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提升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研究

2022-02-21赵翀余其崔斌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课程思政高校

赵翀 余其 崔斌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需要高校体育课程以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和体育文化、体育科学、知会体育技能、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个要素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大学生体育智慧,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最终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营造校园体育文化,达到体育课程思政的要求。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体育课程内容;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2-0-03

培养大学生科学思维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理念在国内外高校的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同的体现。20世纪90年代年美国布什政府颁布的《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和克林顿政府颁布的《国家与社区服务信托法案》中就明确提出了要求美国高校开设服务学习课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当地社区解决实际问题,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以整合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达到“育人”最终目标。国内将课程思政作为提升高校育人功能的一项指导政策,以推动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应着重培养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在体育中强调规则和健康意识,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最终达到身心健康发展、行为规范有序的教育目的。这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给予高校体育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培养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需要以高校体育课程为载体,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和运动项目的具体特点进行实践培养。因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研究,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校园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以期帮助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确定明确的教育目标。

一、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一)大学生核心素养

2016年国家教育部發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将学生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1]。由此可见,新时代国内高校体育课程需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用多元素融合的课程结构,改变传统、单一的训练模式,将“体育锻炼”升华为“体育”,体现中国由体育大国转向体育强国的目标。这也对高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需要培养出能够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合作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健康人才。

(二)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体育课程是以体育保健知识为内容,以进行身体基本运动为形式,开展有规划、有组织的课内外活动,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身体各个循环系统机能、心理健康等目标的学校教育课程[2]。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大多处在18~25岁之间,具备成熟的生理形态特征,运动机能处于人生的巅峰时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群体,大学生需要具备与社会接轨的知识和能力,无论是身体力量、精神状态、专业技能和适应能力都需要达到胜任社会工作的水平。本文参照多位学者的研究,以大学生核心素养为依据,认为大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其中文化基础包括体育人文和体育科学,自主发展包括知会体育技能和健康生活,社会参与包括体育道德和体育实践创新共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是相辅相成、互相交融的。体育人文和体育科学精神是体育运动学习的基础,它包含了体育发展的历史、运动科学的依据;知会体育技能和健康生活是个体长期进行运动技能学习和体育锻炼的产物,“知”和“会”是体育技能的学习过程,长期运用科学的锻炼手段学会体育技能达到良好体魄的目的,最终形成健康生活意识的结果;体育道德和体育实践创新思想和技能升华的最终成果,个体在体育规则的约束下形成体育道德规范,在道德的基础上为实现个人体育技能学习成果的认可从而参与运动赛事、社会体育活动和体育产品的创新研发。

二、大学体育课程融合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一)文化基础是建立文化底蕴和科学思维的前提

体育历史、赛事规则、体育常识等都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国武术中的抱拳礼,韩国跆拳道、日本柔道和空手道的鞠躬礼等,都是体育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包含着约束自我、尊重他人、公平竞赛、感谢观众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体育的历史、规则和常识,才能对体育项目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敬畏的心态,在规则的约束下做到知行合一,从而保持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公正的竞赛精神。通过欣赏高水平运动员的技能展示,树立正确的体育审美观,明确健康美、形体美、动作美的运动目标,为运动技能的学习奠定基础。体育精神是遵循运动客观、真实的原则最终实现自我突破的意志,运动场上无论艰难困苦、伤痛打击,为了梦想坚持到底的品质,在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强调体育精神的培养,能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例如人们经常提及的“女排精神”,这是一种艰苦奋斗、不惧困难、敢于拼搏的体育精神的代表,与现今社会中依靠卖惨、作怪博取同情,消费、拉票赢取冠军的不良行为有着鲜明对比,“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更是中国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根本。文化自信来源于对文化的了解和自身的坚持,具备了思想和目标,中华民族体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在体育项目中蕴含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例如足球的射门、篮球的投篮、运动赛事的策划与组织包含物理和数学等知识,可以培养大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安全运动和健康常识是科学运动的前提,包含体育安全、健康评估、运动计划、营养摄取、保健康复等多方面知识,具备安全意识和健康常识的大学生能够在安全运动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生理和心理状态制定正确的训练计划和饮食方案,最终达到提高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目的[3]。急救常识更是体育课程中重要、必备的内容,运动场是心血管疾病高发场所,事发突然、致死率高是特点,健康与急救的常识不仅是科学知识,同样是公民的责任。随着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体育爱好者从健康角度出发,希望深入了解运动的特点、规律、原理,丰富的信息手段使得运动科学被广泛传播,科学、安全、有效的运动以达到健康的生活追求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大学体育课程必须以科学为指导,健康为目标,准确地将运动科学的知识传递给大学生,为他们构建健康生活习惯打下基础。

(二)基础体能和运动技构建健康生活习惯,营造校园体育氛围

基础体能是指身体运动素质的各项指标,如同数学的乘除法、英语的词汇量等,都是一门学科最基本、使用最多的知识,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必须包含基础体能锻炼的知识与技巧,引导学生科学且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这不仅是个人基本运动能力的锻炼,也是个人基本运动能力的评估方法。良好的基础体能训练方法能够确保大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时拥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基础,同时根据基础体能表现的数据了解自身运动能力的长处与短处,有效评估自身的运动水平,为运动技能的学习提供帮助。运动技能是在体育活动中熟练运用体育知识的能力,是反复练习而达到运动目标的方式,良好的运动技能要建立在长期坚持参与运动锻炼的基础之上。大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目的分为两种:一种是发挥身体运动长处,获得运动成就,如许多个子高、弹跳好的大学生喜欢打篮球,奔跑能力强、身体灵活的大学生喜欢踢足球等;另一种是克服自身运动劣势,寻求自我突破,如学习舞蹈、健美操运动以提升自身的协调能力,参与耐力运动以调节体脂比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在了解体育文化,懂得运动科学,自发形成的运动目标。为了帮助大学生保持对运动目标的追求,体育教学汇总教师或优秀学生运动员的标准动作示范中展示的良好的运动技能往往能让学习者产生学习的冲动,从而形成对运动技能学习的渴望,最终变成“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它与基础体能相辅相成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干部分,将身体锻炼和技能知识最终形成为体育运动能力,再结合体育文化基础,最终达到培养体育智慧的目标。

高校体育课程要注重对大学生健康生活习惯、科学锻炼习惯和健康心理的教育及引导,构建身体、心理、环境协调统一发展大健康理念。大学生的生活不仅包括课堂学习,课外生活更是大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外延升华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既有深刻内涵又有丰富外展的高校特有的体育文化现象。现今校园不仅有体育社团、运动队,还有各种校园体育比赛。它们为大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体育生活体验,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态,促进大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社会形象的塑造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让他们能够提前适应竞争的环境,保持良好的心态,满足社会需求。高校体育工作要培养大学生通过学习文化基础和科学思维明确体育运动的意义及功能,在基础体能和运动技能学习中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喜爱,一群有着共同爱好的学生在有组织、有规则的体育活动中展示他们学习的成果,通过教师、学生体育社团、校级运动队的合作,高校体育课程、校园体育比赛和其他学生课外自主体育活动的开展,最终营造出积极、主动、健康的大学体育生活。

(三)责任担当塑造体育人格,在参与和服务中实现思想与品德的升华

体育道德是运动赛场上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基本道德规范是以规则的形式为表现,其中包含热爱运动、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公平竞争、执法公正等,运动文化中的公序良俗与规则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最终成为一项体育运动的特点。例如在足球比赛中,一方因球员受伤而将球踢出边线,另一方会主动掷还边线球,羽毛球比赛中将球打在对方身体上或滚网球,都会向对方表示歉意,这就是体育运动中的公序良俗。遵守体育项目规则和公序良俗都是具备体育道德的表现。体育道德与社会公德一脉相承,言行举止中体现个人的素质和修养。运动品质是个人在参与体育锻炼中展现的特质,例如吃苦耐劳、知行合一、明规守则、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等是个人良好品格的体现。运动品质与体育道德通过体育文化的学习、运动项目的了解、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的互相学习而逐渐形成,对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运动行为和生活习惯有着积极影响。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特点之一,呐喊助威、热血拼搏是大学体育活动中最激动人心的场面。在追求成功和胜利的道路上,大学生能够从体育运动组织、策划、参与、服务中体会到参与、努力、成功的学习经验,从而由运动技能的熟练转移为个人自信的提升,每一次突破自我、获得认可都是自我认知的一次创新,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个人自信的高度,从而激发对新目标的追求,最终形成个人发展的良性循环。参与体育运动和服务中不同环节的体验为大学生适应社会各种角色提供了尝试的机会,同时能激发大脑皮层的灵活反应,发展神经元的活力和潜在智力,在调动整个身心协调发展的同时,巩固所学知识和运动肌肉记忆。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要在课内外为大学生创造参与体育实践、服务、创新的机会,让他们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合作中解决实际遇到的复杂问题,最终形成学习经验和个人能力。并在实践中体验不同角色的转换,例如服务者、被服务者、领导者、被领导者、参与者等诸多角色都是社会赋予每个人的各种角色,只有适应多角色之间的转换才能适应社会不同环境的切换,在社会生活中立足。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工作要从传统的“训练”发展为“教育”,高校体育的目标是传递体育文化和运动科学,在锻炼身体和知会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体育智慧。因此发展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其中文化基础包含体育文化和体育科学两个要素,是大学生了解体育文化、尊重体育项目、学会健康运动的基础;自主发展包含知会体育技能和健康生活两个要素,是大学生具备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后的自我发展,个性化体育生活的表现,是能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明确运动目标的体育素养;社会参与包含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个要素,是大学生由体育行为升华到个人品格,在实践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回报社会的健全人格的表现,个人自信的提升、个人品格的不断完善就是精神创新的表现。整个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遵循知识学习的积累到升华的规律,是皮亚杰的学习与认知发展概念的表现,是从体验—概念—思考—行动,最终形成成人思维和品格的连贯过程。

三、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一種表现,是我国教育思想与国际教育经验碰撞的成果,高校体育课程要具备时代性、先进性,需要发展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建立以“大学生为中心”体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建立在“思想”和“政治”的基础上,遵循人文、科学、实用、全面等原则,选择适合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契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融合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有利于构建大学生体育理论和实践知识体系、塑造大学生良好运动品格、培养体育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教学内容[3],最终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奠定科学与文化的知识基础、遵纪守法的安全意识、诚实守信的道德水准、团结协作的社会责任、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善于奉献参与、不断学习、自我管理,成为有理想有担当,能够自我发展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姜铃.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德育工作实践与探究[J].学周刊,2018(4):32-33.

[2]袁锦莲.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体育科技,2020(2):109-112.

[3]周子璇.中美两国儿童身体活动培养途径与促进机制比较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20.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体育核心素养课程思政高校
初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及培养探究
如何在体育微课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与发展策略
基于发展体育核心素养的小学足球教学实践与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