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2022-02-21周婷婷白莹包永乐高晓雅
周婷婷,白莹,包永乐,高晓雅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 眼科,甘肃 张掖 734000
0 引言
随着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及人群生活习惯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大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及精神上的痛苦,同时加重了社会及家庭的负担[1]。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各类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常见的一类微血管并发症,如果治疗不及时导致患者视力持续受损,严重时还会导致失明[2]。目前临床上为控制糖尿病患者DR病情进展,良好的血糖管理是延缓病情进展的关键,然而单纯依靠药物可能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同时还需要患者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3]。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DR认知不足,耽误治疗时机,因此如何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遵医行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本研究以社区糖尿病患者档案资料为角度,探讨自我管理能力对该部分患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96例DR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期间管理模式的差异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42~59岁,平均(50.34±11.39)岁;糖尿病病程6~16年,平均(9.34±3.41)年;单纯型DR26例,增生型DR24例。对照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40~61岁,平均(49.74±10.93)岁;糖尿病病程5~14年,平均(9.82±3.61)年;单纯型DR25例,增生型DR21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①符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5];②年龄≥18周岁;③认知精神状态正常,能顺利配合管理治疗。
排除标准:①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②中途失访患者;③恶性肿瘤患者;④合并其他眼部疾病;⑤重症感染者。
1.2 治疗方案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管理模式,包括监测患者血糖水平,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如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发放健康手册、日常饮食运动方式、用药方案等),叮嘱患者定期参加社区卫生服务站组织的体格检查,对于血糖水平控制不平稳者需及时予以用药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自我管理教育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1)对所有患者均建立社区健康档案,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时间、用药情况等信息,详细评估患者具体病情、对自身病情的认知情况、日常自我管理能力、饮食运动情况和情绪变化等内容。
(2)对社区患者进行一对一自我管理教育,向患者讲解DR的发病机制,更好控制血糖的方法,日常饮食运动习惯,指导其具体用药,预防相关并发症,管理自身情绪,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的重要性,增强其管理自身疾病的意识,同时帮助患者建立符合生活习惯和自身病情的管理方案,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倾听患者心理状态,使其情绪处于平稳状态,制定个体化的饮食锻炼方案。
(3)开展多样化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自我管理讲座,内容包括患者自我情绪管理、饮食锻炼管理、血压血糖血脂监测,告知患者血液各项指标对其危害,并录成微信视频,并通过微信方式发送至患者及其家属,以方便他们随时进行观看学习,并将视频学习内容制成宣传手册发放给患者,以便其出院后居家期间随时巩固掌握。
(4)以社区医疗形式对患者定期进行随访,具体随访形式包括电话及上门随访,同时了解患者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及强化教育,改正其存在的不足,讲解过程中需注意保持耐心直至患者理解,增强其自我管理的信心。两组患者经治疗6个月后评估其疗效。
1.3 评价指标
1.3.1 血糖水平
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检测血糖指标,使用酶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糖值(FPG)和餐后2小时血糖值(2hFPG),所用仪器为日本东芝-120全自动生化分析检测仪。
1.3.2 自我管理能力
使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价表(DMSES)对患者治疗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饮食行为、运动行为、血糖监测、用药指导共4个项目,评估总分值越高代表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强[6]。
1.3.3 DR严重程度
经治疗6个月后采用2002年DR国际临床分级标准对DR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评估标准:(1)轻度:患者仅有微动脉瘤。(2)中度:患者有微动脉瘤,临床症状较重度非增生性DR更轻。(3)重度:存在以下任意一项,①眼部4个象限中均存在微动脉瘤或出血斑,数目不低于20个;②超过2个象限存在静脉串珠样改变症状;③有1个及以上象限视网膜出现微血管病变[7]。所有评估均有专业眼科医师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例数(%)表示,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糖水平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HbA1c、FPG、2hFPG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HbA1c、FPG、2hFPG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2.2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自我管理能力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同时观察组饮食行为、运动行为、血糖监测、用药指导4个项目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各项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各项评分比较()
2.3 两组视网膜病变程度比较
治疗后6个月,根据DR国际临床分级标准评估显示,观察组患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比较[n(%)]
3 讨论
作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的疾病,2型糖尿病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且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导致患者出现各类并发症,其中患者血糖持续增高会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厚,影响周围血液循环,引发DR[8]。患者在长期治疗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自我管理方案,导致血糖无法控制在理想的水平,延长病程时间,增加各类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临床上DR患者多表现为视力减退下降,严重时还会导致失明,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因此探讨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抑制DR病变进展的有效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日常对于DR患者的健康教育不充分、不全面,且患者居家调节血糖期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教育资料单一,多数患者由于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如何预防DR病情进展等方面的知识,影响治疗效果[9]。
李郑等对DR患者出院治疗期间予以延续性护理干预,包括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同时定期予以健康管理讲座,结果显示其能够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提高生活质量[10]。对于社区糖尿病患者居家治疗期间,通过社区医务工作人员对患者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本研究中,笔者对于观察组患者出院后社区治疗期间从健康讲座、并发症防治、微信宣教及定期随访等角度予以自我管理健康干预,经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血糖指标HbA1c、FPG、2hFPG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自我管理行为量表中饮食行为、运动行为、血糖监测、用药指导4个项目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张雪英等研究结论类似[7]。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社区治疗期间,予以有效的自我管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高自我管理行为,这主要由于患者治疗期间经有效的管理,从多角度提高自身对于血糖水平的控制,继而抑制DR病变的进展。
分析认为,本研究首先建立详细的社区健康档案,能够有效了解患者自身病情,有助于工作人员为其制定对应的管理方案。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自我管理教育,使其充分掌握DR的具体发生发展机制,日常生活中如何控制血糖以及健康的饮食运动习惯、营养方案,通过一对一交流,患者与工作人员间亲密性增加,继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通过定期的健康管理讲座及微信视频,使患者居家期间能够随时巩固DR相关知识,而定期随访能够评估患者治疗期间可能存在的不足,并及时予以纠正,继而提高治疗有效率,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11-13],本研究中经DR国际临床分级标准评估,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表明随着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更好的管理,其DR病变得到了良好控制。
综上所述,对于社区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予以有效的自我管理干预,能提高其治疗期间自我管理水平,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