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人文素养促进协调发展
2022-02-21何语林
何语林
摘 要:体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每个人都可以从中选择一项或多项合适的活动来充分发挥其潜力,它通常伴随着人际交流和社交活动。在未来的社会中,由于机械化和电气化的改善,人们的体力越来越弱,肌肉能量也越来越弱。体育在培养学生的个性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这是其他学科难以达到的。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是最主要的核心,其运动场所主要在室外。体育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以游戏形式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本文分析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立足人文素养促进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关键词:人文素养;协调发展;体育
中图分类号:G24;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2-00-03
高校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人文素养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随着社会对高校教育要求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已成为衡量学生的重要指标。众所周知,体育教学的综合性十分强,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篮球、足球、武术、跆拳道等多项体育技能的学科,体育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领域都能看到。步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更加清晰地凸显了出来。但是众所周知,体育活动的教学方式与其他科目存在差异。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体育教学策略的形式发生了转变。因此,人们需要立足人文素养促进协调发展,根据学生的主体差异,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论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锻炼学生的韧性和素质
培养年轻人的意志和素质是目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意志和素质的培养,以致学生的素质得不到全面提升。在日常教学和比赛中,体育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对意志品质的认识。意志的一个良好特征是人们在长期培训中获得的本能。学生的自信永远是成功的首要心理因素。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锻炼中巧妙地达到培养意志的目的,从而有效锻炼学生坚韧而卓越的意志品质。
(二)培养爱国精神
纵观古代和近代中外教育的历史,各国教育历来重视德育。在当今世界多元化、国际环境复杂的情况下,我国教育应向学生推广共产主义理论和信仰教育,使其树立伟大的人生目标,把我国建设成强大的现代社会主义国家,这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体育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设计、独立探索和独立体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人文素养中包含历史、哲学等内容,可以通过体育与历史教育的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1]。
基于此,为了符合新时期高校教学发展与改革的目标要求,体育教师应将培养人文素养列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最大程度使每个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都能够有所收获,为日后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立足人文素养促进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德育描述为与其他课程一样的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理论,并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标准对学生进行调查和衡量,使学生对德育有更好的了解。学生对德育的学习如果没有实际行动,就只是空谈,他们的道德教育就无法得到实质性提高。因此,举办与德育有关的活动,重点还是要放在活动的意义和体验内容上,激发学生对德育的兴趣。而在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上,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缺乏实践探究,造成实践和理论相错位,从而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普遍偏低和滞后,严重影响学生的需求发展。
(二)德育内容脱离实践,存在假大空现象
部分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并不适用于当前教学,并且超出学生所接受的范畴。除此之外,德育内容并没有实用性,无法带给学生实际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机械地谈论过去的集体主义、自我牺牲等,忽视了学生的私利性、人格尊严、理解性和包容性,使学生形成了对道德的片面理解。实际上,“闭卷考试”仍然是部分学校教师评估学生道德素质的基础。学生倾向于崇尚良好的品德,一些教师的评价不是很客观、全面,只是以学生成绩作为评判学生思想道德的标准太过于片面化。除此之外,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好坏将会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问题,并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三)道德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
高校道德教育一直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新课改对德育教学的要求与以往教学要求不同。新课改要求教师敢于创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另一方面,道德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由于人文素养是由精神要素和能力要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如果道德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容易导致学生在精神和能力层面上的品质难以得到塑造,人文科学、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无法得到提升。
(四)德育教学缺乏亲和力
由于教学经验不足,部分教师无法准确把握亲和力的展现力度,过分注重学生课堂听讲是否认真以及课堂纪律是否良好,并没有考虑学生在教学中是否理解了德育学习的核心内涵,以及对课程学习是否能够做到良好消化。另外,部分教师由于缺乏亲和力无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主动性,就利用学分强制学生学习,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诉求,忽略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意义,不仅没能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反倒加剧了学生的课业压力,严重违背德育的意义。
三、立足人文素养促进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培養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学生积极思考习惯的养成,并与学生共同发现体育规律。只有产生对体育学习的主观动机和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从被动化、具现化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更加深层次、持续化地构建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例如,在跑步训练中,可以发现学生的跑步姿势和手臂摆动方法是不同的。一些学生在训练后会放松,而有些学生则一开始就很虚弱。教师可以根据体育课程中的常见现象与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总结如何进行长跑,合理配置体力,确保在最快的时间和最舒适的状态下完成体育锻炼。在体育教学的早期,学生很难学习和掌握新的动作。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了解自己,根据不同的姿势和最终的效果分析告诉学生正确的姿势。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学生创造足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通过培训,解决问题,并进行分析和总结,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技能,学习抓住机遇,锻炼思维[2]。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肢体动作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游戏和比赛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特征。例如,在快速运行的教学中的“面对面接力赛”,教学气氛将有很大不同[3]。积极的教学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情绪。实际上,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游戏和比赛来实现,使学生的身体在无尽的乐趣中得到有效锻炼,并且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但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体育在人文素养培育中的价值和作用,通过制定“能够渗透人文素养理念”的教学方法,使体育教学过程逐渐成为人文素养培养的抓手。随着教学信息化不断深入,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了更多先进教学手段和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汇集丰富的资源进行备课,提高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使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譬如通过在体育线上教学平台中渗透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历史及体育思想等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三)建立与学生的良好沟通方式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要关注学生的学科地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不仅是对学生意志和行为的尊重,而且是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清晰理解。大学中期是学生开始了解世界和自我意识的阶段。在整个学期中,学生将有基本的体育意识。因此,加强与高校学生的沟通也是一种促进交流的方式。情感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堂体育的参与和理解,从而提高体育课堂的实际效率。人文素养并不是让学生接受纯理论知识目的,而是以启发引导性的教学内容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情感和学习需求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其科学合理地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讨论等互动环节,来提升学生的整体课程参与感,进而大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接受培养意愿。
(四)完善高校体育理论体系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单一的线性模式,受到学习经历、知识基础、学习兴趣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此时,若采用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难以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因此,要进一步建设以学生为导向的体育高效课堂,首先要建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完善高校体育理论体系。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高校教学通常局限于分数水平,而忽略了相应的体育需求。因此,在面对体育重要性的同时,也有必要明确指出大学体育不仅是在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是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此外根据人文素养培养中有关“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对象”的教育精神,教师有必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体育理论教学的方式,让人文素养理念渗透“更自然”“更灵活”“更充分”“更完整”,使体育教学能够发挥最大价值。与此同时也能让体育启发教学,拥有人文素养培养的基本内涵。另外,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需要注重教学形式的拓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拟定不同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并围绕各分组制定相应的人文素养培养方案与具体教学内容,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需要做好教学基地的建设,形成完善的教学环境,促使体育教学更好地发挥实效性。
(五)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保障,只有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他们才能得到尊重。同样,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了解学生,并建立师生和谐关系。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是消除障碍和增强学生兴奋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当学生处于抑郁状态时,如果教师能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就可以在激发课堂气氛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违反规则的学生不应盲目而严厉地批评,应予以理解并让他们感到友善。学生喜欢玩耍,喜欢运动,体育锻炼可以让他们充分释放自己。在体育课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进行活动,让教师不仅是领导者,还是参与者,与学生快乐地相处。如果教师能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将其带到体育活动中,那么对建立高效的体育教学将非常有帮助。教师应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指导学生解决体育活动中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人文素养的渗透形式更加充满趣味性,使体育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素养培养。
(六)开展德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
在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师应找准学生道德生活的切入点,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避免单一的教学方法[4]。通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可以真正树立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对改善生活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优秀思想道德的力量,进一步提高其道德操守能力。每个人都应该在个人经历中认识到自己的特点,从而独立地接受道德教育。例如,由于受天气环境、情绪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学生难以快速投入体育学习的氛围中。在体育教学开始前,教师通常会开展一些准备活动,来集中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这时,教师可以将德育实践活动融入准备活动中,以此引导学生感受运动的趣味,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认真学习。另外,实践活动本身也可算做热身运动的一种,所以适当地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也能够对体育教学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更高效地完成体育课的学习任务。
(七)注意学科德育的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图和行为。课堂教学作为德育的主要途径,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保证德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要求教师注意思想道德教学内容,并根据各科目教科书的特点挖掘德育思想元素。体育要根据学科特点,找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组合[5],充分发挥体育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不仅如此,教师必须充分掌握班级学生的实际心理诉求,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形成有效课堂互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和正能量的精神态度。教师可以通过钉钉、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对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起到监督作用,还可以此为切入点深入了解学生诉求,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真实学情和感受,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做到教育的有的放矢,构建高效课堂,从而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可以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发放网络调查问卷,让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并反馈有用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向问题学生开展体育思想品德教育。
四、结语
将德育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实践模式。面对快速变化的课程改革,体育教育应以此为核心,建立新的师生和谐关系,加强师生和谐互动中的交流。教师应继续在实践中探索,继续反思,继续总结和改进,以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为己任,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高效的大学体育课程。
参考文献:
[1]王丽.基于就业为导向,提升中职英语教学[J].山西青年,2021(2):162-163.
[2]冯彬.以生为本构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J].青少年体育,2014(6):93-94.
[3]胡群英.“以生为本”构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J].运动,2016(7):112-113.
[4]卞馨苑.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J].校园英语,2020(42):97-98.
[5]马姣.湖北省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09.
(责任编辑:张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