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2-02-22窦晓佳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与以前不同,发生着变化。社会对学生的学历要求逐渐变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逐渐增加。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就有国际视野,具有较强的跨文化的沟通能力,自主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大学英语的教学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根据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结合世界一流高校的经验,进一步探讨如何改进现有问题,促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存在的问题;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4.008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缓慢。我国传统产业收入不断减少,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因此导致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并且,中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差异也不断扩大,导致社会矛盾也日渐突出;由于传统重工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和产业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在这样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国际合作,增加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一带一路”的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国际化人才短缺。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为此肩负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任。然而,国内高校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与国外院校合作不够;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不够高;课程体系不完整等。因此,我国高校还需借鉴世界一流高校的教育方式,提高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国际化水平,为我国的建设提供人才。
1国际化人才的定义
对于国家化人才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大多数的专家认为,国家化人才评定的标准应该从其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来评判。比如,张华英认为,国际化人才除了具備一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应该拥有国际化意识并学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主动抓住并争取机遇。
学者王通讯表示,有留学经历和在国外工作过的人并不算是国际化人才,只有在国际中众多领域中都能发挥作用的人才被认为是国际化人才。汪新兴、王欣欣指出,国际化人才的外语应用能力和母语素养都应该具有较高的水平,这样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国际合作。根据这些学者的研究和定义,可以看出,作为国际化人才,首先,要具备世界一流的专业知识。他们应该在本专业的领域中掌握世界前沿的知识,在其领域有所长并可以很好地胜任其所在领域的工作。其次,其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很好的使用外语,并且在与本国人沟通时也不会出现因表达不当出现问题。再者,其具有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和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这两个能力,可以帮助其紧跟时代的发展,掌握世界发展的最新动态,对世界的新信息作出正确和敏锐的分析和处理。最后,在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同时,也要紧跟国家的政策发展,具有一颗“中国心”。
2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和国外高校开始合作交流和办学,并开始派遣教师和学生去国外进行放学和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也和美国高校合作并建立研究中心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也在不断地改变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方向和政策。我国与国外高校主要的合作的办学方式是互相派学生与教师去对方的学校进行学习和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短期学习,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个人水平,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进程,提升学生国际化水平。在与国外高校合作的方式上主要是一对一模式。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会在一些相近的专业进行合作,并在资源上进行共享,互相承认学历和学分。
然而,我国高校的教育国际化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够。经费影响着高校国际化水平,如今,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因此,高校也应加大资金投入添置教学设备等为学生创建更优质的教学环境,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建立“双一流高校”,然而政府对高校教育的经费投入的增速无法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平台也较为缺乏。
(2)高校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不够。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会影响着学生的国际化水平。虽然在信息化水平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国际先进知识,然而,高校教师教学任务较重,也有科研任务,因此很少有时间和精力主动去了解别的国家的国际化培养方法,提高自身国际化视野,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且,受经费和自身等因素的限制,很多教师也没有到国外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另外,作为国际化人才最基本的因素是会外语,大部分教师因为缺乏国际化意识,因此,在双语课中也是仅仅在课件中展示一些简单地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大部分课程依然是用中文讲解。有的教师也是因受自身专业的限制,不能很好地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的讲授。
(3)课程体系不够健全。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还没有完全实现国际化对接,英语教学缺乏语言环境,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兴致不高,因为语言受到限制无法与国外高校教师交流,并且,本科生的所学的专业知识较少,无法很好地理解先进的知识与技术。
3美国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现状
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从1966年开始,美国就已经开始制定《国际教育法》,之后又在2000年的教育目标法中强调教育要国际化,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教育之后所拥有的知识量达到世界级水平。美国利用自身的优势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的学生来美国学习,还有优秀的教师和学者来美国学习和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美国除了获得大量的收入之外,还可以创造很多和国外合作的机会,另外,至关重要的是,在交流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人之间不同的文化、语言、价值观的碰撞和多元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很多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人才得以培养和提升,并从其中脱颖而出。美国再用优厚的待遇和政策吸引这些优秀的国际性人才留在美国,为美国的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同样,一直以来,日本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少子高龄问题,这导致劳动力过少,并且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劳动力数量也呈下降趋势。并且,各国之间对于优秀人才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在各方面都很优秀的留学生也成为各个国家的所争夺的对象。为此,在2008年,日本出台了“留学生30万人计划”。这一计划从招生、入学考试、留学生生活问题的解决到就业问题等各方面帮助都出台了解决措施和政策。这一计划是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国际人才。
在教育学生上,哈佛大学率先提出“全球性大学”的教学理念,哈佛大学的校长提出,本科生应具备“国际经验”,因此,学校积极组织并开发更多的国际项目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并且,学校也鼓励学生多参加海外交流项目,去感受世界各国的不同的文化、社会等。为此,每年夏季,学校会开办海外研学游的项目让学生体验海外学术。通过这些的项目,可以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在课程上,学校开设了通识课程,关于“世界社会”和“世界中的美国”这两个领域。这个课程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在文化、信仰、社会经济、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并通过深入了解之后,学生能够具有世界眼光,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
4国外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启示
4.1高校应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加强与国外高校和企业的合作
(1)加强高校的国际化,需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和参与的途径。根据前文中国外一流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可知,每所高校都应该重视学生和教师参与国际化交流的渠道。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鼓励高校教师参与国内外高校之间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科研项目,还可以多邀请国外学者来我国高校进行访学、讲学等。并且,加强与世界著名大學合作,可以极大地推动国内高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提高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
(2)高校可以加强与国际公司合作,安排学生去国外公司进行学习和实习,让学生有机会感受并熟悉国外的文化,多练习已学过的外语、国际政治等。在回国之后,可以与同学交流学习到的海外经验和体会,在今后的工作,可以把在海外工作学到的经验应用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建设中。增加交换生名额和交流项目。国内高校增加交换生名额,增多与国际名校交流合作的项目,这样可以开阔国内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有利于他们成长为国际化人才。
4.2加强学生外语能力
(1)国际化人才所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是语言沟通能力。如今,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世界名校中,英语国家的学校所占比例较高,所以,学习外语可以增强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并且,更多的人掌握外语,也有利于各国学者之间相互理解,交流和合作。高校可以在设置课程时,对于部分专业可以实施双语教学,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学科和专业理论知识,也可以学习到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并且,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因材施教。比如,对于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可以专门开设全英文教学课程。对于非全英文授课的班级的学生,可以根据其所学专业的专业课,设置与国际相接轨的国际化课程,来提高学生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的课程,比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这样的课程。
(2)除了掌握流利的外语之外,还应该熟知国际礼仪和国际惯例,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可以全面的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做出高瞻远瞩的决策。我国高校可以效仿国际一流大学的“走出来”和“引进来”的政策,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高校可以接受大量留学生,这些学生的涌入除了可以为学校带来大笔可观的收入,并且可以创造很多可以与国外合作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留学生在学校有助于建立文化多样性、价值观等的碰撞,有利于创造出一流的国际化人才。并且来中国的留学生都是来自异国他乡,可以锻炼中国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学校可以多组织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交流活动,增进他们之间的互相了解,加深双方文化的了解,促进双方的文化交流能力。
(3)鼓励学生出国深造,留学是人类文明传播的重要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在国外,学生的语言环境会发生改变,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高校应该加强宣传,为学生出国留学提供帮助。
5总结
高校应紧随社会的发展,学习国际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育的创新,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方式和制度,改善目前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为我国的建设培养出一流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英华.人才国际化与国家化人才的培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81-83.
[2]王通讯.人才国际化论纲[J].行政与法,2007,(1):5-9.
[3]汪新兴,王欣欣.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0,(9):61-63.
[4]魏延辉,于立君,李光春,等.我国的人才国际化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5):7-8.
[5]王亚卓,徐同文.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高校教育管理,2012,6(6):54-57.
[6]周辉.中国大学生全球化能力提升研究[J].江苏高教,2018,(8).
[7]莫凡.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3):139-140.
作者简介:窦晓佳(1993-),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