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百年探索及经验启示
2022-02-21危旭芳柯耘欣古明加
危旭芳 柯耘欣 古明加
[摘 要]作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根本问题,“三农”问题始终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重大主题和主线之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三农”探索,历经曲折、艰辛,我国“三农”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保证。百年探索的经验启示,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农情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尊重农民诉求制定“三农”政策、必须稳住农业基础应对“三农”风险挑战、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施“三农”发展策略、必须协调城乡关系谋划“三农”发展全局。
[关键词]“三农”问题;百年探索;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D26;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2)01-0063-09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是世界最古老的农业国家之一,也是人类最早从事原始农业活动的地区之一。据史学家考证,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大约距今一万年。《尚书》《吕氏春秋》《管子》等古代先贤典籍都体现了农为国本的农本思想。纵览我国历朝历代,荣辱兴衰、时局嬗变,都始终与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按照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大体可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阶段。[1]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作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根本性问题,“三农”问题始终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重大主题和主线之一,因此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三农”问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过程,也是不断探索与破解“三农”难题的过程。全面梳理百年探索形成的发展路径和基本经验,进一步洞察新发展阶段世情、国情、农情变化,对于未来继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也可为世界贡献解答“三农”问题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一、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百年探索
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看,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与广大农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面对并要着力破解的重大问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非凡探寻,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探索,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变革创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深化开拓,曾历经曲折窘境,但从未懈怠退却,我国“三农”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历史性跨越,谱写了一篇波澜壮阔并不断奔涌向前的“三农”壯丽史诗。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重视农业、关注农村、关切农民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追求。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就敏锐地察觉到农民问题对于中国前途命运的深远影响。1919年2月,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发表《青年与农村》一文,体现了对农民、农村、青年问题的朴素认知和深切关注。[3]4221919年7月,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号召农民联合起来,解决自己的问题。[4]3741921年4月建党前夕,《共产党》杂志刊发的《告中国的农民》一文指出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农民对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同年7月,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将农民看作自己重要的社会基础,明确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5]31922年底,《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首次提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之基础”[5]124。1923年6月,“三农”问题被列为中共三大的重要议题,首个《农民问题决议案》对“三农”问题作了重要阐释。[5]151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拥有自己的革命主力军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到动员和领导农民,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建立自主政权并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所在。
到新中国成立前的22年间,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农村,与广大农民群众紧密相连、鱼水情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关注农民、熟悉农村的优秀共产党人,认识到农村农民发展的重要性,作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6]37的重要论断,秉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先后进行寻乌调查、永新调查、宁冈调查、闽西调查和兴国调查等,深入研究中国农民农村问题,并完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系统阐释对中国而言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积极探索何以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1945年,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明确指出,“中国现在的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7]331。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实施的减租减息,再到解放战争时期推动的土地改革,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土地为核心,为实现“耕者有其田”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基于对中国民主革命特点的正确认识,在土地改革、农村政权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契合我国国情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形成了一套正确的理论、政策、方针,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
面对新中国建立之初的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把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三农”的首要任务,在新解放区继续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华东、华南、中南、西南和西北尚未完成或尚未进行土地改革的省份,分批分期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基于当时“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的国情,为了加快实现落后的农业国向发达工业国的转变,实现中国人民一个多世纪的工业化现代化强国梦,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经验,集中农业剩余支持工业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但坚持走自力更生、自我积累的道路。由此,伟大的中国农民再次承担起了历史重任,作出了重大牺牲。“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8]79-80由于过度注重工业指标增长,农业、农村、农民相对于工业、城市和城市居民来说,逐渐处于从属地位。城乡关系逐步从开放走向封闭,从互助走向对立。相关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前,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通过实行主要农产品统购统销等制度,农业向工业贡献了六千亿至八千亿元的资本积累。[9]1291952—1978年,全国农业总产值仅增长了1.3倍,而工业总产值却飙升了15倍。[10]可以说,没有中国农民的牺牲和奉献,就没有新中国工业化的伟大成就。
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秉持着解放农民、解放农业生产力的信念,克服国内外种种不利条件,领导农民完成土地改革、提倡互助合作、发展集体经济、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不容小觑的成就,对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土地制度演变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规定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全国有3亿多农民分得约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仅用三年时间就使主要农产品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产量。农业总产值逐年上升,1950—1952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7.8%、9.4%和15.2%,1952年的全国粮食总产量甚至超过了1936年的历史最高水平[11]8,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1954年,规定“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并被载入“五四宪法”。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农民所有的土地变为由农民组成的合作社集体所有,农业合作化改造完成。20世纪50年代后期,四川、安徽、浙江、河南等地零星出现的反映基层农民诉求的“包产到组”“包工包产到社员”“包产到户”等突破性尝试,是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20世纪70年代通过的“七五宪法”“七八宪法”中规定,国家仅能通过征购、征用或收归国有等法定程序,才能实现土地由“非国有”向“国有”的转变,即认可了非国有土地的存在。这些都为改革开放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难得的经验。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2012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全党工作重点需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12]2,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12]65。作为国民经济的“母体”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针对当时农业基础十分薄弱的状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要求“全党目前必须集中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农业发展速度不加快,工业和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就上不去,四个现代化就化不了”[13]988。由此,改革率先在农村启幕、破题,并由此形成了点线面逐步推进拓展的全面改革大潮,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优化了资源配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全面铺开,粮食产量在1984年创历史最高纪录,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发展的粮食短缺问题基本解决[14],被誉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后约15年间是我国农村经济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农村改革初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为深入探索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动力。主要农副产品统购统销等制度逐步放松,农产品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内部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机制日益完善,独具特色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乡二元体制逐步被打破,城乡经济交流形式日益增多,交流规模日渐扩大,城乡关系趋于缓和。在此进程中,农民自发拉开改革序幕,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中国共产党农村政策重要基石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经济理论,其显著的制度绩效在于激活了农村经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农”问题进行探索的同时,也在思考工农城乡关系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提出了“两个飞跃”重要判断。[12]355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对“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强调发展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以实现农业改革与发展的“第二个飞跃”,并指出这种方式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使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15]2004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针对工农城乡关系提出“两个趋向”[16]311论断,并指出,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党的十七大上,进一步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2012年的10年里,在“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指导下,伴随“反哺”阶段的到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持续探索中,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有了新气象,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从1982年首次出台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2004年再次锁定“三农”。2005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农业政策开始面向农村多方面推进与发展,转向审视“三农”领域问题的深层次矛盾。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三农”政策以保护农业生产、支持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为主要特点。另外,党中央在各领域、各方面都进行了纵深推进的改革,例如,2003年,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试点,到2010年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2006年在全国范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自2009年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逐步覆盖全国农村;等等。通过深化改革,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一定调整,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产品供给充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17]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从此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农业现代化作为“新四化”的关键一环,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做好“三农”工作对于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特别是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当今中国之复兴与强大、举国共抗新冠肺炎疫情、积极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切反复证明了“三农”问题在我国改革发展全局中的根本性、基础性和极端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大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先后出台,标志着乡村振兴被进一步引向深入。鄉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破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乡村振兴目标是多元的,是包括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等在内的全面振兴。要了解农民的需求,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要尊重乡村规律,破除一切阻碍乡村振兴的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型城乡关系;要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相互协调,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18]255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我们仍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二、中国共产党破解“三农”问题的经验启示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三农”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19]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2]。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三农”探索历程充分证明,能否因时因地正确认识“三农”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决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顺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目前经济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错误,大部分是由于缺乏历史经验,而经济学家在其他条件方面的欠缺倒是次要的。”[20]35从对“三农”问题的百年探索中我们得到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启示,即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农情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尊重农民诉求制定“三农”政策、必须稳住农业基础应对“三农”风险挑战、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施“三农”发展策略、必须协调城乡关系谋划“三农”发展全局。
(一)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农情解决“三农”问题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探索正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农情、历史实际及客观条件“走自己的路”而形成的百年奋斗探索过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的并非墨守成规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1]664,对其应用和发展,“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2]376。回顾百年,我们在“三农”探索上经历的苦难与辉煌、胜利与失败、前进与挫折、成功与失误,都与我们是否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能否实事求是地立足中国国情农情解决“三农”问题密切相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就能披荆斩棘,收获成功;反之,则会受挫迷茫,遭遇失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秉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亲自到农村进行大量实地调查研究,找到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一核心密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中国国情出发,突破苏联社会主义理论的长期束缚,完成了“三农”探索的历史性转折。20世纪90年代,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发扬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精神,在“三农”的探索上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取得了历史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秉承务实作风,奔赴多地进行实地考察,深入基层,对中国农村情况有深切感知,对农民群众有深厚感情,对“三农”问题有深刻思考。
实事求是地立足中国国情农情解决“三农”问题,是推动我国“三农”蓬勃发展的制胜法宝。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已出台2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其中从2004年以来已连续18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这些文件既有宏观层面的规划布局,更有因地因时制宜、精准把脉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不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中国国情农情解决“三农”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二)必须尊重农民诉求制定“三农”政策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和基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2]411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奋斗历程,但我们的初心和梦想历久弥坚。成立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的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而要实现这一初心和使命,解决农民问题是关键。“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23]47“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24]31“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2]以人民为中心,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抽象的或玄奥的思想环节,而是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从尊重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诉求出发制定“三农”政策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表达。
从尊重农民诉求出发制定“三农”政策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探索的全过程。面对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三好”的目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群众受尽了欺凌、剥削和压迫,矢志不渝寻求穷苦农民翻身得解放的中国共产党是他们最可信赖的力量。因此,广大农民也成为跟随中国共产党闹革命最坚定、最积极的主力军。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实行减租减息,“打土豪、分田地”,大生产运动等举措,都是为了回应农民“吃饱饭”的诉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虽然囿于当时国内外的种种不利环境和现实条件,党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非平衡现代化发展战略,但并没有忘记解放农民的初心和使命,继续领导农民推进土地改革,倡导互助合作,鼓励发展集体经济,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在“三农”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更是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将“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使改革率先在农村启幕、破题,并继而开启了点线面逐步推进拓展的全面改革开放大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围绕共同富裕的愿望与目标,党带领人民群众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完善了农村土地政策,推动乡村振兴。百年来,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也在对“三农”一系列问题的有效解决中,迎来一次又一次历史性大胜利。[25]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从扶贫脱贫到乡村振兴,从鼓励先富到促进共富,中国共产党脚踏实地逐步将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转化为生动现实。[26]
历史和实践证明,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是最具有创造性的力量,不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兴起,都是农民推动农村改革和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创造。具有创造力的中国农民还借助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打破了城乡之间的藩篱,为城市经济、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27]13进入新时代,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要继续坚持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8],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赋予农民更多权利,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
(三)必须稳住农业基础应对“三农”风险挑战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建党百年来,党在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的斗争中,积累了许多极为宝贵的经验,其中重要一条就是,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只有始终把中国人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赢得主动。[29]中国有14亿多人口,几乎相当于全部欧盟国家加上美国、英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的人口总和。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压舱石,保障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吃饱饭”,是中华民族的千年企盼。新中国成立后,如何解决“让中国人吃饱饭”这个“世纪难题”,也成为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无数农业科学家和工作者孜孜以求、奋斗一生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赓续奋斗,我国粮食生产在不懈探索和制度创新中取得新突破,全国粮食总产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仅2000多亿斤到2020年的13389亿斤,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较高基数水平上,粮食产量连续10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人端牢了饭碗、守住了底线。我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而且城乡居民餐桌上的品种日益丰富、结构日趋合理、品质日渐优良,正逐步实现从“吃饱”到“吃好”“吃优”的跨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彻底解决粮食问题,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决不能有丝毫麻痹懈怠之心。特别是面对近年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散发多发的局部新冠肺炎疫情、极为异常的极端天气等困难挑战,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才能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赢得主动。灾难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试金石,新冠肺炎疫情下,多国出台禁止或限制本国粮食出口等措施,一些国家出现抢购食物现象。而在我国的大国粮仓里,粮食库存充裕,多年来充足的粮食供应一直是稳定民心的“压舱石”,也是确保“端牢中国饭碗”的硬核实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30]我们要始终把稳住农业基础、端牢中国饭碗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筑牢“基本面”,夯实“大后方”,使中国这艘大船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迎风破浪、勇毅前行。
(四)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施“三农”发展策略
认清规律、尊重规律、把握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魅力的秘诀所在。要解决好中国的“三农”问题,首先要遵循中国“三农”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的国情和农情造就了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发展道路。探索理论创新,破解“三农”难题,谋划发展路径,夯实制度安排,这一切都应以遵循中国“三农”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三农”规律的不断探索,形成了如下重要的战略策略思想: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坚持将三农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考虑;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切实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坚持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发展第一要义;坚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坚持以我为主、确保自足方针,紧紧守住耕地红线,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七个之路”,即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绿色发展之路、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三农”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把握和充分尊重,才使我们能够不断克服阻碍“三农”发展的瓶颈,开启“三农”发展新格局。
(五)必须协调城乡关系谋划“三农”发展全局
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是“三农”发展的关键性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体現。回顾历史,如何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始终是贯穿整个现代化进程的主题,也是一道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18]25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注重对城乡关系变化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探究城乡关系演进规律的本质,必须要回归生产力本源视角,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城乡发展的终极目标,“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22]237。城乡关系从浑然一体到分离乃至对立,追根溯源都可以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找到答案,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31],是不同人类文明形态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不平衡性的表现。乡村衰落的症结在于城乡长久的分离和对立,而“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22]422,才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关键,才能实现城乡融合的归宿,即“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22]308。
党处理城乡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城乡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回眸百年,中国共产党人兼容并蓄,在持续的“三农”探索中形成了基于城乡关系大局谋划“三农”发展全局的宝贵历史经验。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乡村发展好不好,农业强与弱、农村美与丑、农民富与贫,事关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城乡观为指导,运用其“同一—对立—融合”的历史辩证法,依据不同历史时期赋予的差别化任务和不同目标,针对不同乡村发展的重点和差异,遵循乡村“改造—建设—改革—振兴”的演进路径,聚焦“乡村现代化”这一“大视野、大叙事”,构建了一个“革命—建设—发展—转型”[32]的宏大理论逻辑和理论体系,探索出独树一帜的中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不仅避免了走“城市兴、乡村衰”的老路,更走出一条城乡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美美与共的新路。
三、结语
“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的一个永恒话题,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永恒话题。从百年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广大农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还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概莫能外。“三农”问题不是静止的,它的焦点会伴随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要求而因时因势而异,但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三农”问题也不是孤立的,它与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等密切相关,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长远大计,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样,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以及“三农”问题相关政策也会伴随时代要求、任务变化及认知水平提升而不断深化和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持续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创造性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中国共产党人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新起点上再出发,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继续探索,不懈奋斗,再创新辉煌!
参考文献:
[1]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N].光明日报,2021-02-03(1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3]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二一—一九二五)[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6]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一九二一年一月—一九三七年六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8]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五五年十二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0]韩俊.中国城乡关系演变60年:回顾与展望[J].改革,2009(11):5-14.
[11]牛若峰,李成贵,郑有贵,等.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58—1981)(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14]杜志雄,肖卫东.用科学的理论和决策调整城乡关系——中国共产党调适城乡关系的百年探索和实践经验[J].中国领导科学,2021(2):31-37.
[15]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8-10-19(1).
[1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7]万宝瑞.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J].农业经济问题,2018(10):4-8.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9]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N].人民日报,2020-12-30(1).
[20]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1]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3]洛易斯·惠勒·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
[2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5]王胜,吴大兵.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百年探索、经验与展望[J].农村经济,2021(7):1-10.
[26]李重,毛丽霞.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发展的百年探索和基本经验[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4):49-57.
[27]王兴国.惠农富农强农之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8]蔡昉.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制度经济学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8(6):99-110+207.
[29]金里伦.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N].经济日报,2019-08-17(1).
[30]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N].人民日报,2020-05-24(1).
[31]周志山.从分离与对立到统筹与融合——马克思的城乡观及其现实意义[J].哲学研究,2007(10):9-15.
[32]唐任伍,唐堂,李楚翘.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乡村发展的演进进程、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J].改革,2021(6):27-37.
责任编辑 宫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