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旅游真实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研究
——怀旧和道家生态价值观的作用
2022-02-21金红燕孙根年张兴泰冯庆
金红燕,孙根年*,张兴泰,冯庆
(1.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2)
近年来,不少传统村落开始发展旅游业,一些村落凭借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异军突起,吸引了大批旅游者[1]。然而,传统村落旅游的持续升温在改善地方经济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不容小觑的环境问题。作为游憩活动主体,旅游者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令传统村落保护面临困境。如何协调旅游发展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是旅游地理学的热点议题之一[2],引导旅游者实施环境责任行为,使其成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从而降低旅游对村落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传统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因此,探讨旅游者在传统村落中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机制,对保护与延续村落文化遗产大有裨益。
现代社会的快速异化使寻求真实性成为重要的旅游动机和体验内容[4],人们越来越渴望得到原初的旅游体验,而传统村落正是以原真、传统、古朴的特性满足了旅游者短暂避世、回归乡野的心理需求。已有研究表明,传统村落的真实性有助于改善村落形象[1],提高游客的满意度[5]和忠诚度[4]。然而,关于真实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影响的研究乏善可陈。在市场营销领域,品牌真实性能诱发消费者产生绿色购买行为[6],真实性成为个体制订绿色行为决策的重要线索。因此,本文将检验传统村落情境下真实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
在真实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中,除直接作用外,可能还存在更为复杂的作用过程。在快速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与真实性相关联的通常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怀旧感[7],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促使人们感怀往事、渴望回到过去。而传统村落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成为乡愁和怀旧的重要场所。根据刺激-机体-反应理论,若将真实性归属为刺激,将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归属为反应,那么怀旧能否作为机体,在真实性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发挥衔接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真实性是旅游者产生怀旧的重要动因[8-9],怀旧能有效预测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10]。因此,怀旧是否在真实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路径中承担中介作用,值得探究。
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道家思想集结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成为指导人类环境行为的生态哲学观。传统村落在选址格局、空间规划上秉持了道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核心理念[11],以现代伦理为指引,发掘道家思想精髓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12]。道家生态价值观令个体产生亲环境行为[13-14],以此推测,在旅游情境中,道家生态价值观也有可能影响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然而,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目前,尚未见探讨道家生态价值观对环境责任行为形成机制影响的研究。为此,本文将检验道家生态价值观在怀旧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
综上,本文以刺激-机体-反应理论为基础,引入怀旧和道家生态价值观,并将前者作为中介变量、后者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一个可调节的中介模型,通过对安徽宏村的实地调研,检验传统村落情境下真实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边界,以期在理论上拓展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机制的研究,在实践上为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刺激-机体-反应理论
1974年,MEHRABIAN等[15]首次提出刺激-机体-反应(stimulus-organism-response,S-O-R)模型。根据S-O-R模型,个体接收的刺激会触发其内在状态,继而产生行为反应,其中,内在状态在刺激与反应之间扮演中介角色。近年来,S-O-R模型在旅游学界应用广泛[16-17]。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继续沿用S-O-R模型,旨在探讨真实性如何引发游客的怀旧情绪,继而促进环境责任行为。
1.2 真实性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
自1973年MACCANNELL[18]首次将真实性引入旅游领域以来,学者们对真实性概念展开了长期又激烈的争论。目前,主流的旅游真实性概念范式包括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及存在主义[19]。客观主义认为真实性是客体的固有特征[20],需要借鉴博物馆情境下的绝对标准衡量,强调客体的“非黑即白”性。建构主义不再追求绝对客观的真实,认为真实性是旅游者主观解读并进行社会建构的结果,而存在主义则脱离了客体的局限性,将真实性理解为由旅游活动激活的一种自我存在状态[19],此时,客体是否为原物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游客可以借助旅游活动逃离日常生活约束、寻求本真自我。在此基础上,WANG[19]将旅游真实性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客体真实性,包括客观主义真实性和建构主义真实性,另一类是存在真实性。鉴于多数实证研究采用“客体-存在”二分法[4,20],本文考查客体真实性和存在真实性。
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情境中实施的、减少旅游景区环境负面影响或有利于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具体行为[21]。由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息息相关,多年来学者一直致力于探讨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测量、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22]。关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测量,目前是多维度与单一维度并用[23],但从现有成果看,更多学者倾向于使用单一维度[16,23-24]。关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大多运用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等较为成熟的理论,较少涉及S-O-R模型[21],基于S-O-R模型的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亟需拓展。
根据S-O-R模型,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可能是对旅游真实性刺激的回应。首先,就客体真实性而言,当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客体真实性时,旅游者能通过古建筑、传统习俗的原初性感受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继而增强对传统村落传承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认同。所以,当旅游者意识到传统村落环境的脆弱性时,会更加关注环境问题,有意识地规范自身行为,并主动采取对当地自然、人文环境影响最小的旅游活动。据此,提出假设:
H1a:客体真实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其次,自我存在状态也可能刺激游客产生环境责任行为。人们渴望通过原初地抵抗现代性带来的环境失真。传统村落相当于现代性背景下的“桃花源”,远离尘世喧嚣与束缚,能让旅游者短暂逃离惯常环境的琐碎与压迫,回归自然与真实的存在状态。于旅游者而言,这种状态是自由且弥足珍贵的,而传统村落在旅游者实现真我的目标中表现出资源与条件的重要性[25]。所以,旅游者对村落景观的敬畏感和保护欲油然而生,并愿意通过个人努力做有利于环境的事。据此,提出假设:
H1b:存在真实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3 怀旧的中介作用
“怀旧”一词最早用于描述一种生理疾病,后又被视为一种类似思乡的心理疾病。直到20世纪末,怀旧开始从疾病范畴中剥离,被认为是一种复杂的混合情绪,既包括正面情绪,如快乐、高兴,又包括负面情绪,如悲伤、痛苦,这种情绪体验源自于对过去记忆的情感向往[26]。研究表明,真实性容易刺激游客产生怀旧[8-9]。在本研究情境下,当旅游者前往传统村落观光时,若该地的古建筑、古文物以及传统习俗依然保持原初风貌且能较好地映射历史,旅游者就容易触景生情,联想起过去的时光或当时人们生活的景象。例如,在调研过程中,笔者曾听到游客提到:“看见村民在水圳里洗菜,脑海中一下子就浮现出小时候陪母亲去村里池塘洗菜、洗衣的场景”。据此,提出假设:
H2a:客体真实性对旅游者怀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在现代背景下,传统村落逐渐成为人们短暂避世、回忆过往的重要场地。传统村落逐渐成为一个慰藉空间,能让人们暂时卸下城市生活重负与角色压力,体会乡村宁静的休闲生活。通过在传统村落旅游,人们能真切地回归本我,享受忘我的沉浸状态。正因如此,令旅游者本能地忘却被无情压缩的城市空间记忆,回想曾经生活在乡村或与乡村有关的愉快经历,从而满足调节情绪、寄托乡愁的心理需要。据此,提出假设:
H2b:存在真实性对旅游者怀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情绪会引导个体产生特定的目标和行为[27]。近年来,有不少关于情绪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研究。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有正向促进作用,而消极情绪反之[16,27]。从本质上看,怀旧是一种以积极情绪为主导的情绪类型。由此推测,怀旧不仅能表征个体与地方之间的情感联结,而且能诱发个体产生环境责任行为。对此,张圆刚等[10]已予以证实。据此,提出假设:
H3:怀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基于上述分析,可推测,旅游者对真实性感知表现出的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内在机制可能是通过怀旧这一中介实现的。S-O-R模型构建了一条“刺激-机体-反应”的分析路径,其中,刺激是机体的产生基础,而机体最终导致行为反应,进一步延伸,即传统村落旅游真实性是怀旧情绪产生的基础,而怀旧直接驱动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据此,提出假设:
H4a:怀旧在客体真实性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4b:怀旧在存在真实性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1.4 道家生态价值观的调节作用
先秦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认为天地万物都来源于“道”,万物无贵贱之分,只有尊重万物本性,一切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早已融入中国人的价值观体系,而其所蕴含的生态价值观更是在无形中指导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张梦霞[13]构建了道家价值观量表,并发现消费者的道家价值观有助于产生绿色购买行为。在此基础上,王建民[14]证实了道家价值观对消费者的低碳减排行为有促进作用。可见,道家价值观已渗透于社会生活,对人们的环境保护行为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基础性影响[14]。需要说明的是,道家价值观的内涵十分丰富,而本文主要聚焦其生态伦理思想。因此,本文将道家价值观限定在道家生态价值观范畴。
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作为生态旅游所倡导的一种旅游消费模式,主张以负责任的旅游方式减少对目的地环境的干扰与破坏,力图引导游客摒弃破坏生态环境、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陋习。从此意义上讲,倡导旅游者实施环境责任行为与道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十分契合。事实上,一些学者也意识到了道家生态价值观对促进旅游者行为生态化及实现可持续旅游的指导意义[12,28]。尤其是在目的地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道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生态哲学观,能否唤醒国人强烈的环境责任感并提升其环境保护行为,这一问题值得学界和业界关注。但从已有文献看,道家生态价值观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影响的研究较少。
非刻意的初级评价在驱动环境责任行为产生过程中,易出现价值观调节抵御现象,相反,二次评价所形成的情绪会因个体的价值观差异引发不同的环境行为反应[29]。由此推测,旅游真实性作为初级评价[25]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促进作用难以被个体的价值观所改变,而怀旧情绪作为二次评价结果,其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作用强度、方向易受道家生态价值观的干扰。故本文将检验道家生态价值观在怀旧情绪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路径中的调节作用。具体讲,道家生态价值观较高的旅游者,出于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不会轻易出现环境不友好行为;而道家生态价值观较低的个体,因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自认为既无义务也无能力为短暂停留的目的地环境状况负责[29]。所以,旅游者的道家生态价值观会强化怀旧对环境责任行为的正面影响。据此,提出假设:
H5:道家生态价值观在怀旧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基于S-O-R模型探讨传统村落情境下真实性(S)、怀旧(O)以及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R)的影响机制。其中,怀旧在真实性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然而,该中介作用的第二阶段,即怀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受个体道家生态价值观水平的正向调节。进一步,道家生态价值观正向调节真实性通过怀旧影响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第二阶段中介效应。据此,提出假设:
H6a:道家生态价值观正向调节客体真实性通过怀旧影响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第二阶段中介效应。
H6b:道家生态价值观正向调节存在真实性通过怀旧影响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第二阶段中介效应。
本文所提出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概念模型Fig.1 Conceptual model
2 研究方法
2.1 变量测量
调查问卷包括客体真实性、存在真实性、怀旧、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道家生态价值观和人口统计变量6个模块。主要变量的测量均借鉴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成熟量表。为避免语义差异对问卷质量的影响,研究团队进行了多次翻译和回译,以确保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客体真实性的测量参照KOLAR等[4]、ZHOU等[20]、YI等[30]的研究。存在真实性的测量参照KOLAR等[4]、ZHOU等[20]的研究。怀旧 的 测 量参照薛婧[31]、HOLBROOK[32]的研究。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测量参照CHIU等[24]的研究。道家生态价值观的测量参照张梦霞[13]的研究。除人口统计变量外,调研问卷的其余模块均采用Likert 7点式量表,7表示非常同意,1表示非常不同意。
2.2 数据收集与样本结构
宏村地处安徽省黄山西南麓,是皖南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其作为案例地,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宏村的景观真实性高。宏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为汪姓聚集之地,虽年代久远,但明清建筑保存完好。以徽派住宅和私家园林为主,书院和祠堂等公共空间为辅,数百幢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古民居构造了宏村独特的建筑风貌。其次,宏村的怀旧氛围浓厚。从古至今,宏村延续着传统的起居形态与生活方式,既承载了世代村民的记忆,也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成为现代人寄托乡愁、感怀历史的精神家园。第三,宏村的规划设计遵循风水理论,完美呈现了天人合一的道家生态思想。整个村落采用仿生学的牛形空间布局,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村落的水系设计也极为精妙,利用地势落差,将村西河水引入村内,不仅解决了村民日常用水问题,而且起到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的作用。因此,选取宏村作为案例地能很好地契合研究主题。
研究团队于2019年8月1—7日前往案例地发放问卷,调查地点主要在宏村的出入口,调查对象为休息区的旅游者。本文主要考察旅游者游后体验,为此,采用现场取样的方法,筛选符合条件的旅游者。具体讲,在发放问卷之前,口头询问“是否已经完成对宏村的游览”。此外,为提高旅游者的参与度,保证问卷质量,为每位认真填写问卷者准备了一份小礼品。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49份,有效回收率为87.25%。
统计结果显示:在性别方面,出游的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分别为52.1%和47.9%。在年龄方面,绝大多数游客为中青年,15~24岁的占43.0%,25~44岁的占17.5%,35~44岁的占20.6%。此外,大部分游客接受过中高等教育,高中(中专/职高/技校)占30.7%,大专及大学本科占51.6%,硕士及以上占6.9%。
3 结果分析
3.1 信度及效度分析
主要通过内部一致性与组合信度进行信度检验。所有测量题项的因子载荷均超过0.7,表明研究量表可靠。所有变量的Cronbach′s系数在0.852~0.936,均大于0.7的标准,表明各变量具有良好内部一致性。另外,各变量组合信度均大于0.9,远超过0.6的标准,进一步证明,研究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对于效度的检验,用平均方差抽取量,如表1所示,各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量在0.655~0.839,均大于0.5的临界值,表明5个变量均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
表1 变量的信度及效度检验Table 1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each variable
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总结了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以及相关关系。其中,客体真实性(r=0.372,p<0.01)、存在真实性(r=0.405,p<0.01)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客体真实性(r=0.654,p<0.01)、存在真实性(r=0.815,p<0.01)与怀旧呈显著正相关;怀旧(r=0.404,p<0.01)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为后续的假设验证提供了初步支撑。
表2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Table 2 Mean,SD and correlation of each variable
3.3 假设检验
3.3.1 主效应检验
如表3所示,在控制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等人口统计变量后,客体真实性(M3,β=0.370,p<0.001)、存在真实性(M4,β=0.405,p<0.001)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1a、H1b成立。怀旧(M5,β=0.404,p<0.001)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影响,假设H3成立。客体真实性(M1,β=0.653,p<0.001)、存在真实性(M2,β=0.814,p<0.001)对怀旧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2a、H2b成立。
3.3.2 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BARON等[33]的方法检验中介效应。由表3可知,在分别加入怀旧变量后,客体真实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M6,β=0.186,p<0.01)和存在真实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M7,β=0.224,p<0.01)的回归系数均变小,但仍然显著。即怀旧分别在客体真实性、存在真实性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中充当部分中介作用。此外,Bootstrapping法的结果显示,上述中介过程对应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0.203,0.341]和[0.259,0.409],均不包含0,说明两阶段中介效应是稳健的,假设H4a、H4b成立。
表3 层级回归统计结果Table 3 Results of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3.3.3 调节效应检验
为避免多重共线性,首先对怀旧、道家生态价值观进行标准化处理,再构造两者之间的交互项。由表3可知,怀旧和道家生态价值观的交互项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M9,β=0.117,p<0.05)。表明旅游者的道家生态价值观水平越高,怀旧对环境责任行为的正向影响越强。从调节效应(图2)看,在同等条件下,当怀旧发生改变时,道家生态价值观较高的旅游者引发环境责任行为正向改变的幅度更大,假设H5成立。
图2 调节效应Fig.2 Moderating effect
3.3.4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当中介过程受到的调节作用源自于调节变量增加(减弱)了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时,存在第二阶段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如表4所示,客体真实性通过怀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高道家生态价值观的效应值(r=0.718,p<0.01)大于低道家生态价值观(r=0.578,p<0.001),组间差异显 著(Δr=0.140,p<0.05),95%置 信 区 间 为[0.017,0.239],不包含0,假设H6a成立。此外,存在真实性通过怀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高道家生态价值观的效应值(r=0.977,p<0.01)大于低道家生态价值观(r=0.763,p<0.01),且组间差异显著(Δr=0.214,p<0.05),95%置信区间为[0.041,0.397],不包含0,假设H6b成立。因此,旅游者的道家生态价值观正向调节客体真实性和存在真实性通过怀旧对环境责任行为的第二阶段中介效应。
表4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Table 4 Results of analysis of moderated mediating effects
4 研究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结论
以宏村为案例地,基于S-O-R 模型,分别引入怀旧作为中介变量、道家生态价值观作为调节变量,阐述了传统村落情境下客体真实性、存在真实性如何通过怀旧转化为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揭示了旅游真实性影响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边界。得到以下结论:
4.1.1 客体真实性和存在真实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均有显著促进作用。无论是相得益彰的自然景观与古建筑,抑或是主观的真我体验,都是旅游者自发产生环境责任行为的重要动因。一方面,传统村落散发的真实性气息令旅游者感受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突出的观赏价值,从而促使其约束自我,主动加入保护目的地环境的行列。另一方面,旅游者借助一系列活动沉浸在当地的历史文化氛围中,远离日常喧嚣,享受自由快乐与真我的存在感,这种体验过程是重要和美好的,令旅游者对村落环境产生敬畏感和呵护之心,并愿意尽相应的环境责任行为。
4.1.2 怀旧分别在客体真实性、存在真实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关系中扮演中介角色。首先,在传统村落情境下客体真实性和存在真实性均能唤醒旅游者的怀旧情绪。调查发现,由于宏村古建筑保存完好,且保留了很多过去的生活风貌,令游客循着古建筑、展览品等线索回忆往事或联想过去人们生活的场景。比如在游览南湖书院时,游客脑海中易联想古代先生讲学、学生听课的场景。其次,怀旧可以促进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通过参观,个体内生怀旧情绪,主动关爱和保护环境,以维持对过去美好经历的憧憬。
4.1.3 道家生态价值观显著正向调节怀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即当旅游者的道家生态价值观水平较高时,怀旧对环境责任行为的正向影响较高。崇尚道家生态思想的旅游者更重视传统村落的环境,容易与自然万物产生情感共鸣。相比之下,一般旅游者不会对目的地环境注入太多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漠。此外,本文发现,道家生态价值观分别调节了客体真实性和存在真实性通过怀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第二阶段中介效应。
4.2 理论贡献
4.2.1 拓展了旅游真实性在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研究中的应用。以往研究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前因变量探讨较多,譬如环境态度、环境意识、地方依恋以及旅游地意象等。旅游真实性和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是近年来旅游研究的热点,然而,关于真实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涉及较少。研究发现,客体真实性和存在真实性越高,游客对目的地的“保护欲”越强,该结论扩展了真实性在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有助于认识旅游真实性对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
4.2.2 加强了传统价值观在旅游者环境行为研究中的应用。我国传统文化中,先秦道家主张尊重自然本性,顺应自然规律,对人们的环境行为影响不容小觑。现有文献对道家生态价值观,特别是在旅游情境中的关注度远远不够,尚未厘清道家生态价值观在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本文探讨了道家生态价值观在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形成机制中的调节作用,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哲学思想的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模型,响应了学术界将传统文化价值观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研究相结合的号召。
4.2.3 运用S-O-R模型丰富了现有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机制的研究。已有文献大多从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探究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内在机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个体的心理因素。本文以S-O-R模型作为立论依据,揭示真实性如何通过怀旧转化为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这一传导路径展露了接受刺激者的内心状态与心理反应,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
4.3 管理启示
旅游者自发产生的环境责任行为被视为降低景区生态保护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甚至是最佳策略[34]。本文所得结论可以从旅游者角度为传统村落环境保护提供以下启示:
4.3.1 传统村落的旅游真实性会刺激游客产生环境责任行为。对此,目的地管理者应强化传统村落真实性保护,避免因目的地失真出现旅游者行为的“破窗效应”。一方面,景区需重视传统村落带给游客的真实性感官刺激,协调好旅游客体真实性与商业化、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另一方面,因大多属于资源导向型传统村落,尽管在体验经济时代,也较少兼顾旅游者的真我体验需要,所以,应注重旅游者的深度参与,在展示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强调人与地的互动体验,让旅游者真正享受返璞归真、自我存在的感觉。
4.3.2 鉴于怀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目的地管理者可有意识地激发旅游者的怀旧情绪。以宏村为例,明清时期古建筑是宏村古老文明的见证,也是游客产生怀旧情绪的重要源泉。对此,景区应加大力度保护古建筑,定期检查确保其完整无损,使源源不断的游客持续获得历史怀旧。此外,人们产生怀旧情绪是由于在宏村的所见所感与个人经历相似,所以景区可以招募当地村民作为志愿者,与游客进行近距离接触与交流,唤起游客对过去美好经历的回忆,产生温暖的个人怀旧情绪。
4.3.3 目前,倡导生态旅游的方式仍停留在形而下的“器”层面,如宣传文明旅游口号、制作文明旅游标语等,然而这些措施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14]。对此,目的地管理者应关注形而上的“道”层面,特别是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对旅游者环境行为的引导、规范甚至束缚作用。因此,应通过积极宣传道家生态价值观,增强旅游者对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认可,继而引导旅游者为传统村落环境保护贡献一己之力。
4.4 研究局限及展望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研究团队仅在宏村开展问卷调查,案例地存在局限,问卷数量有待增加,未来将增设更多的传统村落研究区域,扩大样本数量,以进一步检验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其次,引入道家生态价值观变量,验证了其在怀旧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然而,由于研究目标有限,道家生态价值观是否是前因变量,直接影响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需要进一步探讨。最后,主要通过静态问卷调查的方式检验理论假设,方法相对单一,未来可进行动态问卷调查,或结合实验、深度访谈等多元研究方法佐证结果,进一步提高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