人力资本投资,意味着投资主体未来能大概率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升本、考研或出国深造的比例为15.2%,非贫困生为19.4%,前者比后者低4.2个百分点。

3.贫困生就业质量维度

就业质量是就业机会的内核,个体所获就业机会的质量越高,其越能从就业机会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与非经济收益。总体来说,贫困生就业质量没有非贫困生高,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月薪更低。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就业月薪平均值为3 289元,而非贫困生为4 074元,前者比后者少785元。第二,社会保障更差。调查结果显示,56.3%的贫困生所在就业单位为其购买了“五险一金”,超过半数贫困生就业时能得到充分的社会保障,但仍有10.9%的贫困生所在就业单位没有提供任何社会保障,面临失业、无医疗保障等风险。与此不同,非贫困生中更多的人获得了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占比达64.9%,且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人只有4.9%。第三,工作环境更劣。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工作环境非常差与很差的比例分别为13.0%与23.2%,合计36.2%;非贫困生的同类值为6.5%与14.4%,合计20.9%,前者高出后者15.3%。相反,贫困生工作环境为很好或非常好的比例共计31.7%,非贫困生同类值共计42.2%,后者高出前者10.5%。第四,工作满意度更低。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工作满意程度处在非常不满意、很不满意、一般、很满意与非常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1%、10.4%、51.0%、31.2%、4.3%,而非贫困生同类值分别是1.3%、6.0%、52.8%、33.5%、6.4%,贫困生工作满意度低于非贫困生工作满意度。

4.贫困生就业结构维度

就业结构是就业者在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和社会阶层的分布结构。贫困生相对于非贫困生而言,其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和社会阶层归属呈现较明显的结构性差异:一是贫困生城市就业比例低于非贫困生。不论是非贫困生还是贫困生,就业主战场仍然是城市。调查结果显示,85.8%的非贫困生是城市就业者,而贫困生的同类值为73.3%。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城乡分割的社会大背景中,无论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都希冀获得城市就业机会,以获得更多的高等教育投资收益,“宁要城市的一张床,不要农村的一栋房”就是对这种选择的生动反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就业机会主要聚集在城市,这也客观上决定了大学生主要就业地是城市。然而,由于城市就业竞争激烈,尽管一些贫困生也有“城市梦”,但由于就业竞争力有限,只能退而求其次,前往城镇或农村就业,在城镇和农村就业的比例分别高出非贫困生8.5与4.0个百分点。二是贫困生体制内单位就业比例低于非贫困生。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与事业單位等体制内单位就业的比例分别为4.8%、28.4%与15.9%,三者合计49.1%;而非贫困生同类值的分布为7.9%、33.7%与16.6%,三者合计58.2%;贫困生在集体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三类体制外单位就业的比例为6.9%、5.9%与38.1%,三者合计50.9%;而非贫困生的同类值是5.7%、5.3%与30.8%,三者合计41.8%。三是贫困生就业所处社会阶层比率异于非贫困生。借鉴陆学艺主要根据职业将我国社会阶层划分为十大社会阶层,本文根据职业对大学生就业后所属社会阶层进行归类后调查发现:就业后处在“农业劳动者”和“无业失业者”两大社会阶层的,贫困生、非贫困生均为0;处在“商业服务员工”和“产业工人”两大社会阶层的,贫困生、非贫困生分别为25.4%、26.3%;处在“办事人员”和“个体工商户”两大社会阶层的,贫困生、非贫困生分别为38.2%、43.7%;处在“私营企业主”和“专业技术人员”两大社会阶层的,贫困生、非贫困生分别为34.8%、29.1%;处在“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和“经理人员”两大社会阶层的,贫困生、非贫困生分别为1.6%、0.9%。

二、四维资本视角下贫困生就业困难的根源

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劳动积累,以追求更多价值和扩大自身再生产为永恒动机,其生产需要采取一种具体化和身体化的形式进行,且需要耗费一定时间。20世纪中期以来,学者们相继提出经济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资本概念从有形向无形延伸,从个体层面向集体层面扩展,资本理论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此基础上,布迪厄等人更进一步提出了资本转化理论,认为四类资本有各自的制度化形式及相应功能,资本是个体社会行动的武器,也是个体社会行动的目标,四类资本可以相互转化,但转化的路径存在较大的差别。按照资本理论与资本转化理论,资本是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武器”,是其就业力的核心来源,贫困生相对于非贫困生来说处于就业贫困状态,其根源是贫困生在这四类资本的拥有上处于弱势地位。

1.经济资本贫乏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贫困是一个极具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现象。卡尔·马克思、马尔萨斯、阿玛蒂亚·森以及西奥多.W.舒尔茨等研究者都指出,个体贫困既有其能力、知识、健康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结构方面的缘由。我国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并无太多兼职活动,其高等教育费用主要依靠家庭提供,家庭可支配收入多寡决定了其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可支配经济资本的多寡。因此,可以说,家庭可支配收入是反映贫困生及其家庭经济资本拥有最为直接的指标。为此,本文对大学生的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进行问卷调查并发现:贫困生家庭、非贫困生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在10 000元以下的比例分别为73.8%、20.1%,前者是后者的3.5倍多;贫困生家庭、非贫困生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在10 001—20 000元的比例分别为16%、25.9%,前者比后者少了9.9%;当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逐渐增加时,贫困生家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而非贫困生家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如贫困生家庭、非贫困生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在50 0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9%、19.4%。通过这些比较可知,贫困生及其家庭拥有的经济资本大大少于非贫困生及其家庭。

经济资本是人们开展各类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贫困生由于经济资本贫乏,在高校就读和求职过程中会遭受经济资本不足羁绊,向上社会流动过程会因经济资本缺乏而受阻,这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贫困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无力进行较多的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积累困难重重。其次,贫困生求职时,受经济资本制约,能投入的求职成本有限,有些贫困生甚至不能置办体面的服装,不敢去耗费较多的外地求职。最后,贫困生求职过程中,无力承担一些礼品、请客吃饭等必要的人情“润滑”费用,无法利用经济资本投入获得他人提供的就业帮助。这三个方面的综合影响,使得经济匮乏成为贫困生不能就业或只能低质量就业的原因之一。

2.文化资本不足

文化资本是一种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息息相关的有形或无形资产。文化资本大致包含三种形态:一是以个体外在和内在的持久性形式存在的具体性形态,例如内化于个体自身的才能和涵养;二是以文化商品形式存在的客观性形态,如书籍、录像带、多媒体产品等;三是以体制性或制度化形式存在的体制性形态,如资格证书、毕业文凭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体制性文化资本已成为个体求职的关键因素,在文化资本获得与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体制性文化资本具备具体化和体制化两种形态,可被比较方便地进行操作化处理。鉴于此,本文仅探讨体制性文化资本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所言的文化资本仅指体制性文化资本。

相比非贫困生而言,贫困生的文化资本不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贫困生先赋性文化资本不足。父代文化背景越好,子代更易获得成功求职所需的先赋性文化资本,从而在求职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处于不利地位。问卷调查发现,贫困生父辈学历在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本科和硕士及以上六个层级的分布比例,分别为27.2%、37.8%、30.1%、2.1%、2.1%和0.7%,而非贫困生的比例为9.4%、24.2%、44.2%、10%、11.3%和0.8%。由此可见,贫困生相对于非贫困生而言,家庭拥有的先赋性文化资本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不利于贫困生后致性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生成,并最终不利于其核心就业竞争力形成。二是贫困生后致性文化资本不足。我国自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总量不断增长,无论贫困生群体还是非贫困生群体,获得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绝对数量都有所增长,都可以获得更多的后致性文化资本,高等教育显性不公平显著下降。但必须指出的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以二本学校、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为主体的大众化,985工程、211工程大学始终保持了精英教育传统。贫困生群体由于其先赋性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不足的原因,进入高职高专与二本院校就读的可能性更大,而非贫困生群体由于其综合优势进入精英大学的可能性更大。可以说,两个群体获得的后致性文化资本具有较大质量差异,高等教育隐性不公平程度急剧增加。据调查,自20世纪末以来,就读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的学生当中,贫困生比例持续下降。

文化资本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通行证”,是社会筛选的惯用准绳,因此,文化资本通常被社会精英群体看作是阻碍社会底层群体实现社会地位提升的“合法路径”,用它来防止社会提供的优质资源被社会底层群体占有。贫困生先赋性与后致文化资本的不足或不优,使得很多贫困生缺少地位市场中的“硬通货”,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容易受到机会挤压,较少通过社会地位提升机制的筛选,只能继续陷入就业困难。

3.人力资本结构不优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高人力资本者拥有较高的劳动生产效率与各类资源配置能力,而这些都是用人单位获取高利润所稀缺的资源。因而,个体的人力资本越高,就越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是经过一系列投资,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经验和健康(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等要素之和,它的测量指标主要有学习成绩、专业、英语过级和综合素质等。贫困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学习成绩优于非贫困生的学习成绩。调查发现,贫困生学习成绩在班上排名位于前25%、中上25%、中下25%和后25%的比例分别为45.8%、36%、15.8%和2.5%,而非贫困生学习成绩在班上相同位置上的比例分别为33.3%、38.1%、22.2%和6.5%。可能的解释是,贫困生更具吃苦耐劳的品质,他们比非贫困生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济资本不足的劣势。

尽管贫困生的学习成绩优于非贫困生,但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放到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进行动态比较时,仍会发现贫困生的人力资本结构差于非贫困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市场空间小。贫困生高考志愿填报时,受经济资本制约,不敢填报外省或收费太高的热门专业,阻碍其获得高质量高等教育机会。不同的专业,意味着不同的专用性人力资本积累类型,也意味着不同的就业市场空间。热门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很多大学生大三时就被用人单位一抢而空,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市场空间大;而冷门专业毕业生不受用人单位待见,就业情况频亮红灯,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市场空间小。贫困生过多集中于冷门专业就读,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市场空间过小。二是通用性人力资本存量小。贫困生在大学四年中,受经济资本制约,不能或不愿参加一些需要缴费的培训课或素质拓展课(如茶艺、形体、英语口语),通用性人力资本积累少。然而,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遴选,除了学习成绩与专业等专用性人力资本之外,还会考察其综合素养等通用性人力资本。贫困生通用性人力资本偏少,也会导致他们不易获得用人单位垂青。简而言之,贫困生人力资本结构不优,也成为其就业贫困的原因之一。

4.社会资本拥有欠缺

社会资本是一种镶嵌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以信任、规范、影响力以及网络等多种形式存在,对其社会行动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的社会资源;个人可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团体来扩大社会网络规模,致其社会资本获得丰富积累。个人的社会网络能涉及的范围边界由其社会网络规模决定,通常来说个人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其社会资本越丰富。这是因为个体的结构洞越多,越有助于信息不对称的打破,从而促使网络内资源顺畅流动。因而,本研究采用“提名法”,以大学生的个人中心网络“支持网”这样的结构洞为基点,将大学生就业时的“潜在帮助者人数”作为反映个体社会网络规模的指标,以此来测量大学生的社会资本拥有数量。

数据分析发现,就业过程中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潜在帮助者人数差异较大,两者社会资本拥有呈现出较大非均衡性:贫困生潜在帮助者人数为“0人”“1—3人”“4—6人”“7—10人”与“10人以上”的比例分别为54%、24.7%、10.7%、7.3%与3.3%,而非贫困生在同类指标上的比例则为54.2%、18.6%、15.7%、9.3%与2.2%。可见,就业时潜在帮助者人数为“0人”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都过了半数,说明两者的社会资本数量都较为有限,其原因是毕业生刚走出大學校门,社会交往面还不宽,社会资本仍以家庭先赋性社会资本为主要来源。但在潜在帮助者人数较多的几个选项类别中,贫困生所占比例低于非贫困生。如“4—6人”和“7—10人”两个选项中,贫困生占比分别为10.7%与7.3%,而非贫困生则为15.7%和9.3%。由此可见,相比非贫困生而言,贫困生在就业时拥有较多社会资本者的比例更少,属于社会资本数量非均衡的劣势方。众多研究发现,社会资本能为个体求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人情影响等多种社会资源,对大学生顺利获得就业机会和有效提升就业质量有着重要价值。尤其是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和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资本越发成为决定大学生能否就业及其就业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致使贫困生会因为社会资本拥有欠缺而陷入就业困难。

综上所述,贫困生因为拥有更少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地位市场的竞争中缺少各种资本“武器”,自然就很难打败各类资本拥有丰富的非贫困生从而在社会结构中谋取更高的社会位置,形成多维就业困难。但必须指出的是,贫困生各类资本缺乏,不仅会单独对贫困生就业困难产生作用力;而且会相互“嵌入”,相互作用,形成一股合力,对贫困生就业困难产生影响。

三、四维资本视角下贫困生就业困难的精准化解路径

贫困生因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拥有缺乏而陷入就业困难,因此,资本视角下贫困生就业困难的精准化解路径,应促进贫困生上述四类资本积累,从而消除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劣势,促使其获得高质量就业机会。

1.完善贫困生资助政策,增加贫困生的经济资本数量

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为高等教育过程中的贫困生提供更多经济资本。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奖贷助免减在内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其在缓解贫困生经济困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未来贫困生资助体系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一是继续完善贫困生判定体系,加强贫困生精准识别,将有限的资助资源精准投放到贫困生主体之上。二是继续发挥助学贷款在学生资助体系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扩大助学贷款的覆盖面,加大助学贷款发放额度,可考虑从每生/年8 000元增至12 000元,并适当延长还款期限。三是加强发挥助学贷款的育人功能,在贫困生申请、资助与偿还过程中,要对贫困生进行理想、信念、心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同时授人以“鱼与渔”。四是协同奖贷助免减五种资助政策的作用,形成资助合力,实现共同助人、育人与成人目标。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贫困生求职补贴政策。早在2013年6月,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就已规定所在家庭具有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明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可申领一次性求职补贴。该政策有效推进了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但有些地方仍有待改进,如补贴对象限定过窄不能覆盖所有的贫困生,一次性求职补贴力度不够,补贴的标准未明确规定,等等。未来应进一步拓宽毕业生求职补贴的覆盖面,惠及所有贫困生;加强调研,科学论证,按贫困程度建立弹性求职补贴标准;增加求职补贴申请时间的灵活性,大四全年与毕业后半年均可申请。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本支持,能让贫困生就业得到更多的“动力燃料”,打破经济资本匮乏对其社会行动的阻碍,从而最终有利于其高质量就业。

2.优化贫困生的文化资本结构

贫困生的先赋性文化资本是既成事实,无法改变,只能采取措施提升贫困生的后致性文化资本,从而增加贫困生化解就业困难的能力。一是提高贫困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选择能力。在新高考背景下,考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呈现出高选择性特征,无亲戚朋友指导的贫困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非常盲目,导致高分上不了好学校、专业与兴趣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在高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高高中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加强对贫困生志愿填报的帮扶指导,优化贫困生文化资本的积累选择。二是增加贫困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可能性。为了扩大农村地区贫困生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比例,我国目前已实施了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简称国家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简称高校专项计划)和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简称地方专项计划),三个“专项计划”在扩大贫困农村地区学子获得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三个“专项计划”政策优化,应进一步扩大专项招生计划名额,加大专项计划宣传力度,调整专项录取批次顺序,加强户籍学籍真实性审核。三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精细化指导贫困生考取各类证书,提升就业能力。高校应加强建档立卡贫困生线上线下就业指导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培训,结合创业学院相关课程,通过个性化辅导,指导贫困生根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能力与实际情况等,有针对性地考取各类各级证书,从而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本。文化资本的获得与优化,让贫困生拥有了向上社会流动的“敲门砖”,提高了通过社会各种筛选的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就业困难。

3.夯实贫困生人力资本积累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个体得以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基石,更是贫困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凭借。高校作为夯实贫困生人力资本积累最为重要的责任主体,未来除了进一步激励贫困生学习努力、刻苦以外,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导贫困生树立人力资本至上人才观。大学生就业时社会资本影响力过大而人力资本影响力过小,就会导致贫困生发出“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感叹,高等教育投资热情锐减;或过于崇拜社会资本,将主要时间、精力用于人际关系构建,忽视人力资本积累。因此,高校要多树立正面典型,改变贫困生及其家庭“读书无用论”“关系至上论”等论调,引导贫困生及其家庭深刻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仍然是个体在社会立足与向上社会流动的主要武器。二是指导贫困生科学地进行人力资本积累。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及教师还要引导贫困生及其家庭深刻认识到,人才的标准已经有所变化,真正的人才,不是死记硬背了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問题解决能力,拥有综合素养、超常智慧与创造能力。贫困生及其家庭一定要适应人才观念的新变化,不再拘泥于知识积累,而是侧重于素养与各种能力提升。三是帮助贫困生积累实践型人力资本。高校应做好贫困生摸底排查工作,建立台账,实施“一人几技”专项帮扶计划,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兴趣方向,将其纳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中;同时提供技能培训方面的指导,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贫困生人力资本的充分积累与结构优化,定能提高贫困生的生产效率与资源配置能力,为贫困生实现就业脱贫奠定基础。

4.扩大贫困生社会资本数量

社会资本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人际互动过程。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充分持续的社会交往是社会资本生成的唯一途径。交往主体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生成的社会资本就越多,而社会交往有助于维持和促进交往主体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一方面,高校及教师应鼓励贫困生在就读期间多参加社交活动,保持持续的社会交往,进而对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扩展。在节假日,贫困生可以通过走访亲戚、参加红白喜事、亲人聚会等活动来加强与其血缘或亲缘群体的交往;维持与小学、初中、高中同学的联系,持续与乡邻族人之间的来往,以此来扩大自己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另一方面,高校及教师还应鼓励贫困生通过人际交往来重构社会关系网络。贫困生可以通过校友会、学生群等途径,加强与校友、老师和同学的联系;可以积极参加社团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与趣缘或业缘关系群体的交往;可以在实习实践中加强与社会各行各业、各界人士的交往,扩展自己的人脉。社会资本的丰富与结构优化,定能为贫困生化解就业困难提供“润滑剂”,在就业的关键时间点获得他人帮助。

参考文献:

[1]钟云华.资本转化视角下助学贷款的社会流动效应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5(5):11-19.

[2]钟云华.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新论:内涵、功能与测量指标[J].现代大学教育,2018(6):8-14.

[3]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9.

[4]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6.

[5]王嘉.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资本一般”概念——基于“1861—1863年手稿”的再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20-30.

[6]李胤.资本与劳动关系的激进政治之维——基于奈格里对抗性思想的解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0-27.

[7]布迪厄.区隔:一种趣味判断的社会学批判[M].波士顿:哈佛大学出版社,1984:187.

[8]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8-37.

[9]刘精明.能力与出身: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的机制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4(8):109-128.

[10]COLEMAN J C.The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78-86.

[11]RONALD S B.The Gender of Social Capital[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1(3):42-68.

[12]钟云华.学生贷款的社会效应研究——基于资本转化的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86.

[13]王辉,朱健.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政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5(2):81-86.

[14]陈婷婷,陈颐,邹波.女大学生择业质量的社会性别效应[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4-39.

[15]边燕杰,孙宇,李颖晖.论社会资本的累积效应[J].学术界,2018(5):5-17.

[16]钟云华.社会资本分布失衡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3):116-124.

The Source of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y and Its Solution P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ur-dimensional Capital

ZHONG Yunhua, WANG Jiaohua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China, 410081)

Abstract:Capital can be divided into economic capital, cultur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These four types of capital are not only the “weapon” but also the target of individual social action, and to some extent, define the position of individual in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trajectory of social mobility. Since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employment for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who, compared with other students, were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in the aspects of process, quantity, quality and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ur-dimensional capital, the source of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y lies in their lack of economic, cultural,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as well as the unoptimized structure of human capital. Accordingly, the precise solution path for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y is as follows: improving the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aiding policies to increase their economic capital, promoting higher education fairness to increase their cultural capital,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human capital, and expanding their social capital and improving its quality.

Key words:four-dimensional capital;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y; job-hunting process; employment poverty alleviation

(責任编辑:杨 波)

收稿日期:2021-11-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课题“大学生创业失败修复机制及政策扶持研究”(BIA210178)。

作者简介:钟云华,男,湖南邵阳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社会、高等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

王骄华,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① 随着我国扶贫攻坚战略的伟大胜利,高校贫困生数量减少的趋势明显,很多贫困生也是相对贫困,但脱贫是一个长期过程,部分脱贫家庭存在很大的返贫可能性,高校贫困生群体相对贫困与返贫风险仍不可忽视。

① 高职高专3所,一般本科4所,211本科4所,985本科4所。

猜你喜欢

贫困生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让贫困生有尊严地受助体现人本理念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大学生因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学金
穿耐克鞋就被取消助学金:贫困生该是什么样子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以餐费金额评定贫困生不科学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