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区的伦理问题溯源及应对
——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谣言现象为例
2022-02-21肖星宇
肖星宇
(西安财经大学,陕西西安 710000)
网络社区的诞生是公共领域全新维度的拓展,是公共交往结构和公众舆论表达途径的一次变革,极大地推进了信息交流、沟通的速度,降低了沟通成本。因其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无人数阈值及进入门槛低等特点,在共同爱好群体的建立、特殊工作的协调、沟通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然而,其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小觑。网络社区的伦理问题一直较为突出,如信息传递失真、个人隐私泄露、网络暴力滋生、过度沉溺网络等,都大大影响了网络环境,并在现实生活中对人产生了真实影响,阻碍着社会的正常发展。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全国实施高度警戒的疫情防控。此时,网络社区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在权威信息的发布、疫情实时情况的交流、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正能量事件的传播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多起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谣言在网络社区内大肆传播,占用公共资源、带偏社会舆论、引起社会恐慌,并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破坏了社会秩序。
一、网络社区的概念厘定
(一)网络社区
一般情况下,社区常具有以下特点:处于相对固定的地理位置;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同一社区成员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共同利益;在某些事项上有共同意识;日常社会交往频繁。网络社区就是基本具备社区功能的网络共同体,网络化、信息化是其与实体社区的重要区别。它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特征鲜明的个性组织为基本形式,可同时行使包括办公、娱乐、贸易等在内的多种功能,具备着成熟的社区功能及超大影响力。
(二)网络社区伦理问题
伦理——通俗理解,便是关乎人伦和道德的规律、道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网络公共领域的伦理便是在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本载体的空间内,人类活动所带来的有别于通常伦理的新型道德现象和由此衍生的针对人与各种主体的新伦理要求和规范。
人们在网络公共领域行使个人表达自由权、实施某项行为的同时,若缺乏换位思考、不能针对具体情况实事求是,任性发言、无端猜测和捏造事实,抑或利用所占网络资源展开不当的网络行为,突破了网络社区所形成的公认准则和公序良俗的界限,影响了正常健康的公共舆论,伤害了公共利益等,即可被认为出现了网络社区的伦理问题。
(三)网络社区伦理的特点
自主性。同现实社会普遍认可、约定俗成的人际间相处的伦理规则对照,网络社区的自主性和依赖性与其产生较大反差,虚拟空间的依赖性少一些,自主性也更多,且已成为一种趋势。网络主体失去了现实生活中过多的精神束缚,个人更易以自在的状态参与网络交流。
开放性。同现实社会的伦理相比,网络社区凭借强大的联通能力将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道德意识、行为和观念置于同一维度。在网络空间里,现实生活中因时空限制而相对固定和封闭的本土化特征的道德意识、行为和观念能得到足够释放。
多元性。现实社会的伦理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也接近一元化。但网络社区既存在着涉及全体成员利益与社区正常发展所需的良好秩序的共同价值理念,也存在着各成员现实所属群体所具备的、特有的道德意识,表现出高度的多元化。
二、网络社区伦理问题的典型表现
(一)信息失真
因为网络社区的低准入门槛,使用者发布言论几乎不用付出任何成本,且包含虚假信息的言论传播速度与真实信息相差无几,导致网络社区时常有一些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情况发生。如部分网站为博眼球、赚取点击量,发布一些言过其实的夸张信息;一些不法分子假借各大知名公司的头衔,向网民传送虚假中奖通知,以进行网络金融诈骗等,这些失真信息带来的不良现象在严重破坏网络社区健康生态的同时,更大幅抹杀了艰难建立起来的网民对网络的信任度。
(二)不良风气的传播
网络社区在凝聚人们共识、促进优质爱好共同体建立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正因其巨大影响力,一些不良信息在进入这一场域后会被迅速放大,并造成相当恶劣且严重的影响,加剧了不良风气的传播。一些非法信息、有害信息、无用信息,如暴力、色情、反动、赌博、恐怖等,进入网络社区后,迅速造成信息污染,对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三)知识产权的侵犯
网络中的知识产权即依托网络资源或既有网络技术进行新产品、新服务制造的网络知识产权。目前,网络社区已接连出现软件版权、部分程序权、数字化权等新的产权问题。而互联网与产权相关的规章制度建设的落后,让众多互联网产权长时间处于缺席状态。另外,信息共享精神与知识产权的规则也常相互抵触。
(四)个人隐私泄露
当今社会,在网络社区进行交流、咨询、消费等行为时,不可避免地会留下个人部分信息,部分不法分子为实现不正当经济利益等目标,借助网络技术的发展,想方设法寻找各种漏洞获取用户信息,窥探他人隐私。如大量的手机App在未经机主授权的情况下擅自读取用户手机内的其他数据,造成其个人隐私泄露。
(五)网络安全隐患
网络社区发展至今,信息安全面临着多重威胁,计算机病毒、信息绑架、非法窃取等是较为显著的问题。特别是网络系统安全,此安全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优于信息安全,一旦受到黑客攻击并出现漏洞,附着于其上的所有程序与资料将面临摧毁风险。因此,网络安保工作一直是包括网络社区在内的所有网络组织持续跟进解决的事情。
(六)网络犯罪
网络使世界各地的绝大部分实体社区连接在一起,这为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特征提供了方便。借助自己研发或购买的网络工具,攻击网络主体的系统或窃取其重要信息,进行网络犯罪,如摧毁企业线上体系、破坏网络系统、进行诈骗及其他犯罪。
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谣言现象分析
(一)谣言特征
谣言类型众多。因人类医学和科学此前对新型冠状病毒认识的局限,民众关于该病毒引发的疫情的认知几乎为零。而媒体在疫情初期对事态发展跟进报道的滞后性则进一步刺激了民众对相关信息的需求。此时捕风捉影的谣言便抓住这一民众心理,趁机大行其道,谣言类型多达十几种,具体名目更高达数百种。其二是传播速度快。互联网时代人际间交流的频繁性和便捷性在此刻为新冠肺炎疫情谣言的传播提供了肥沃土壤,加之疫情的严峻性,所有人都成为疫情局中人和利益相关者,谣言传播速度便呈几何倍数特征。其三是传播途径多。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信息传播途径与十年前相比云泥之别,微信、微博、QQ、知乎等成熟的网络社区都成为谣言传播的利器。
(二)产生的危害
扰乱社会秩序。层出不穷的疫情谣言迅速带偏社会舆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如各地时有“曝光”的“确诊病例”,给当地民众带来极大的心理焦虑和不安;某些“专家”透露的防疫“偏方”,造成大批民众哄抢某类物资的局面……这些谣言几乎从各个方面给社会造成严重误导。
(三)产生原因
第一,公众认知的局限。疫情初期,民众无从了解新冠病毒的具体特性、传播特征、危害程度等,而此时官方信息发布仍呈一定滞后性,媒体发布报道也有限,难以加强公众的辨别能力。第二,突发事件的影响急迫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得较为突然,发展态势较为严峻,直接导致民众对相关信息的高度关注,从而为疫情谣言的持续传播提供了便利和土壤。第三,自媒体发展的高度成熟。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信息交流平台爆炸式增长,在网络连接的情况下,人际间交流速度极快,疫情谣言传播途径也呈多样化特征,各类型信息载体几乎都有其身影。
四、网络社区伦理问题的危害
(一)降低信息获取效率
以当今互联网的信息生产速度,称之为“信息爆炸的时代”也不为过,每天产生的海量信息都是古代几千年信息量的总和。在这样的情况下,便不可避免地提高了辨别成本,降低了信息获取的效率。用户在寻找对应的真实信息时,因为无关信息或错误信息的干扰,需要付出比原来更多的时间、财力成本,才能达成目的,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影响和谐网络社区构建
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和网络普及度的不断提升,使网络社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比重不断加大,成为毫无疑问的第二生活空间,承担着引导互联网舆论、传播正向健康信息的重要职能。网络社区作为重要的社会单元之一,发展程度将直接作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不正之风的出现、不良言行的传播,势必对良性网络社区的构建进程形成阻碍,减缓和谐网络社区的建设速度。
(三)公民权益受损
网络社区范围内,公民的财产安全、人身安全等都有可能因网络伦理问题受损。似真似假的网络谣言,严重误导民众,然乱社会秩序。日益猖獗的网络犯罪,不断挑战着公序良俗和法律的威严。层出不穷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例,深刻且持久地影响着公民合法权益。
(四)网络使用风险增大
公民在使用网络社区相关功能时,若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便可能误触不法分子提前设置好的诱饵,掉进网络陷阱。便捷性与可用性是互联网发展早期阶段较受关注的两个特性,但今天互联网的显著特征早已不止这两点,安全问题已是任何人都绕不过去的一道关卡。
五、网络社区伦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谣言为例,细究其特征及内核,发现以其为代表的网络社区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本质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部分公民素质不高。相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网民群体中收入不足5000元的约占八成,学历在本科以下的约占九成——可以说,在科学文化素养方面,网民群体存在严重不足,这也为很多偏激观点和无营养言论提供了土壤。随着网民群体日趋年轻化,年轻人的比例不断加大,这些人大部分处于三观尚未形成的阶段,极易受到负面言论的影响,盲目跟风,以低素质行为为荣。
网络社区运营者的动机变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唯利至上已成为部分人的第一行事准则。互联网以其得天独厚的现实地位已成功站在资本浪尖,谁拿住了互联网的流量,谁就有更大的把握快速积累财富。在利益驱使下,部分网络社区的运营者利用法律漏洞,站在灰色地带大打擦边球,试图抓取客户和争夺流量。此时,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已被抛之脑后,运营动机也很快变质,不择手段只为单纯营利。
社会监管薄弱。包括运营平台的监管不力和其他主体的监督不强。平台方面,部分伦理问题为网络社区平台带来的知名度和流量促使运营者难以在“管”与“不管”之间做出抉择。其他主体,如网络社区居民,常因举报途径不畅、指正成本较高等,指正问题的意愿不高。
网络传播效应快。在今天的互联网上,一个言论、一篇公告可以在数秒内传播至全世界,传播速度前所未有。同样,网络社区因共同爱好者的存在,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实现爆炸级的传播,瞬间从一个社区跳向另一个社区,被广大网民所知晓。
虚拟空间担责成本较低。网络社区自诞生以来,长期维持较低的准入门槛,并对进入者缺乏刚性条件的约束,社区内的发言等行为几不受限。一些网络社区对违反规则者最严厉措施也仅是封杀ID等不痛不痒的操作,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另外,我国针对网络建设尚未形成健全的法律法规,以至于在出现一些问题后,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款与之相对应,进行惩处。
六、网络社区伦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梳理以新冠肺炎疫情谣言为代表的网络社区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应从社区构成的主体、客体等方面入手,促进其解决,引导构建健康、良性的网络社区发展态势。
(一)提高网民主体自律性
一方面,抓好包括网络社区伦理在内的网络公共领域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采取包括大众传媒、网页标语、政府网站等多途径在内的网络宣传,提升网民用网素质。另一方面,网民应自己保持正确的道德认知、约束自己的网络言行,时刻谨记“慎独”“慎微”。
(二)健全网络社区的伦理规范
自律需要他律的引导。有了明晰的网络伦理规范作为引导,网络使用者便能较容易地做出哪些正确、哪些不当的道德判断,以产生良性的选择诱导。网络伦理规范应具备限制性和倡导性,以对网络行为产生约束力和引导性。最终在各方努力下构建正向合理的网络公益关系。
(三)完善有关网络社区的法律法规
虚拟的网络社区,同样需要强有力的规制。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将行为人的实际信息掩盖于幕布之下,社会舆论难以对其产生实际作用。因此,需要将一些公认的网络伦理上升到法律层面,以法律的强制力对越界行为予以约束。
(四)促使媒体做好正确舆论的引导工作
网络社区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新形态,为捍卫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开辟了新的路径。媒体机构应充分、合理行使监督权和宣传功能,对劣质内容及时曝光,对优质内容合理推广,以使网络焦点被合理关注,充分发挥好媒体在消解公众情绪、加强舆论监督两方面的作用。
(五)健全监管机制
科学、合理的网络社区行为规则制定妥善后,还需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对其进行促进落实,达到切实落地、行之有效。针对网络社区的无边界性、隐匿性、失控性等特征,应完善利益监督机制,加强监管力度,对不道德的网络主体视情况施以不同程度的惩罚,加强其警觉度,促使其改过自新。
七、结语
网络社区作为现实社区的投影,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现实社区,代表着科技进步和人类思维的创新,抽象却生动。生发于其中的伦理问题促使了自由和理性的博弈。相信随着社会对网络建设的关注、网民群体素质的提高,网络社区将被持续注入道德关怀,其发展将更有益于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