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培养过程中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2022-02-21潘炳如顾建民

江苏高教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术活动导师效能

潘炳如,顾建民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杭州 310058)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立足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1]。从“十二五”到“十三五”规划,再到最近的“十四五”规划,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政策,强调要完善导师指导负责制,加强对课程教学、科研实践、学术活动等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视,意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注重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特别对于学术型的研究生要突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要重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培养的外在因素来看,如何才能“对症下药”? 其关键要了解培养过程中哪些因素可能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因此,挖掘研究生培养过程关键要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生培养规律。此外,对于改进研究生培养过程,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二、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及概念界定

较多学者关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前置变量研究。一是个体因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个体人口学变量上,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婚姻状况、学校性质、教育背景等;在个人特性上,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学习投入、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研究兴趣、进取心、个人主动性等,研究发现个人自主性学习和进取心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2][3]。二是导师因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主要包括导师个人特质和导师指导因素。在导师个体人口学变量上,包括导师性别、年龄、学历背景、职务等;在导师指导因素上,主要包括师生关系、指导力度、指导风格、学术互动氛围、指导水平、指导频次等。导师指导和师生关系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4]。三是学校因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这主要涉及招生选拔、研究生培养过程、培养环境、学校管理等,主要包括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体制、课程与教学、创新实践平台、科研氛围、学位论文、科研资金支持、制度环境等。研究发现基于创新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的影响[5],课程教学、学术环境、科研氛围等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显著相关[6]。基于以上,本研究的培养过程关键要素主要指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主要的培养环节和培养要求,包括课程教学、导师指导、科研实践、学术活动、学术氛围、学术规范和激励政策。此外,对什么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从目前研究来看,主要根据研究生科研或创新活动“过程说”来界定,本文研究生创新能力主要指研究生在科研或学习实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能产出一定的创新成果的能力,主要从提出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成果三个维度来测量。

(二)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及概念界定

目前以科研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探寻相关前置变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较少,巩亮以自我效能为中介变量分析了个体因素对学术活动的影响,发现个体因素(包括主动性人格、严谨性人格、研究型职业兴趣等)通过自我效能间接影响学术活动[7]。有少部分的研究把学术互动氛围、创新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发现研究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包容型导师风格对研究生创新行为影响上起到中介作用[8],学术互动氛围(包括生生学术共同体和博士生主动性)在师生互动关系和博士生创新能力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9],高校创新文化对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受到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10]。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个体对自我能力的主观感知,主要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所具备的自信程度和能力判断,它会影响人们的思维、动机和行为[11]。科研自我效能感主要指从事科研活动的个体能否运用自身已掌握的技能与能力完成特定科研任务的信心程度[12]。本研究主要借鉴和参考王树涛等[13]人对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及维度划分,主要从内在特征进行测量,分为胜任效能感和创新效能感两个维度,胜任效能感指研究生对自己能否有效完成科研任务、实现科研目标的自信程度评价。创新效能感指研究生对自己在科研活动中能否以独特的视角切入课题,激发自身创新灵感的信心。科研自我效能感作为研究生对自己能否胜任科研工作的主观感知,对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动机和创新能力等可能存在重要或关键的影响。

前期的相关研究为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大部分研究局限于单个内在或外在因素,抑或综合内外因素作为前置变量,较少对中间变量(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进行探索。另一方面,结合培养实际发现,并未对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因素进行相关探索。基于以上,本研究构建如下理论模型(图1)和提出如下假设。

图1 培养过程关键要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模型图

第一,研究生培养过程关键要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假设:H1-1课程教学直接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H1-2导师指导直接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H1-3科研实践直接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H1-4学术活动直接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H1-5学术氛围直接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H1-6学术规范直接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H1-7激励政策直接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以科研自我效能感为中介的假设:H2-1科研自我效能感在课程教学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H2-2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导师指导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H2-3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科研实践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H2-4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学术活动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H2-5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学术氛围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H2-6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学术规范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H2-7科研自我效能感在激励政策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主要通过问卷星及纸质材料邮寄两种方式获取,以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取样对象,以全国14所高校(“双一流”高校6所、一流学科高校4所及非“双一流”高校4所)为样本,问卷一共回收2667份,经过严格筛选,剔除无效问卷,共获得2424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9%。样本涵盖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等,其中男性占比52.1%、女性占比47.9%;硕士占比60.3%、博士占比39.7%。

(二)变量测量与信效度检验

通过对研究生培养方案关键词频分析、研究生培养实际过程以及相关研究量表的借鉴后编制成培养过程关键要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问卷,包含9个量表,均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分值越高代表变量执行效果越好。运用SPSS24.0可靠性分析进行信度检验,各变量的测量内容、题项和α系数如表1所示,α系数在0.707~0.959之间,说明各变量的可信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采用因子分析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KMO 值为0.968,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Bartlett值P<0.01),58个题项累计方差贡献为62.14%,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提取9个主成分,修正或删除因子载荷小于0.5 的题项。综合以上,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表1 变量测量内容与信度检验结果

(三)变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24.0中的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潜变量间的相关性,各潜变量间存在显著相关(P=0.000<0.05),根据表2 可知,Pearson相关系数都为正数,各潜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0.3,存在弱相关关系;0.3~0.5之间存在中度相关关系;0.5~0.7之间存在强相关),说明适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影响程度。

表2 潜变量相关性检验结果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培养过程关键要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检验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4.0中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及影响关系强弱。由表3发现,模型R2的值为0.424,意味着课程教学、导师指导、科研实践、学术活动、学术氛围、学术规范和激励政策这7个反映研究生培养过程关键要素的自变量可以解释研究生创新能力42.4%的变化原因。回归模型中ANOVA 通过F检验(F=254.092,P=0.000<0.001),说明本研究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显著的,模型中至少存在一个自变量能显著影响因变量。此外,对模型的多重共线性检验发现,VIF的值均小于5,意味着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关系,且DW 的值为1.878,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基于以上,本研究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是有效的。

根据表3数据可知,自变量中仅有学术活动和激励政策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P>0.05),其他自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测(P<0.05),说明其他自变量对因变量研究生创新能力全部能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可得出以下的回归方程:研究生创新能力=0.796+0.162×课程教学+0.145×导师指导+0.053×科研实践+0.117×学术氛围+0.191×学术规范。

根据表3运算结果可知,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课程教学、导师指导、科研实践、学术氛围、学术规范这5个自变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显著且都是正向影响,即课程教学、导师指导、科研实践、学术氛围、学术规范都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学术活动和激励政策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无显著影响。根据影响系数的大小,发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是:学术规范(0.191)>课程教学(0.162)>导师指导(0.145)>学术氛围(0.117)>科研实践(0.053)。说明本研究构建的7个自变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学术规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最强,其次是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和学术氛围,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最弱的是科研实践。此外,有一个新发现,在前面相关性分析中学术活动和激励政策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分别存在中度相关和弱相关,但通过线性回归检验,发现学术活动和激励政策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P>0.05),即学术活动和激励政策并不会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综合以上,假设H1-1、H1-2、H1-3、H1-5和H1-6获得支持,假设H1-4和H1-7未获得支持。

表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结果

此外,本研究样本包含了硕士生和博士生,可能两者之间在影响关系上存在差异,所以对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硕士生的检验结果与以上总体的验证结果相近,但博士生的检验结果与总体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学术氛围和学术规范这4个自变量对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是显著的且都是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从高到低依次是:课程教学(0.207)>学术规范(0.188)>导师指导(0.153)>学术氛围(0.096)。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科研实践、学术活动和激励政策对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无显著影响。与总体检验结果相比,增加了一个自变量(科研实践)对博士生创新能力无显著影响,其他自变量影响强弱存在一定差异。

表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结果(博士生)

(二)科研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效应的检验

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24.0中的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 法来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检验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培养过程关键要素(包括:课程教学、导师指导、科研实践、学术氛围、学术规范)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关系中是否起到中介作用。由于前面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学术活动和激励政策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存在显著影响,因此不符合中介效应检验条件,故排除这两个变量,因此假设H2-4和H2-7未获得验证。

根据表5,P≤0.05和Boot在LLCI-ULCI区间不包含0 这两个验证条件可以发现以下四点。第一,科研自我效能感在课程教学和研究生创新能力之间起到了显著的正向部分中介作用,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分别为0.103和0.261,总效应为0.364,部分中介占比为71.7%,中介效应是直接效应的2.5倍。第二,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导师指导和研究生创新能力间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中介作用,直接和中介影响效应分别为0.127和0.250,总效应为0.377,中介效应为部分中介,部分中介占比为66.31%,中介效应是直接效应的1.97倍。第三,科研实践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分别为0.073和0.239,总效应为0.311。说明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科研实践和研究生创新能力之间起到显著的正向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部分中介,部分中介占比为76.85%,中介效应是直接效应的3.27倍。第四,学术氛围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分别为0.129和0.243,总效应为0.372。这说明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学术氛围和研究生创新能力间起到显著正向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部分中介,部分中介占比为65.32%,中介效应是直接效应的1.88倍。第五,学术规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都为显著的正向影响,直接和中介影响效应分别为0.160和0.213,总效应为0.372。这说明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学术规范和研究生创新能力之间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部分中介,部分中介占比为57.26%,中介效应是直接效应的1.44倍。基于以上,课程教学、导师指导、科研实践、学术氛围、学术规范等都可以通过科研自我效能感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此外,根据以上中介变量在硕士生和博士生之间进行比较检验,结果显示两者之间无较大差异,因此不对两者展开讨论。综合以上,假设H2-1、H2-2、H2-3、H2-5和H2-6获得支持。

表5 中介效应路径检验结果

五、结论与启示

(一)学术规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显著正向影响最强,科研实践显著正向影响最弱且对博士生创新能力无显著影响

首先,从学术规范来看,学术规范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影响系数(0.191)最大,并且也显著正向影响博士生创新能力,影响系数达到0.188。这是一个新的发现,在以往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中较多关注导师因素、课程教学等方面,较多结论都强调导师指导,特别是师生关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本研究发现了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学术规范主要通过学校对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制度执行力度测量,即学校对研究生学术规范制度执行力度越强越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这可能是由于从2014年开始教育部新增一系列意在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或意见,都突出强调高校要完善学术规范制度,加大完善对学术不端的处置机制,高校也因此修订了关于学术规范制度的规定和执行,增强对学术规范制度执行和学术规范教育,这对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约束和监督作用,约束研究生在科研或创新活动中的一些不端行为,规范研究生对于学术研究的正确态度。特别是学术规范制度的执行结果会直接影响研究生能否获取学位,而学位能否获得是研究生最为重视和关注的事,这必然会对研究生个人的能力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学术规范是研究生学术研究规范和学术道德养成的重要环节,许多高校的研究生学术规范条例,强调研究生学术研究要重创新和质量,然而知识或技术创新的实现需要研究生具备创新能力,因此,学术规范制度的执行力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从科研实践来看,科研实践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但影响系数只有0.053,影响最弱且对博士生创新能力无显著影响。科研实践是训练和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结论却与研究生实际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综合相关研究与调研发现,可能由于以下原因所导致。一方面,对研究生科研实践的培养应该是让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但在实际培养中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主要是通过参与导师课题项目或调研报告等进行训练,但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负责的工作仅是资料收集整理就占66.1%,较少参与科研项目全过程,并且还有将近一半以上的研究生未参与过科研实践[14]。另一方面,导师作为科研项目负责人让研究生参与课题项目非常有限,项目负责工作也主要根据导师安排,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始终处于被动地完成导师安排的科研任务,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获得较好的发挥[15],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科研实践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小。对于博士生来说,为什么科研实践对其创新能力没有影响? 除了以上原因,可能还与博士生与硕士生在科研实践培养上没有进行差异化培养有关,即博士阶段的科研实践训练与硕士阶段相似,所以对于博士生来说科研实践训练对其创新能力难以产生影响。

因此,一方面,学校要注重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制度的执行力度,完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严谨、正确的研究态度,遵守学术诚信。另一方面,完善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全过程,拓展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强化研究生主动参与性,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科研实践实行差异化培养。

(二)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和学术氛围共同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前文检验结果可知,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和学术氛围都能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影响系数分别为0.162、0.145 和0.117,这三组自变量之间影响差异不大,共同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但其中课程教学对博士生创新能力显著正向影响系数最高。课程教学主要通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考量,即课程教学在课程设置合理性、课程内容丰富和前沿性及教学方法多元性上实行越好越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导师指导主要通过指导力度和师生关系,即导师指导力度越强、师生关系越融洽越有利于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学术氛围主要通过学院内部、专业领域内部和师门内部来考量,即在学院内部、所学专业内部和师门内部学术氛围越和谐越浓厚越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一方面,要注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整体性和联动性,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导师指导力度,营造和谐良好的学术氛围,从而调动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三)学术活动和激励政策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存在显著影响

首先,从学术活动来看,学术活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无显著影响(P>0.05)。学术活动是研究生培养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各培养单位都会对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有一定的考核要求,意在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加深研究生对前沿知识的了解,启发研究生创新思维,这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较为重要的过程,但验证结果却显示学术活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没有影响,这也是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一个培养环节。结合相关研究与访谈发现,一方面各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不够重视,对研究生学术活动的考核与管理比较松散,更多关注的是研究生是否参与过相关学术活动,并未对研究生参与的实际情况或效果给予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积极性不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主要为完成学院的考核要求,特别对一些学术讲座,大多是“走走过场”,当然这其中既与学术讲座本身质量也与研究生个人学习态度有关。另一方面,研究生参与的一些学术交流活动气氛冷清,老师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不敢甚至不愿交流自己的想法,缺乏交流与互动的学术活动必然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从激励政策来看,激励政策主要通过研究生奖学金和荣誉授予两个方面来考量,研究生奖学金政策主要为激励研究生积极进取而设定,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激励手段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研究生个人能力,特别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正向作用,因为对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最为重要的考量指标就是研究生的创新成果,但通过检验发现,激励政策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无显著影响(P>0.05)。尽管这些年我国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在不断完善,但其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根据一项针对13所高校2729份的问卷调查显示:奖学金仅使44.95% 的研究生认为对自己“提高了学习和科研的上进心”,发挥了一定的激励作用[16],而这只是研究生的个人自我感觉的评价。结合相关研究与调研发现,一方面研究生奖学金激励效度低[17],从学业奖学金的评定来看,大部分的研究生都能获得,甚至研究生认为这项奖学金是对学费的返还,故基本没有激励作用。从国家奖学金来看,虽然国家奖学金的奖励丰厚,但评定的名额非常少,基本能获得的都是专业内的佼佼者,对于大部分的研究生来说此激励方案收效甚微。另一方面,通过访谈发现部分研究生对获取奖学金并不是特别关注或在意,特别是博士生,他们更多关注今后工作岗位的招聘要求。总体而言,研究生获得奖学金与就业优势并不存在较强的关系,所以奖学金对研究生并不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因此,一方面各培养单位要完善对研究生学术活动的管理与考核,关注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效果反馈,提升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参与学术活动的质量。另一方面,建立多元的奖学金激励模式,提升奖学金的激励效度。

(四)以科研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探索出五组变量之间的影响机制

科研自我效能感在课程教学、导师指导、科研实践、学术氛围、学术规范和研究生创新能力之间起到了显著的正向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为71.7%、66.31%、76.85%、65.32%、57.26%。总体来看,科研自我效能感起到的中介效应达到55%以上,其中中介效应最大的是在科研实践和研究生创新能力之间,达到76.85%。说明课程教学、导师指导、科研实践、学术氛围和学术规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通过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能起到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科研自我效能感对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科研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胜任效能感和创新效能感来测量,即研究生对自己实现科研任务及目标越自信,主观创新感知越自信则创新能力越强。这也不难理解,自信属于自我意识的一个部分,适度的自信是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也是个体不断发展的动力。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除了要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各关键环节,更要注重研究生的自我意识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上的创新自信心,使研究生具有坚定的学术理想信念和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学术活动导师效能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学术活动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V eraW an g
导师榜
我校近期重要演出、学术活动剪影(一)
宪法学学术活动
爱情导师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