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房产对农民工居留意愿的影响

2022-02-21唐志颖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调节效应农民工

摘要:农民工遇到的就业市场歧视、社会排斥、身份认同等问题抑制了留城意愿,而拥有房产有助于打破这些方面障碍,加强农民工的居留意愿。采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房产对于其他因素有着替代效应,拥有房产将缩小就业收入对意愿居留年限的正面影响、减弱了社会融入的正向影、同时减弱了身份认同的正向影响和乡愁情节对居留意愿的负向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建议:一是从供需两端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工购房问题;二是减少租赁市场摩擦与加强租户权利保护;三是从社会保障、职业技能等方面加强农民工与本地联系,使外来农民工愿意长期居留,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关键词:住房自有;农民工;调节效应

一、引言

进城务工是农民工的理性选择,但户籍制度从生活机会、社会融入、身份认同等方面抑制了农民工留城意愿,而拥有房产有助于化解这些方面的障碍,加强迁入者的居留意愿。然而微观角度的住房研究,主要关注农民工的社会分层与身份认同问题,就流动人口住房这一细分领域而言,关注焦点在于购房意愿的影响因素、居住条件对于居留意愿等方面的影响,从住房自有角度研究人口流动的文献较少,本文尝试丰富此领域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文献综述

住房可以对劳动者的迁移行为产生直接影响,Oswald于1996年提出的住房锁定效应即为对此的论证。住房产权会阻碍人口地理上的流动,对人口流动产生锁定效应。相比于租房者,房主有更高的转移成本和流动成本,导致住房产权限制人口流动。此后国内外一些研究均发现住房产权对人口流动确实具有抑制作用(Modestino & Dennett,2012;Guler & Taskin,2018)。国内研究更多集中在住房相关领域对居留意愿的影响(杨巧和陈诚,2019;刘琳,2019)。林李月等(2019)研究了居住选择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发现拥有房产、居住在中心城区、与家人一起居住和更高的住房支付能力的流动人口,更愿意在城市永久定居。她得出了肯定性结论,但研究样本局限于福建省,不具有代表性。由此提出假设1:房产对农民工的居留意愿有直接影响。

农民工由于是农业户口,在融入当地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阻碍。具体而言,在就业市场上存在户籍歧视,且阻碍了人力资本积累(侯新烁,2018;吴彬彬等,2020);基于户口的城市住房限购令与住房公积金削减了迁入者自由购房的选择,从而加重了社会分层和社会排斥;而住房所有权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这些阻碍。

住房对家庭生活的影响表现在职住关系上,对职住“空间错配”理论的研究将居住、就业和城市贫困问题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反映了就业郊区化、住房政策等宏观结构性因素与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响应之间的关系(安黎和冯建,2020),中国的流动人口通常表现出居住隔离的特征,形成嵌入城市的非典型社区,其就业地点也分散在居住区周围,因此购买商品房有助于打破居住隔离,使他们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职住平衡上发挥更大的自主性。由此提出假设2:房产通过影响就业质量,间接影响居留意愿。

住房对于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和地位认知都有着显著的影响,赵卫华和郝秋晨(2019)总结认为,住房消费甚至已经成为城市青年的一种“空间拜物”,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距离越近,倾向于认同自己的城市人身份。类似地,王子成和郭沐蓉(2020)发现相对于单位宿舍,自有住房能显著提高迁移者社会适应与心理认同等,而个人租赁住房虽有利于经济融入和文化接纳,但对其社会适应和心理认同带来显著负面效应。由此提出假设3:房产通过影响身份认识和社会融入,间接影响居留意愿。

三、数据说明与实证检验

微观数据采用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因其样本量大、信息全面。由于流动人群在进行迁移决策时必然会依据城市特征选择迁入地,因此选取了年各主要城市特征,剔除数据严重缺失样本,总计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数据来自于Wind数据库、各省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对个别缺失值采用插值处理。最后将个体数据与城市数据相匹配。本文研究对象为农民工,因此仅保留原本或现在仍为农业户口的样本,同时剔除流动原因不是“务工”、“工作”的样本,并对家庭本地月均收入进行1%截尾处理,最终保留样本数121080。

被解释变量为未来居留意愿,它反映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解释变量为住房所有权,现住房为自购商品房、自购小产权房或自购保障性住房,赋值为1,租住房或其他非正式住房赋值为0。其他解释变量介绍如下:就业质量通过工资水平(就业收入)和工作强度(周工时)来衡量,失业人群赋0值;社会融入程度通过流动人口的社交行为进行衡量,根据问题“2016年以来您是否有过以下行为”的五个维度四类频率回答,加总构建评分指标;身份认识维度,根据问题“您是否同意以下说法”的八个维度回答,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两个评分指标,其一为正向,命名为身份认同,其二为负向,命名为乡愁情结。

此外,根据已有研究,控制人口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年限等十个变量;同时控制流入地城市三个方面特征:运用房价收入比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反映城市房地产市场供需情况;借鉴夏怡然(2015)的做法,根据生均中学教师数、生均小学教师数、人均病床数、人均医生数,运用主成分分析构建评分指标,综合反映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此外还控制城市GDP、固定资产投资、城市产业结构、外来人口相对规模、城市行政等级。

四、实证结果

(一)房产影响农民工居留意愿的主效应

回归结果表明房产对农民工的居留意愿具有直接影响,假设1成立。具体而言,住房所有权的胜率比為3.48,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有房群体意愿居留年限更长的胜算比是无房群体意愿居留年限更长的胜算比的3.48倍.其它解释变量对居留意愿的直接影响亦表现出统计显著性,就业质量方面,上次/上周就业收入每增加1%,意愿居留年限更长的胜算比增加为原来的1.03倍,上周就业时长的胜算比趋近于1,说明其主效应非常微弱;社会融入对居留意愿有正向影响;身份认同程度越高、乡愁情结越弱,意愿居留年限较长的可能性越大。

在调节效应分析中,当调节变量是分类变量、自变量是连续变量时,一般通过分组回归分析进行检验,主要方法为放松交互项假设与费舍尔组合检验。本文采用费舍尔组合检验方法,因其所依赖的bootstrap抽样法不需任何分布假定,即使对总体分布不确定,也可以近似估计出该统计量及其置信区间。下表报告了费舍尔检验中抽样次数分别是100、500、1000时的系數差异p值。当bootstrap样本量分别为100、500、1000时,系数的显著性较为稳定。从有房组与无房组的组间系数差异值来看,除了工作时长,其他解释变量的组间差异都显著,说明假设2和3成立。

五、结论与建议

房产能够直接影响农民工的居留意愿,个人就业、社会融入、身份认同也能够直接影响农民工的居留意愿,收入较高、工时较短,农民工更可能愿意长期居留;社会融入程度越高,更可能计划长期居留;身份认同程度越高、与家乡的社会文化联系越少,越可能计划长期居留。从程度大小而言,社会因素(社会融入、身份认识)的影响效果大于经济因素(就业)。房产对居留意愿还存在调节效应:拥有房产将缩小就业收入对意愿居留年限的正面影响,可能是因为住房作为一种资产对收入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拥有房产减弱了社会融入的正向影响,可能反映了人们对居留地的选择更多地受个人住房情况影响,更少地受当地社会交往的影响;拥有房产还同时减弱了身份认同的正向影响和乡愁情节对居留意愿的负向影响,可能是因为在当地置业本身代表着实现由外地人向本地人的转变。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建议:其一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工的购房问题,从供需两端入手,尤其是增加各类住房供应,在面积、户型等方面提供满足农民工需求的住房,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转变;其二是维护居住权益,完善租赁市场制度,减少租房、退租过程中的摩擦,使农民工选择居住区位的自主性得到发挥,有效维护其租房权益,从而提高居留意愿;其三是从社会融入出发,采取措施加强本地人与外地人的融合,例如推进基础社保全面覆盖,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机会,通过可选工种范围的扩大增加人们的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安黎,冯健.“空间错配”视角下城中村流动人口职住关系研究——以北京市挂甲屯村、皮村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12):123-131.

[2]吴彬彬,章莉,孟凡强.就业机会户籍歧视对收入差距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20(06):100-111+128.

[3]王子成,郭沐蓉.住房实现模式对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影响效应分析:城市融入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0(02):109-119.

[4]赵卫华,郝秋晨.住房消费、城市级别与农民工的市民身份认同[J].社会发展研究,2019,6(04):54-75+239.

[5]林李月,朱宇,柯文前.居住选择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基于一项对福建省流动人口的调查[J].地理科学,2019,39(09):1464-1472.

[6]刘琳.影响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居住因素分析:居住隔离抑或社区社会资本?[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01):87-96+108.

[7]杨巧,陈诚.经济集聚、住房支付能力与流动人口城市迁移意愿[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9,39(01):29-45.

[8]侯新烁.户籍门槛是否阻碍了城市化?——基于空间异质效应模型的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8,24(03):24-34.

[9]夏怡然,陆铭.城市间的“孟母三迁”——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向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15(10):78-90.

[10]Bulent Guler,Ahmet Ali Taskin. Homeownership and Unemployment: The Effect of Market Size[J]. Labour Economics,2018.

[11]Modestino Alicia Sasser,Dennett Julia. Are American homeowners locked into their houses? The impact of housing market conditions on state-to-state migration[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12.

作者简介:唐志颖,武汉大学,女,土家族,1997年5月,湖北武汉,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房地产经济。

猜你喜欢

调节效应农民工
让农民工培训与就业“无缝对接”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对现实—理想自我差异与抑郁间关系的调节效应
服刑人员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人格特质P的调节作用
国家统计局: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面临拐点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