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如何学习
2022-02-21王福强
王福强
当学校管理者不断强调“培训是一种福利”的时候,却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培训当作一种负担、一种烦恼。对培训满足于应付了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究竟什么是学习?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又该怎样学习?对于一名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而言,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几十年持续不断的学习经历告诉我:学习本身是一个自我解惑的过程。我们一生,都在追寻自己对学习的认识,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价值。每个人正是在一次次学习过程中逐渐完成学习与自我的不断整合,从而让自身变得更加完整。
学习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完善自己。
从某种角度而言,一个人活着就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认识、发现这个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每个人都是经由认识自己这一通道来认识世界与他人的。毫无疑问,教师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中最大的变量。教育就是人的传递,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教师只有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成为能量密度更大的人,才能影响他人,影响孩子,影响学校。这是教师的使命和担当,也是一名教师需要持续不断学习的根本原因。
学习是为了完成自己与外部世界的缝合。
过去的认知就如同一片土地,通过培训,教师可以启动认真学习与思考的模式,相当于这块土地进入耕作养育状态。不经意间,老师的一个观点、一点学习的感受、与学习伙伴相处的一个瞬间,就会从这片土地上经过。我们听一听,有点思考,有点分析,有点畅想,或者撷其精华记下几笔,就会把这些点点滴滴的东西安顿在某个角落。这相当于完成了一次缝合,与原来的知识体系长在一处,就会有一株植物冒出來。这株植物就让我们现有的体系更完备、更美好、更有活力。我们也借此完成了与外部世界的相识、相伴与相知。
因此,找出各种客观理由躲避学习,就等于把自己封闭在所谓的经验的牢笼里,坐井观天,故步自封,逐渐与这个时代的发展脱节,从而变得面容模糊、精神贫乏。
那么,怎么走出教师学习中的“无效”或“低效”状态呢?
第一,发现工作中的“伪教育行为”。
努力和勤奋并不是一个职业成功的根本,倘若教师拼命工作,但其观念是错误的,反而会南辕北辙,结果就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戕害孩子。所以,通过培训学习,对人、对人生、对教育,有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们可以甄别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但实质上的“伪教育行为”。规避错误,洞悉哪些行为坚决不能做,学习就有了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去印证、弥补、修复、碰撞、撕裂,去重新构建,由此可以完成认知的提升及独立人格的完善。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当然,学习从来不该是“见异思迁”颠覆式的建构,它是一个碰撞、融合、接纳,最后提升自我的过程。几十年的实践和阅历,让我们对生活、对教育、对自我有着相对成熟的体系,我们不是一张白纸,每个人已经具备了可以自洽的、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学习不是让我们丢掉这些,相反,通过学习,我们越发懂得自己所有,从而牢牢地守住那些常识、规律的底线,扎稳自己的营盘。
一方面是动态生成,一方面又是夯实原有认知的牢固度,既打破,又夯实,貌似矛盾,但这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认知。人类一流的智慧永远是可以同时秉承两种截然相反的认知,但同时要做出最切合实际的通达的选择。
第二,掌握工作中的“核心规律”。
我们往往渴望通过学习,得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究其根本,这些都停留在“术”的层面,而技术、方法、策略,并非最重要的,更关键的应该去学“道”——普遍真理和基本规律。只有掌握了普遍真理,才能做到一出手就是对的。
比如处理学生的问题,会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教师必须尊重孩子的人身权益,必须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必须保护孩子的自尊、自信,必须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这些就是“道”。再比如,评价课堂,我们必须把握优质课堂的核心规律。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就是低效的课堂,没有思维含量的课堂就是低效的课堂,缺乏有效训练的课堂就是低效的课堂,缺乏心理安全感的课堂就是低效的课堂,缺乏目标导向的课堂就是低效的课堂,等等。掌握了这些核心规律,再去备课,就会发掘出更多的有效有益的好方法。
“道”的认识使我们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术”却可以千差万别,而这种“千差万别”往往源于教师独特的个体特征和教学风格。
第三,建立工作中的“实质性联系”。
学习中海量的信息,似是而非,甚至观点相悖。究竟听谁的?不与现实比对的学习是无意义的,不带着独立思考的学习是无意义的,不将所学内容与现实建立联系的学习是无意义的。
学习过程中,要时刻将听到的、看到的,与自己的工作紧密联系,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可以是赞同,可以是反对,可以是质疑。培训过程中不要一味抄录PPT讲义,要时刻将外界输入的观点与现实产生碰撞,这样的学习才有价值。如果没有个性化的思考,人家说东你就往东,人家说西你就往西,如风中芦苇一样,跟风弯腰,这样的学习往往毫无意义,甚至产生负面效应。
第四,突出工作中的“实践性探索”。
学习不立足于实践,则毫无价值。教育也是生活,学了,想了,实践了,生活才属于我们,才会有教育的发生。把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效嫁接,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学习中最忌讳的是一味地“坐而论道”。
学习中,教师从“道”的层面逐渐清晰,从“术”的角度积累了很多经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到现实层面来实践。这些思想、观念、经验、做法能否转化成我们的教育生产力?试一试才知道。那种学习时“无比激动”,回到现实“一动不动”的做法是可悲的,也让学习时投入的金钱和精力打了水漂。教师要敢于实践,哪怕是学到了一个小小的方法,也要拿到自己的课堂来尝试一下;哪怕是看到了人家与自己做法的一点不同,也调整调整,比较一下,看看孰优孰劣。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态度,才会让学习到的财富为你所用。
第五,形成工作中的“跨界思维”。
这是一个知识迭代与连接的大融通时代。有些教师在学习中总迫切希望得到“驯服学生”或“驾驭课堂”的“灵丹妙药”,这也是很多教师觉得丰富多彩的培训内容与己无关的原因。
真正的学习,越来越走向跨界,从单一“对口”的学习,走向更加丰富的学习场景与内容,这样的学习让我们再一次回到教育本身。教育者本身最重要的,首先不是专业知识,而是人味,是人自身的完整与人格的独立,是成为一个完整的、对自身与世界充满好奇的、有情趣与探索精神的人。我们参加培训时,对一些专家讲的内容可能会很快忘掉,但他们不同的人格魅力、讲学风格却对我们影响深远。
因此,适合教师成长、发展的土壤应该丰富起来,让教师置身于“人”的环境,在自然的环境中成长,吸收各种养料,凭借自身去消化与吸收,最终成为一个立体的、丰富的人。
从过于功利的学习需求中解脱出来,再去看我们的培训,也许就会发现另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