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美育人的创新实践

2022-02-22杨九俊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杨九俊

摘要: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赓续学校以美育为重要表征的文化传统,卓有成效地进行了“大美育”育人方式变革的实践探索。南菁高中准确把握真善美的内在关系和美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独特作用,确立真善美一体性、美为主导的教育观念;以艺术教育为切入口,倡导教育美学,实施环境美育,并将美育推至审美态度的形成,且以课程教学为重点,建构了学校“大美育”的育人体系;在组织策略、专业支持、学校治理等方面为“大美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大美育”;育人方式;美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1B-0014-04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是一所有着130多年历史的名校,从这里走出了黄炎培、陆定一、吴文藻、汪曾祺、沈鹏、顾明远、金立群等杰出校友,走出了数以万计堪称社会中坚的优秀毕业生。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菁高中响应党中央号召,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承学校以美育为重要表征的文化传统,开展了“大美育”育人方式的实践探索,让师生的蜕变与成长成为追寻与体验美的幸福历程。

一、建构“大美育”观念

观念是思想的结果,行动的先导。以“大美育”总括育人方式,总括学校文化,南菁高级中学杨培明校长的团队经历了艰辛的思想跋涉,使其实践建基于学理之上。

“大美育”是相对于“小美育”而言的,“小美育”是指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一育”,主要指艺术学科的教育,“大美育”则把“五育”看成一个整体。教育是引导学生走向真善美的,杨培明团队赞成这样的理解:真善美是密不可分的。知识的目的在于求真,求客观事物所投射的真实,求人生切合真实世界,求知识切合价值,从而获得对客观真实事物的正确认识。而真是道德判断形成的前提。知识的效用在于扬善,即利用知识改造社会、改造人生,实现自然宇宙、生命个体、人伦社会、天地精神之和谐。知识的这一效用使知识具有了人性、人道性质。知识的理想在于追求“开物成务”的美学境界,即把握客观、化解矛盾、实现人类理想[1]。当代科学史的奠基人萨顿(Sarton G.)曾将分别对应于“真”“善”“美”的科学、宗教、艺术形象地比喻为一个金字塔的三个面,并认为:当人们站在金字塔的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当他们爬到金字塔的高处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2]。难怪《韦伯斯特大学词典》对美这样定义:“一个人或一种事物具有的品质或品质的综合,它愉悦感官或使思想或使精神得到愉快和满足。”真善美是密不可分的。

真善美可以整体观照不难理解,但为什么以“美”为主导呢?我和杨培明、马维林等同志多次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先是列出许多案例说明可行性,然后再逐步努力从理论上说清楚。他们研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理论,深刻领悟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思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完整、全面发展,其基本要素是需要和能力,“需要是能力的内在规定,需要的水平决定了能力的水平;需要的发展与丰富推动着能力的发展与丰富;没有内在的审美需要,主体就缺乏投入审美活动的内部动力,审美能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3]。当然,能力对于需要也有作用。总体看,需要是可能,需要是动机,以人的审美内在需求为主导进行教育活动,是整全的人发展的一条正确路径。也有很多学者从真善美一体、美为主导的角度进行阐释。张世英教授在论述了善与真的融合关系、科学与美的关系后,得出结论:“所以我以为,为了使人性得到更完满的实现,人不能只满足于求真,不能只满足于科学的快乐,而是应该由此出发进而上升到求善,上升到审美的愉悦。人生的最高境界或者说人性的最完满的实现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而且在这个统一体上,美是主导的。”[4]25有学者认为,西方的真善美三分一体结构说,是构建于其“造物塑形”文化观念的底盘上,以造房子说,设计房子和造房子是真与善,造出来房屋形态以静观欣赏,即是美[5]。依据这种理解,美更可看见,更可感知,由此而进入求知的世界,应当是可行的。

二、变革育人方式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解,才可能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南菁高中建构“大美育”观念并付诸实践,切实推动了育人方式变革。

体系化是“大美育”的特点之一。南菁高中提出美育课程“Y型模式”[6]50(如图1)。这幅图主要是介绍课程的,但从中可以看出南菁高中“大美育”的整个实践体系。一是艺术教育。从一般意义上说,“大美育”是从美育发端的,艺术教育居于首要位置。在一般学校的育人模式图中很难看到艺术学科的地位,南菁高中认为专业类艺术课程天然具有审美性质,所以给以其应有的地位。在南菁高中的“大美育”体系中,艺术教育得以被重拾,而且学校强调艺术教育主要不是艺术知识、艺术技能教育,而是审美素养教育。二是教育美学。从艺术教育到所有学科的美育渗透,这就是“教学也是艺术”的一条路子。推而及之,其他教育行为,也是有美学追求的,南菁高中在这方面的探索卓有成效,后面我们再举例详述。三是美学空间。尽管这幅图没有描绘环境,但凡是到过南菁高中的都为典雅厚重而又不失青春朝气的大美校园所震撼。恰如杨培明校长所说:“课程是教育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校园则是师生生活进行‘催化’的物质空间,更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文化空间和精神家园。”[6]50四是日常的美的生活。从这幅图可见南菁高中制度化设计的校园生活,而徜徉在南菁校园,我们更是随处可以看到“以美育重构中学生活”已经“随风潜入夜”,俯拾即是的生活细节都在讲述这方面的故事。南菁高中引导学生以审美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重点在于由“知”向“行”的转化。我们曾经在一起分享过张祥龙先生的观点:“如果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叫做‘认识’,那么,从抽象到具体就叫做‘领悟’。”[4]292这是一条认知规律,也是一条道德养成的规律,一条形塑审美人生的规律。南菁高中应是循此展开,渐入佳境。

关键要素落实是“大美育”的另一个特点。南菁高中“大美育”的重点在于课程和教学,课程从前文已见一斑,而在教学上他们用力更多。他们提出“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美学世界”,推进教学审美化实践。他们建构理论主张,明晰了教学审美化的发生机制,提出将所有教学要素都视为审美对象,让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合作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创生实践流程,构建“感美·立美·创美”审美化阶梯;开发审美化课型,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综合课程,教学方式与课型匹配;研制评价量表,聚焦学生表现,围绕教师表现和整体课堂表现研制评价标准。其中新意颇多,以课型研发说,基础课程从学科内容和教育过程体现审美化实施;拓展课程则从主题的确定、项目的形式,到资源工具的开发、浸润性体验活动的展开,再到作品的展示、交流与评价,都以审美感受和创造贯注始终;综合课程,则围绕“感美·立美·创美”构成循环往复的实践路线图,引导学生沿着螺旋式上升的审美阶梯不断拾级而上。這样,就使教育美学落实到所有课程和所有课堂。

三、建立保障机制

按照我的理解,育人方式变革即是观念、方式、保障构成的结构化实践体系,南菁高中的“大美育”成就斐然,也得益于他们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是组织策略保障。以教学审美化为例,他们创新推进策略,由四大团队协同完成:学科领导团队,由学科首席(评选产生)领衔,形成整体教学规划,梳理学科大概念体系,构建系列化学科大主题,规划科研项目;项目建设团队,由项目主持人领衔,完成团队组建,研发项目,分解项目,情景化、审美化推进项目;评价考核团队,由督导首席领衔,对某一学科教学活动定期进行评价,以促进教与学的有效改进;后勤保障团队,由技术首席领衔,建好学校教学案例库,为教学审美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服务。

二是专业支持保障。育人方式变革,关键在教师,南菁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做法如下:第一,系统构建教师成才、成名、成家的发展体系,要求青年教师“一年熟悉课堂,两年能力初成,三年形成专长,五年能挑大梁”,实施“结对子,压担子,拉场子,树样子,摘果子”的“五子登科”培育方案,搭建高水平平台,让教师有更多“出人头地”的机会。第二,坚持以改进专业实践为主要成长路径,“大美育”实践的过程,也成为教师审美素养大提升的过程。学校教师在职攻读博士,读的是美学专业;教师说到美育,滔滔不绝中总让人感受到其独到的心得。第三,跨界化合作,促进教师成长。跨学科合作,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合作开展研究;跨学校合作,与高校、其他高中合作,共同研发项目;跨界合作,与高新企业、社会各界合作,推进项目的深入开展。种种有力措施,促使教师长见识、开眼界、练本领,得到长足发展。

三是学校治理保障。南菁高中在课程建设、教研活动、文化建设、领域拓展、对外合作、校际交流、优生培养、学生实践、教研创新、资源建设、模式探索诸多方面同时发力,建成“大美课程”课程体系、“江南园林”校园建筑、“国际理解”教学板块、“美育联盟”牵头单位、“校长国培”重要基地、“南菁书院”育人模式、“研学节庆”双重引擎、“审美课堂”全国会议、“艺术·科技”特色场馆、“五育融合”推进方式这十种相互协同的发展平台和管理机制,其治理机制包括责任管理制、专门化场所配备、项目式资助、积分制职评、顾问式服务、阶梯式培养等,促进了“大美育”的坚实扎根。

南菁高中的“大美育”风生水起,活色生香,师生在“美好生活”中形塑美好人生,实践成果频获国家和省级奖励。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就实践生理想”(陶行知语),总在想望“诗与远方”。“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南菁高中在教育现代化的伟大航程中,正在乘风破浪,扬帆奋进,驶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微.“知识道德”新论[J].社会科学,2000(5):34.

[2]刘兵.人类自在的天性:关于科学与艺术之关系的一些思考[J].作家,2001(5):77.

[3]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

[4]张世英.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蓝国桥.真善美三分一体结构说反思[J].人文杂志,2014(2):56.

[6]杨培明.南菁高级中学: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美学范式——“以美育重构中学生活”的实践探索[J].人民教育,2019(3-4).

責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