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与创造”:一所新学校的文化自觉

2022-02-22曹红燕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命成长学校文化校园生活

摘要: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二小学本于身份基因认同、源于教育价值回溯、基于学校个性省察,确立了“爱与创造”的学校文化表达。“爱与创造”联结现实与未来,指涉人文与科学,兼容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引。在实践中,“爱与创造”既是生命关怀的逻辑起点,又是生命成长的策略途径,更是校园生活的终极价值。

关键词:“爱与创造”;学校文化;生命关怀;生命成长;校园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1B-0020-06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全体师生共同默认和遵循的信念价值和行为准则,它以有形或无形的力量,成为学校高质量办学和内涵式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一所建校仅两年多的年轻学校,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二小学(以下简称“省锡实二小”)吸引人们目光的,不仅是无锡首个拥有一万多平方米的地下智能接送系统的现代化学校,更是自诞生之日起就向内谦恭求索、自我觉知,向外无畏开拓、自发行动的精神。学校建构了“爱与创造”校本文化体系,在推动学校高品优质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赓续与锚定:“爱与创造”的价值追寻

省锡实二小将“爱与创造”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表达,既是本于身份基因认同的文化植根,又是源于教育价值回溯的文化循脉,更是基于学校个性省察的文化立本。

(一)文化植根:身份基因的认同

省锡实二小独立建制于2019年9月,是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省锡中”)集团校之一,省锡中百年教育哲学为这所新校注入了优良教育基因。1922年教育先贤留下的“诚敏”校训,“真实不欺之谓诚,择善践行之谓敏”,将真诚良善有爱的因子刻入了省锡中的血脉,至今仍激励着代代学子坚毅奋进;省锡中秉持“大爱大智”的教风,“勿懈勿怠,作民之良”的学风,将“爱”置于教育行为的首位,将“智”对标教育行为的专业水准。2021年全国两会上,省锡中校长唐江澎更是鲜明地提出了“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1]4,进一步澄清了教育使命和育人价值。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胸怀家国天下,用智慧创意建设美好世界,这是对个体生命完整的成全,是对“教育是爱的行为”的最好应答,更是“一所迈向现代品性的中国高中”育人主张的独特宣言。

(二)文化循脉:教育价值的回溯

先贤说:“仁者爱人。”历史长河中,爱是永恒的教育注解。“爱满天下”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作为斯霞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灵魂,“童心母爱”教育思想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有着炽热的生命力;马卡连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古往今来,“爱”既是教育价值的旨归,也是好的教育行为的追求。创造是教育的另一个母题。陶行知先生先后发表《创造宣言》《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文章,提出了“创造的儿童教育”主张,呼吁更多的人用创造之力去改造旧的世界,倡导教育应培养创造之人,“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2]323,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2]326,至今读来仍撼人心魄。叶澜教授也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的魅力是创造的魅力,是创造生命发展的魅力”,“教育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去寻找”[3]。陶行知视创造为教育对象最重要的印记,叶澜认为创造是教育过程的独特魅力,都高扬了教育中创造的价值。

(三)文化立本:学校个性的省察

省锡实二小位于国家级开发区——江苏无锡惠山经济开发区,毗邻惠山区科创中心、生命科技园。这是一片充满着“科学气息”的土地,几十家高新技术企业、十多个院士工作站正孕育勃勃生机。学校将“科创”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及发展特色,已获得多家高新技术单位的支持,在中德美联基因检测中心、“火眼”实验室等机构建立了多个教育基地。一方面,科创园中的高新精尖技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科技工作者,都可成为学校育人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技人才源源不断的注入。今天的省锡实二小的学生,将来就有可能成为这些高新精尖企业的一员。作为劳动者的他们,精神品格越丰满,知识技能越扎实,创造能力就越强大,就越能助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一所现代化学校,省锡实二小既应因地制宜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又应引导学生涵养品格,培养创新思维,为将来承擔起民族复兴大任奠定基础。

二、理解与阐释:“爱与创造”的内涵解读

作为一种价值统摄,“爱与创造”是方向,是信念。对“爱与创造”做出校本阐释,关系到学校文化内涵的进一步厘清与思路的进一步明晰,进而关系到学校文化的落地落细和办学行动的路径路向。

从教育目标维度来看,“爱与创造”联结现实与未来。教育不仅要关注儿童当下的生命成长,而且要“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4]。因此,教育既要在与真实世界的联结中发现意义,回归现实生活,回到儿童原本的角色(自由者和探索者),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可能性),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也要直面不确定的未来,去承载人类的美好期许,去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爱”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是个体对价值的选择与认同,对现实社会的接纳与包容;“创造”则是一种能力、一种行动,是个体面向未来世界的创新性主动实践作为。“爱”主要指向现实生活,关注儿童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之间立足当下的共时性的和谐关系的构建,这是教育文化性、社会性和伦理性的基本诉求;“创造”则主要指向未来社会,通过向儿童提供“少而精”的核心知识、丰富的学习场景和多样的学习方式,推动儿童进行面向未来的历时性的时空探索,共同创造更加现代、更加美好的社会。简而言之,“爱与创造”就是一份“立足当下,以爱育爱;面向未来,创想造梦”的教育契约。

从教育领域维度来看,“爱与创造”指涉人文与科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完人’,而不是造就只有科学技能而缺乏人文素质或只有人文知识而不懂科学技术的‘半人’。”[5]只有兼具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站立的“大写的人”。一方面,“无论从形上、生物进化还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都是爱的动物,没有爱也就没有人”[6]。“爱”是万物相处的恒定准则,是人与世界美好关系的统称,更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学校教育要以“教育爱”培养“有爱的人”,让儿童充满爱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另一方面,“科学素质的内涵固然是多维的,但核心和关键却是人的思维的创造力”[7]。“创造”是科学的内核,正是创造精神推动人类不断探索并建构未知世界,推动科学不断进步和发展。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创想品质,是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正像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样,“爱与创造”也是学校文化的一体两面,二者相互融合、密切相连。概而述之,“爱与创造”就是“兼爱万物,化成人文;创造世界,拥抱科学”的教育主张。

从学生发展维度来看,“爱与创造”兼容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8]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核心素养高度凝练的表达,构成了儿童“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性支撑力量。“爱”无疑是儿童必备的品格,儿童只有具有自爱(对自我)、友爱(对他人)、博爱(对世界)的大爱品格,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生活于一个和谐的世界。儿童的关键能力包含多个维度,“创造”是其中的重要一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未来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儿童具有创造能力,既是随时调整自我状态以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也是持续实践创新以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9]。将“爱与创造”置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下加以考量时,“全面发展的人”的规格和形象就会因为学校教育的生动境脉而变得具象和活泼。概括地讲,“爱与创造”就是一幅“以仁爱立身,以创造立行”的教育画卷。

三、着陆与建构:“爱与创造”的实践路径

作为学校文化,“爱与创造”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对于省锡实二小这样一所小学来说,对“爱与创造”进行理念阐释固然重要,让“爱与创造”平稳着陆为一种教育实践样态,则更为关键。

(一)“爱与创造”是生命关怀的逻辑起点

1.指向群体生长的幸福与意义

“童年,最美的样子”,学校小花园中央的彩虹楼梯上,立着这样的几个大字,这里已经成为师生最喜欢的摄影取景处,这不仅是立着的几个字,更代表学校对“童年”寄予的深情。“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什么,他們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想他还没有成人哩。”[10]在这里,卢梭告诉我们,教育应该从理解儿童出发。童年不是成年的准备期,两者之间互有联系,但彼此独立。“爱与创造”要求我们坚持做童年的守护者,坚定地认为,童年独一无二,不可复制,不可重来,不是依附。这样的理念,在教育矛盾冲突呈现时,给予了我们足够的分辨能力。

我们认为,趣味性比知识性更重要。于是,学校设立变装节,那一天校园成了童话王国、动物王国、漫画王国;社团课程里有了好玩的编头发课,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辫子发型。我们认为,打开眼界比打下基础更重要。于是,学校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棉花糖变形记”“一本书是如何诞生的”“珠穆朗玛峰攀登分享”“蛋糕烘焙”“寄生虫的秘密”“汽车的产生”……,家长们各显神通,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我们认为,体验、亲历、探究、创造比学会和掌握更重要。教师带着学生种番茄、百合花、麦子、彩椒……,研究土壤自配花泥,搭棚支架,还让学生分组争做“养育人”。组织学生收麦子捻麦子,给蒜苗每天测量“身高”,给每一个鸡蛋起好名字,……我们努力把学校生活变得有声有色,努力营造学生可以投入身心自由生长、自由创造的场景。

2.指向个体生命的觉醒与活力

学校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场所,关键在于“人”。我们将儿童生长、教师成长放在学校中央,在这里,能看到一个一个具体的、活泼泼的、充满“爱与创造”精神的人。因材施教,要建立在看到“材”、理解“材”的基础上。“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虽由于班级众多,前后历经一周才能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每一年都至少能有一次登上舞台闪耀自己光芒的时刻”,我们坚持每年都做好这件事——一个都不要少,一个都不能少,每一个都重要。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更不曾被忽视。小舒同学虽调皮捣蛋,但对科学实验充满兴趣。于是,科学家来校讲座,给他一个特别的提问机会;博士来校讲学参观,叫他一起合影;智能蔬菜机让他管理;显微镜课程给他学习名额……慢慢地,小舒对科学实验的兴趣爱好被极大激发。他在家自制氧气录制讲解视频,讲得条理清晰、头头是道;他预习了课文后,自制两个竹节人并录制他们“打斗”场面,我们把它放到学校视频号上,有1.2万的浏览量,观众纷纷点赞。学校用包容的爱心去接纳,用创意的方式去引导,看淡个体的短处,高扬个体的长处,让每一个生命在他擅长的领域里都闪闪发光。

(二)“爱与创造”是生命成长的策略途径

1.以“爱”为基调,推行人文化管理

学校目前有101个班,规模的庞大并没有对管理造成巨大冲击,这应该得益于学校形成的一整套人文化管理机制。在学校管理中,“爱”不只是一个词,而是站在师生的立场去定制度设规范。我们提出管理要义首先是“尊重与敬畏”,不仅看到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更应尊重、敬畏教师作为“人”的权益。尊重教师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给有积极发展意愿的教师搭建平台,也尊重普通教师守好一间教室的“平凡选择”;珍视教师的课余时间、休息时间,不随意占用,不开无效低效的会;工作做加法更要做减法,不布置可有可无的任务;尊重个性化,不搞一刀切,有些工作可以分层做、分级做;关注工作也关注生活,在无锡市惠山区同类学校中最先为教职工提供早晚餐,最先实行“双减”背景下的弹性工作制。当然,人文化管理不是没有原则,而是制定更符合人性的原则;人文化管理不是只讲感情,而是情理交融,有刚性制度也有弹性执行;人文化管理有对群体的制度约束,更有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

人文化管理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与尊严,从而激活热情,发挥潜能,行动有规范有标准,过程有温度能主动,结果有质量有效率,推动学校规范运行、高质发展。

2.以高阶思维为指向,打造“敏思课堂”

“听,课堂上,生命在歌唱。”这是印在我校教师听课笔记本上的一句话。我们将提升教学品位的目光牢牢锁定在课堂,引导教师热爱课堂、敬畏课堂。我校年轻教师多,总体来看,他们课堂教学形式相对单一,缺少培养思维的有效实践活动,教学往往着眼于认识、记忆等低阶思维培养。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我们依托无锡市“未来学习创新基地”项目建设,以“指向高阶思维的教学策略应用课例研究”为研究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聚焦课堂教学,通过在课例中借鉴应用先进教学理念,在小学各学段各学科实践、梳理、总结、提炼“指向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学习支架研究”“驱动型任务研究”“主题情境创设”等研究成果。各个学科立足本学科特点,努力架设教材、课堂、学生三方沟通的桥梁,以此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契合“爱与创造”办学理念的具有“求是勤敏、创新善思”特征的课堂新样态——“敏思课堂”,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赋予学生学习以充分的张力。

3.以科创为特色,建设“诚敏少年创想学习中心”

学校营造崇尚科学、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氛围,培养具有“求是唯实、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家国情怀”等品格的时代新人。以科创为特色,学校两大项目申报立项成功,分别是无锡市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科创在线,赋能未来”、无锡市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科学家精神浸润诚敏少年的创想学习中心”。“诚敏少年创想学习中心”着力于“智人慧心”创想学习中心物型空间架构,“智人慧玩”创想课程体系构建,“智人慧性”创想特色活动设计,“诚敏少年”品格养成评价体系建设。四大板块有的以环境建设为主,有的以课程为驱动,有的则以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创设了支持学生科创、支持学生成长的环境。科技长廊里科技体验设备的使用不设限制,“科学家中队”创建工程扎扎实实,无线电测向、无人机、编程科创社团课程纷纷诞生;省锡中胡氏三杰自然科学实验中心、惠山经济开发区“四园一区一中心”等成为学校的科创实践基地;每周组织“科宝放映室”科学探秘,每天开展午餐“科学家故事”广播;……泛在的科创场域,让儿童通过自身感知、学习、体验、践行,培养创造能力,涵育创新素养。

4.以团队为依托,锻造“敏行教师”队伍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教师文化的涵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学校紧扣教师队伍的实际,通过前期调研分析,找到了教师队伍存在的三大问题:专业发展和教师研修缺少专业引领,缺少同伴互助;落实国家课程缺少理念,缺少技術支撑;落实综合育人、五育融合缺少经验,缺少实施路径。真问题实解决,为教师专业发展负责,为教师团队建设提供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场域,是对教师最好的爱。学校依托“敏行教师”无锡市四有好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建立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的教师研修机制,引导教师树立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勤敏”的品质,夯实“博学”的基础。学校努力形成校本化落实国家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技术;通过“科学家精神浸润诚敏少年的创想学习中心”课程体系和“诚敏少年”“敏行教师”综合育人评价体系的构建,探索“综合育人,五育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学校开设“1+1”讲堂,本着“一人一讲,一期一会”原则,找准教师在教学、教研以及管理中的薄弱处,请名家进校指导,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建立“青年教师研修营”,引领教师阅读,交流读书心得,帮助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主动报名的教师有80人,大大超出了预期。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专业社群的文化特质,是“敏行教师”团队的建设指向。在这个团队中,学校始终保持对每位教师的认可,激励每个个体形成有目标、迈台阶式的发展态势,成就教师职业生涯的完整幸福,实现个人的价值与意义。

(三)“爱与创造”是校园生活的终极价值

“文化的传承是深层次的精神继承,应该向典章文化,向课程文化,向行为文化,向精神文化层面迈进。”[1]85建校仅两年多,省锡实二小已从自身基因出发,寻根问道,努力谋求一所新学校的文化营建之路。而所有的理念、内涵、顶层设计,最终都将化作留在时间深处的、属于省锡实二小的独特印记:精心设计的入学通知书,被家长称为“最美通知书”;充满创意的入学适应课程、入学仪式,给学生留下了小学最美第一程的记忆;一年一度的电影周,不仅带来了好看有意义的电影,还开发了“电影创意海报设计展”“电影人物cosplay秀”“电影片段配音”等一系列活动;还有二十多个高新精尖企业参与学校的科技节,迎新年朗诵会上的《我们都是追梦人》,“二小筑梦人,至美大先生”师德报告会,那场大雪过后操场上留下的巨大的校名,每天早上拉开车门扶学生下车的志愿教师的手……教育,就是一堆“爱与创造”的细节,在这样的细节里,那些散落在校园里的生动表情,被俯拾,被记住,也被向往。

参考文献:

[1]唐江澎.好的教育:我说的不过是常识[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1.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叶澜.教育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去寻找[J].内蒙古教育,2016(10):7.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7.

[5]邓银城,陈丁堂.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完人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18.

[6]高德胜.论爱与教育爱[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3):1.

[7]张旺.科学创造与科学素质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17.

[8]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

[9]常虎温.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及对教师教学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0):53.

[10]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

责任编辑:杨孝如

本文系无锡市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科创在线,赋能未来”建设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1-11-24

作者简介:曹红燕,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二小学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

猜你喜欢

生命成长学校文化校园生活
开学复课按下“暂停键”,但“校园生活”不停歇
关注生命成长 打造动态课堂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用班级文化打造有灵魂的班级团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运用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