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获得感视野中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2022-02-22韦红霞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摘 要: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所获得的认知、思想与精神上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主观体验。增强学生获得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试金石。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应当以学生获得感为重要指标,抓住教师、学生及教学方法三大环节: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增强获得感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主体性是能否最终取得获得感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和获得感取得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获得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1-0035-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1.006

教育部多次强调,要继续打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攻坚战,更好发挥思政课“试金石”作用,向党和人民交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优异答卷。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获得感是判断我们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我们工作作风的根本标准。”获得感不仅是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也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将不断增强师生特别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作为评价工作成效的根本指标,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針对性,让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大学生获得感对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加强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视角。本文从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增强大学生主体性、创新教学方法等三个维度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促使获得感得以真正落地,增强思政课实效性。

一、获得感: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新视角

在十九大精神指导下,高校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大学生获得感有待提升。

(一)获得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大学生获得感的提出,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大学生获得感强调在思政课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及其特点设计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大学生在思政课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的获得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得感;社会责任感、健康人格及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获得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追根溯源,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是高校“以学生为本”思想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教学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其获得感。因此,大学生获得感的提出,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

(二)获得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

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评价形式多样,根据考察学校与老师和学生的侧重点不同,主要有“以教评教”和“以学评教”两种模式。

“以教评教”模式注重“投入和过程”,主要考察教育的投入、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等,即主要是对学校和教师的考察来评判教学质量。在这种模式中,学校重视教育投入,包括师资、经费、教学设施等的投入。毋庸置疑,这对学校硬件建设、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和保障作用。然而,“以教评教”模式以学校和教师为本位,偏重教学条件、资源和过程,其优点是标准易量化、好操作,不足之处在于学校之间容易相互攀比,存在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现象。最关键是忽视了教育对象即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什么,如何更好地获得等问题被弱化了。

“以学评教”模式侧重“产出和结果”(学生获得感),主要通过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获得感来评判教学质量。对教学质量如何理解直接关系到评判教学质量的依据,如果把教学质量理解为教学投入的质量,那么评判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就是学校获得资源的质量;如果把教学质量理解为教学结果的质量,那么评判教学质量主要依据是学生发展的质量。而今,“以教评教”评价模式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不相符。教学质量应最终体现在学生发展的质量上,学生获得感应是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核心。托斯坦·胡森认为,教育质量是特指教育的产品(学生),而不是指资源和过程,质量的高低是指教育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效果或者学生获得感)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教育质量的最终体现应该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机构依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采用科学教学方法使大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能力及世界观等方面变化的程度,与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大学生的满意度相符。由此,充分体现了“以学评教”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位,把学生获得感作为衡量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

二、概念阐析:获得感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启示

获得感分为实际获得和个人主观体验两个方面,而对获得的考察则包括在整个过程中的获得和最终结果中的获得。从本质上来看,获得感应有以下三方面内涵:

(一)获得感是教师的“供给”与学生的“获取”两者互动的结果

“获得感是教师的‘供给’与大学生的‘获取’两者在互动之中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获得”,这里所说的“获得”包含两层意思,即取得与得到。思政课程中的获得其实也包含这两种形式:一是指主动地获得,通过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获取思政课程的相关教育内容;二是大学生在被动地接受与等待过程中获取教育者所传递的教育内容。由此可知,思政课的获得既是一种主动的争取过程,又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但主动的获得比被动的接受获得效果更好,大学生主动获得是思政课教学追求的一种获得方式。

(二)获得感是“得到过程”与“取得结果”的双重体验结果

思政课的“获得”,既可将其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也可以视其为一个静态结果。“获得”以动词来讲,在思政课所取得的结果出现之前,它的整个活动就是一系列的获得行为、获得环节与接受的还未成体系的成熟的思政教育内容。它是通过不断争取从而获得既定目标和内容的一个动态过程,而当大学生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和被获得时,就是其某一目标实现与结果的共同呈现,而其最终所得结果则是在得到过程中的获得行为、获得环节与所接受内容共同累积并不断地转化而生成的。前者的获得感是在过程中所得到的体验,后者则是在最终的结果中获得的,但事实往往是结果中的“获得”体验会比较强烈却常常转瞬即逝,相反,那些在得到过程中的体验与回忆则更让人记忆深刻。鉴于此,不仅要重视大学生预期目标实现的“获得感”,同时还要重视大学生在其最终结果实现之前所作出的努力过程中的“获得感”。由此,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感悟、获得也非常重要。

(三)获得感的个人体验由感知、滿足、顶峰三个层次构成

“感”这个词汇有“感觉”“感受”“情感”等多重义项,与我们人类的主观情感意愿及精神层面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根据大学生从思政课中获得的真实体验程度,可以将获得感划分为感知、满足和顶峰等三个不同体验层次,而当其在具体的实际获得与其早期的预期获得目标匹配与契合度愈高的情况下,大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层次也就越高。这里所说的感知,就是指大学生对其所获得的实际内容的一种发现与察觉,从获得角度来看就是有一定的收获。满足则是指大学生对其所获得的实际内容与其内心早已所定的预期目标基本达成一致,继而感到满意和知足。而我们所说的顶峰情感获得体验,则是大学生现今已获得的思想教育早已超出其原有的预期,有更多的收获,继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激动、兴奋和欣喜。一般说来,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至少应该达到满足的层次,才能基本达到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可以尝试对获得感概念予以界定,即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政课教学当中所获得的认知,思想与精神上的认同感、成长感与成就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主观体验。获得感有几种形态:主动获得感、被动获得感、结果获得感、过程获得感。大学生获得感既是思政课所追寻的价值旨归,也是评判思政课实效性的根本依据。获得感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分析依据。

三、获得感视野中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获得感是由教师的“供给”与大学生的“获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不断形成和产生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二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教学方法是实现教与学相统一的桥梁和纽带。教师、学生及教学方法是共同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和获得感的三大重要环节: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获得感取得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主体性是能否最终取得获得感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和获得感取得的关键环节。由此,本文主要从提升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大学生主体性三个维度,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一)重要环节: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学识、道德品质等综合方面所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思政课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能够让学生具有获得感,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起作用。复旦大学名师陈果具有人格魅力,学生喜欢她,也就喜欢上思政课,这就是从喜欢老师到喜欢课程的典型例子。思政课实质上是一门“人学”课,更多的是对学生思想的启迪、精神世界的建构和人格的升华,能让学生在知识、思想、精神、价值观等方面有收获,对教师有更高要求。思政课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外,更应渗透情感、审美与意志的精神要素,而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也蕴含其中,成为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人。

1.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元素。艺术素养一般是指人对艺术的理解、想象、感知、体验、创造和评价的能力。思政课教师的艺术素养主要体现为艺术修养、艺术认知、艺术气质和艺术审美,是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魅力和气质。思政课教师将艺术素养融入教学中,是一种使用具有审美价值的特殊技术而进行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这种艺术化的智慧课堂可以带来更多灵活性和人性化特色,能够带来教学创新效果,增强学生获得感。

如何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艺术素养?首先,提高思政课教师培养艺术素养的意识。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艺术素养,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提高自身情操、建立健康心态和生活情趣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学生获得感的重要途径。培养艺术素养,学生可以陶冶情操,缓解压力,培养德性,塑造优良品格和精神气质,提高领悟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强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思政课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认识到艺术素养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培育意识,在生活、工作中自觉加强自身艺术素养的培养。其次,学校应当为思政课教师提供艺术素养的培育环境。学校工会等相关机构应组织教师举办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增强校园的艺术气息;设有艺术专业的院校可以开展各种艺术作品设计、艺术展览及艺术专业论坛;高校间可以开展艺术交流,联合举办艺术类赛事等,营造浓厚艺术氛围。总之,学校应采用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为思政课教师创造培养艺术素养的良好环境。最后,加强思政课教师艺术素养与专业能力的互动。艺术能力和专业能力是思政课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共同构成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基础和前提,艺术素养是补充和优化。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学习艺术知识和技巧,还要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学会将专业知识和艺术进行有机结合。思政课教学方式和形式艺术化是专业与艺术互动的典型体现,尤其在研讨和互动交流等教学环节中,通过艺术形体、艺术语言及艺术化的课件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艺术化的思维方式及换位思考的艺术化表达等将思想和知识传播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增强获得感。思政课教师通过艺术化的专业描述或专业理论的艺术化引导,实现艺术素养与专业能力的融合和互动,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学生获得感。

2.丰富思政课教师的真诚情感

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对学生和职业本身的真诚情感。这里的情感是指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以及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本身的热爱。一个充满爱的教师,一个充满爱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爱,点燃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爱呢?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融入情感,充满激情。教师的激情可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其次,在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多与学生交流。与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探讨,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在思政课中切实具有存在感、获得感和意义感。此外,要热爱教师职业,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条件。思政课教师对职业的热爱体现出对职业的敬畏感、责任感、使命感、光荣感与自豪感,真正做到“爱业敬业”。热爱教师职业,才能全身心地、毫无懈怠地投入工作,将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爱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學才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被激发,才会尊重和喜爱教师及思政课,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人格魅力并不是本身就有的,而需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积累。思政课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职责。

(二)关键环节:创新思政课教学育人方法

创新思政课教学育人方法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获得感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这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育人方法创新指明了努力方向。

1.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育人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其主旨是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浸透所有教学中,植入每一个学生心中,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增强学生在学习中对生命、价值、思想及精神的认同感、成长感与成就感。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它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教学目标,以“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相结合为教学总体设计。

显性教学是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隐性教学包含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的教学。这里的隐性教学是指课程思政,注重在知识的传播中强调价值传播和理论引领,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和教育思想作为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思想,提出教育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遵循生命成长和发展规律,不要把教育变成一项纯粹传授知识的任务。高校探索和开展课程思政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上海是最先探索的试点,成为其他高校学习和借鉴的典范。上海大学教授顾骏、顾晓英在《大国方略》课堂上,通过讲述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引导大学生关注个人的前途和责任。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张黎声教授的《人体解剖学》课堂上,学生学习到医学知识,还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光辉。这就是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完美结合,学生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且在思想、精神和价值等方面具有获得感。

课程思政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以大学生获得感为衡量依据的科学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各高校应大力提倡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打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2.创新思政新媒体教学育人

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等新技术向大众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是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区别的新型媒体。新媒体具有特殊性,信息广泛,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开放度高,深受新时代大学生喜欢,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当然,新媒体是把双刃剑,也有缺陷,如信息碎片化、片面化及内容缺乏安全性、可靠性等,因此,大学生要具有正确的判断力和顽强的自控力。

目前,网络教学平台是一种重要且实用的新型教学载体,一般以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师生互动共同构成相对完整的网络教学环境,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比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就学生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解答,就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可以供学生自主学习等。网络教学平台拓展了学习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多高校师生还创建了微信群、QQ群,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媒体教学方法。此外,为了让思政课有滋有味,具有吸引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性,针对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喜欢微表达、视频的特点,鼓励和支持他们通过微电影来表达对思政课的学习所感、所思、所想、所获。比如,微电影《幸福阳光》便是河北大学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一部微电影,融入理想信念、人际交往、道德爱情。把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电影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中,可以让思政课变得生动起来,更能入脑入心。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加强学习,掌握并熟练运用新媒体,不断尝试思政课新媒体教学,增强理论知识的说服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

3.大力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育中凸显出重要的位置。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实践育人观的深刻意义,不断创新实践育人方法,进一步完善实践教育教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实践中,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与贴近生活需求的内容来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感、满意度,使学生在思政实践课的学习中实有所获,确有所感。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丰富思政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发现、分析与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获得感。

武汉大学率先创新实践教学,根据学生特点,运用先进科学技术,采用新型的实践教学方式——实践并拍微电影。武汉大学一部分学生前往湖北恩施白果树村实地考察了精准扶贫的情况,通过微电影《春到茶山》把考察情况和感悟呈现出来。无论是参加实践的学生,还是观看微电影的学生,感触颇深。大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用换位方法感悟农村老百姓生活的辛酸和不易,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及获得感。实践教学是一堂真实、生动、深刻的思政课,是对学生心灵净化、思想启迪和生命感悟的思政课。当然,思政实践教学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和老师的支持与帮助,相关部门应当相互穿插、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三)核心环节:突出大学生主体性

关于主体论,曾有“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争论。陈秉公教授提出“双主体论”,打破了以往的思维模式,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通过“双主体”互动才能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和主持者,是首席主体;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学习主动性、探索性、创造性,充分突出其主体性。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共同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思政课不仅要注重教师的主导性,而且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思政课大学生的主体性源于自身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政课教学目标的特殊性。思政课旨在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形成和塑造,大学生对这些精神层面的认同感和成长感如果没有主体性的参与将很难实现。二是思政课学习内容的特殊性。思政课的学习不仅是理论知识的获得,而且学生对其主观层面,比如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的认知和认同等,这一复杂过程如果没有学生参与将变得空洞虚假。因此,我们要尊重和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大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进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获得感。

教师、学生及教学方法是共同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增强获得感的三大重要环节,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学生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主体性是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和获得感的核心环节,无论是提升教师素质,还是创新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大学生获得感的增强。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处理好两方面问题。

1.要注重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好正确的引导,也要重视学生的观点。在多媒体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快捷多样,大学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坚持正确引导,避免学生走入误区。同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需要与利益,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如果学生有一些不正确的观点,教师不应回避,而应耐心引导,纠正错误思想。此外,教师要为学生发挥主体性创造良好环境,可以通过讨论、辩论、对话等教学方式为學生提供环境。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确定主题、介绍资料收集方法、主持和引导讨论或辩论等,教师必须确保教学活动与学习内容的平衡性,通过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的情景,帮助学生发挥主体性,对学习内容产生获得感。

2.围绕学生实际,注重教学方法与学生认知能力的统一

获得感是大学生在接受思政课教学中所获得的认知及思想与精神上的认同感、成长感与成就感。教学方法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以往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往往不太感兴趣,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其重要原因是思政课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不够。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别,应当根据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认同,教学也会取得较好效果。因此,设计教学方法一定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起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灵活驾驭课堂,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增强大学生获得感。

除了处理好以上两方面关系以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学生主体性意识是影响主体性发挥的直接因素,只有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把思政课传递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动机,是培养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关键。首先,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认同感。高校思政课的认同是指大学生对思政课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认可和接受,有意识、自觉能动地学习,并把学习的思想观点作为自身成长的内在动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行合一的一种心理状态。高校思政课的认同感就是大学生在思政课认同的心理历程中的获得感。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越高,学习动力越强,学习动机越明确,大学生主体性意识和获得感越强。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要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理性认同;要坚持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本,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要坚持教育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大学生的行为认同。其次,培养大学生的成就感和成长感。成就感和成长感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有了成就感就会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主体性意识。如何在思政课中使大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成长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比赛胜利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在解决各种困难和比赛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在查阅资料及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领悟思想,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最后,通过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成长感。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此过程中,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得以体现,自我存在感和成长感增强。通过成就感和成长感的引领,学生会更加喜欢思政课,学生主体性意识将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17(Z1):4-14.

[2]刘贵芹.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访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刘贵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5):4-8.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王运来.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5]李合亮,张旭.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的全面性认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8):118-123.

[6]程仕波,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J].思想教育研究,2017(7):22-26.

[7]王建新.师资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J].上海教育,2017(3):25.

[8]黄铭,温惠淇.思政课增强学生获得感的着力点、支撑点和活跃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8(8):31-32.

[9]舒志定.马克思对传统教育思想方式的批判[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9(5):82-87.

[10]王润稼.美好生活的显扬: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可行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8(6):89-93.

[11]陈秉公.论《基础》课教学的“双主体”结构与“学导式”教学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7):6-9.

[12]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1).

[13]胡菊华,梁思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机理的多维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8):136-140.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nse of Acquisition

WEI Hongxia

(School of Marxism,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China, 550025)

Abstract:The sense of acquisition means the cognition, and identity, growth and sense of achievement in ideology and spirit gained by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urse of accep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s well as a positive subjective experience drawn from it. Enhancing students’ sense of acquisition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also a touchstone for test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level.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hould take students’ sense of acquisition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eachers, stud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are the three major links, where the personal charisma of teachers is the vital link for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sense of acquisition; the 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is the core of finally gaining the sense of acquisition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is the key that influences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sense acquisition.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quality; the sense of acquisition

(責任编辑:蒲应秋)

收稿日期:2021-09-19

基金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研究”(19GZYB41);贵州省教育厅思政项目课题“新时代贵州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研究”(2019SZK011);贵州大学青年研究与发展中心项目“习近平青年教育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019QNYJZ03);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红色文化符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GDYB2020009)。

作者简介:韦红霞,女,贵州遵义人,博士,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