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
2022-02-21陈江
陈江
江西省弋阳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西省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研员,江西省电化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会学科专家。致力于语文教学教研,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江西教育》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对课改、教师培训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也有涉猎,文章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未来教育家》《教师博览》《教师报》等报刊。
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近30年了,从教师到教研员,從教研员再到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在教育教学中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路,涉足了教学、教研、教师培训等诸多领域,仅凭经历来判断,已是“老江湖”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给自己一个评价,我觉得自己身上少有那些“油滑”的习性,而且越来越注重“诚”的品性。年已半百的我,血依然沸腾,信仰渐趋形成,信念更加坚定,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我还有着一颗“少年”的心。
回首30年,我真正的成长和成熟主要得益于12年的教研员生涯,我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也大都集中于教研员生涯的中后段。教研员生涯让我走上了研究—实践—再研究的教科研之路,在成就了我的同时,也扎实地奠定了我的思维品质和行为方式。就个人而言,我谈不上是“人生赢家”,但在众人眼里,我确实是一个“异类”,属于晚熟品种。为什么我会成为一个“异类”,我的晚熟及取得的成绩又是如何得来?对此,我思考了很久,我觉得这和我选择走的路有关,因为我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走一条遵循自然法则的路
人生有两种法则,一种是社会法则,另一种是自然法则。社会法则的一个特性是对等,或者说是交换,体现在人情与人情、利益与利益、金钱与金钱之间的对等交换。另一种是自然法则,也叫因果法则,它的体现是你种了什么因,就会收获什么果,前因后果,因果相生。相比之下,社会法则是短期法则、显性法则,通常可以立竿见影,收效显著。自然法则则是长期法则、隐性法则,往往要长久见效,而且归因不明。
可能是个性使然,我的社会交往能力不强,不擅长和人打交道,更谈不上能驾轻就熟地活跃在社交场。并且,我所受到的家庭教育让我生性比较耿直,这让我吃了很多苦头,也让我不断地挣扎,并反思去寻找另一条道路,一条适合我的道路。我的选择更贴近自然法则。第一,我几乎放弃了社会法则,既然学不会,那么我就干脆不学,免得伤心劳神,还打击自信心。第二,我开始着眼于长远,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短板并努力弥补,把生活和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广泛阅读和综合学习上。从这两点出发,我焦躁不安的心开始定下来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原先焦虑、在意的东西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眼前的路反而变得开阔了。
从那时开始,我努力种下了自己的“因”,虽然,我不知道是否会收下属于我的“果”,以及会收获怎样的“果”。但是,一切都在不远处显现出来了。2007年10月,我被调入了弋阳县教体局教研室,一开始做信息技术和中学地理教研员。两年后,接任中学语文教研员,并兼任中小学综合实践教研员。无论做哪科的教研员,我都努力去做,虚心去学,及时反思、整理、内化,埋头做事。虚心学习,努力成长,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甚至不擅交际的我还硬着头皮担任了教研室的办公室主任。我也逐渐明白,与其过分关注虚无缥缈、难以驾驭的“他”,不如潜心发展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我”,只要能够成就发展“我”,多做少做、做什么,对我而言都不重要。这对于我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我的人生信条从此转变为:宁愿相信“我”,也决不依赖“他”。
随之而来的一切出乎我的意料。2009年高级职称评审,我以全县最高分通过。近十年里,我先后获得县柏林基金奖、县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市教研先进工作者、省优秀教研员、省骨干教师、省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自2012年起,我担任教研室副主任,还担任了县课改办主任,设计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课核、问题、板块(20+25)”课堂教学模式,在县域内开展课改,课改试点的两所学校成绩显著。2019年,因组织认可,我被调到县教师进修学校任副校长,同年被评为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我想,这些就是我收获的“果”,这“果”里有汗水,但更多的是未曾预料的惊喜,这些都来源于我最初的选择——尊重自然法则,坚定执着地走发展自我和专业成长的路。
走一条自律自强的路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是绕不开的,它对于我的成长是决定性的,那就是写作。我的成长历程就是伴随着写作而成长成熟的历程。2010年,《江西教育》杂志社在庐山召开通讯员培训会议,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培训后,有一个念头在我心头涌现出来:写一些文章到《江西教育》发表。心动不如行动,我写了一篇语文教学方面的文章——《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向《江西教育》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投稿了。但出乎意料的是,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的用稿函,这篇文章发表在当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10期 “卷首语”栏目,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于是,带着这份鼓励,我开始了我的教育写作生涯。
教育写作是一件艰辛的事,需要学习、观察、总结、提炼和萃取,往往是在实践中有思考,在阅读中有感受,要及时捕捉住并以此为基点系统地思考,并联系已有的储备或者去寻找和搜集素材,从发起到结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少有妙手偶得、一蹴而就的时候。每写一篇文章对自己而言都是一次心灵的磨砺,立意构思、遣词造句、修改完善都让人挣扎痛苦,如怀孕,似分娩。投稿也是一件伤感之事,我一开始就是寻找相关报刊的投稿邮箱四处乱投,有时候,连投多稿都是石沉大海,那种等待和期盼真的是一种煎熬,为此我常常对自己说“写不写是我的事,用不用是你们的事”。即便是编辑看中了,但接下来的修改也绝不是轻松的事,比如2012年和2020年投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的两篇稿件的修改,几乎让我抓狂。但是,写作带给我的东西更多,它让我每天都在思考,时刻都在提炼。因为写作,我不惧失败,勇于尝试,大胆创新,不断地调整。
写作让我比一般人更自强、自律,也让我的人生更充实、更有方向感,我一直在努力,从未放弃。因为写作,读书学习成了我工作生活的常态,从中学语文学科教研开始,我系统地研究了教材,啃了一批语文学术专业书:《语文——汉母语课程专业化论稿》(余应源)、《语文课堂教学反思》(魏本亚,步进)、《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王荣生,宋冬生)、《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十四讲》(王荣生)、《实用文教学教什么》《散文教学教什么》《写作教学教什么》《小说教学教什么》《文言文教学教什么》(王荣生编写系列丛书)等。啃完这些书后,我认识到,理论很重要,教学教研必须有理论的高度,理论通则万法通。我还订了一批杂志,如《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语文建设》等,这些杂志让我能够始终站在教学教研的最前沿,从而使思考和写作都因有源头活水而常新常变。并且,我也读了大量的教育书籍:《后“茶馆式”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爱弥儿》《深奥的简洁》《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叶圣陶教育演讲》《教室里的电影院》……凡是我认为的好书,我都顺藤摸瓜,饥不择食,连滚带爬,广泛涉猎,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随着写作的不断深入,经验和能力的积累,我涉足的领域也在进一步拓宽,由语文学科,发展到教研、心理学、教师培训、区域教育等诸多领域。写作类型也由单纯的论文,拓展到随笔、评论、综合报道等多种形式。近十年来,我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了四十多篇文章。写作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肯定,给我做教师培训、申报省级课题、做讲座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因为写作,我得以走出原先狭窄封闭的圈子,接触和结交到一批精神尺码相同、光明俊伟、智慧向上的朋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严格自律自强的写作,我硬生生地用笔给自己写出了一条路。
走一条追寻自我价值的路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认为:“正确的人生观要将人生看作一个创造性使命,生活中充满了机遇,而且不会遭遇不可逆转的困境。”“生命意味着关心身边的人,成为人类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并为人类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超越自卑的正确方式只有一种:把你的价值和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通过为社会解决问题,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关爱他人,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价值,我也曾经十分迷茫和痛苦,不知道我的价值在哪里。直到有一天,有一句话打动了我:“人的幸福感,来源于被需要。”也就是说,你的价值和幸福体现在你被需要的范围有多大,被多少人需要,被需要的程度有多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同样认为,需要的最高层次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人不可能只为自己而活着,当然也不能只为别人而活着,这就需要把自我的价值和他人的需求联系起来,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我们的价值和需求不在远方,无须过多地寻找,其实就在我们的平凡而普通的生活和工作中。
我很赞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主张,我觉得这就是一条正确地追寻自我价值实现的路。
就我而言,在家里,我知道对于家人,我有一份责任,家人需要我。在工作中,我知道作为老师,学生们需要我;作为教研员,学科教师需要我;作为教师进修学校的副校长,县域教师群体需要我。这些需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我,鞭策着我,让我做更好的自己,做更有价值的自己。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原本是一个三口之家,在“二孩”政策放开之后,我又添了一个女儿。在家里,我不以一家之主自居,大家都是平等的,我和爱人从不打麻将,也不爱应酬,基本上是两点一线,生活对于我们而言简单而平静。在我看来,一个男人,身处人世间,什么潇洒,什么才华横溢,这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真正的根本在于坚持和担当。为了孩子和家庭,我愿意担起属于我的担子,我和妻子在家庭生活中也学会了彼此的容忍和谦让。家里这几年很顺,2020年,儿子考取了武汉大学,可以说喜事连连!对此,我很知足,甚至有些惶恐,生怕自己“德薄”受不起这些福分!
所以,我很想为学校、为教师、为县域的教育教学做点什么,尽我的能力和水平,做有益于广大老师和基层学校的事。2020年,为推广“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两周内我跑了五个教研共同体学校,开展入区调研活动,送课、做讲座,现场和教师交流与互动,推动主题阅读和主题教学在学校的落地生根。我带领师训处的工作人员,对全县各中小学进行培训工作调研,了解学校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搜集整理信息,提出要求建议。通过调研,明确了培训的重点是新教师。弋阳县近五年新入职的教师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对于这一批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生涯规划,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这个充满活力、有无限可能的庞大群体需要我们,这将是我们今后师训工作的重中之重。赋予生命以意义,就是让生命、灵魂有光亮和温度,如火柴、似蜡烛去温暖、唤醒、点亮生命,这可能就是我们的初心与使命!
“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不是在唱高调,这是我真实的想法,我也正在努力这么去做,当然,我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一轮最爱腾天镜,中有彤彤报国心。”这是我命途多舛、才华横溢的外祖父一生最欣赏的两句名言,他生前写下来留给了我们。我也许到不了这样的境界,但我的心未冷,血还热,未来的我还可以做更多事情。
不断去追寻生命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我存在而幸福!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弗羅斯特《未选择的路》)是的,人生的确有很多条道路可选,有时有着熙熙攘攘人流的并不是最好的道路,也许你选择那条人迹罕至的道路,会有不一样的风景和收获!当然,大家都有选择不同道路的权利,但是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在做出选择之前,都问一问自己的本心,看一看那漫天绚烂的云彩。
(作者单位:江西省弋阳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