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游戏化中的“玩美”体验
2022-02-20巫蓉
巫蓉
一、案例背景
本教学案例依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的课程游戏化精神,融合“全人教育”理念与美学经典理论,以音乐活动为载体,以“玩”为手段,以“美”为样态,对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案例的描述与解读作出审美化、游戏化的深度探索。将“玩美”教育理念渗透于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提升音乐活动的育人功能。
二、案例研析
案例研析一“玩中学”:动静相宜的教学样态
【案例描述】:此环节为“玩美”体验的自主学习,通过“哑剧”导入、“爱心卡献礼”情境,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歌曲情趣,学唱歌曲。
(一)开始部分:“哑剧”情境导入,稳定幼儿兴奋情绪(根据现场需要,即兴生成)。
师:(幼儿高度兴奋中,沉着、微笑道来)“现在老师要来表演一个哑剧,考验你们,看谁能看懂我的表演?那才是真欢迎我和你们一起活动!”(夸大动作表演,内含歌曲《头发肩膀膝盖脚》的韵律、节奏,并伴有快慢速度变化。)
幼:(兴奋情绪趋于平静,凝神关注)观看教师夸大动作的哑剧表演。
幼1:(大声高叫)“头发、肩膀、膝盖、脚——”
师:“(故作困惑地)老师刚才的‘哑剧’里有大力士在表演吗?请你用合适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幼1:(捂嘴轻声状)“头发、肩膀、膝盖、脚——”
幼2:(补充)“我会唱这首歌,我们老师教过的。”
师:(鼓励地)“你看懂了,老师的哑剧动作是在唱歌,但是,我没有出嗓音,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用你们的身体动作来唱这首歌。仔细听,音乐快、慢有变化的时候,你的节奏动作应该怎样变换呢?”(在幼儿已有水平上提出新要求,提升新经验。)
幼:跟随钢琴伴奏,表演律动“头发、肩膀、膝盖、脚”,并跟随琴声速度的变化,准确变换身体部位的节奏动作。
【案例解读】这是一堂园本研修随堂借班教研课,课前未与幼儿打招呼,孩子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当看到其他老师来上课时,情绪兴奋不已,难以自控。如何不煞风景地稳住孩子,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正常教学活动,教师将预设的歌曲复习活动,作了临时调整,通过即兴生成“哑剧”,将教学引入了轨道。在无声胜有声中,“玩”出了自然、从容、机智的教学仪态。
(二)展开部分:在爱心卡“献礼”情境中感受、学习歌词
师:“红红的妈妈要过节了,红红给妈妈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大爱心”背景图)
幼:(齐声)“爱心卡!”
师:(神秘地)“猜一猜,红红的‘爱心卡’里会藏着什么礼物?”
幼:(自由猜测)“巧克力、项链、果冻、丝巾、贴画……”
师:(不动声色地)翻开“爱心卡”,显示四张小图卡。
幼:边看图卡,边议论红红送给妈妈的礼物:有衣服、鞋袜、被子、梳子……
师:(不加评断)“是这样吗?听听红红在说什么,和你们猜的一样不一样。”(引发对新歌的探索兴趣,教师按旋律节拍,朗读歌词前面两句、中间四句。)
幼:倾听教师朗读歌词,在教师指图说唱中间四句处,发现、领会“图意”。
师:(揭示谜底)“红红送给妈妈的礼物是什么,我们一起大声念出来!”(简明直入,难点前置中理解、记忆歌词)
师幼:看图卡,教师加入“穿扣”“叠被”“梳理”等体态手势,引导幼儿有节奏地练习歌词中间四句,按节奏朗读。
师:“红红长大了,自己的事儿会自己做了,听一听,歌曲里的红红是怎样不再麻烦好妈妈的。”(引起歌唱欲望,教师完整范唱歌曲)
【案例解读】一份神秘的自由猜测、一个不动声色的图卡出示、一种不加评断的质疑、探索,体现着“教”与“学”的平等、和谐;一句“大声念出来”、一个“穿衣、叠被”的手势暗示,体验着“教”与“学”走向成功的乐趣。“庄”而不呆,“谐”而不浮,方得教学相长动态美之妙处。
案例研析二“玩中乐”:情趣相生的教学气质
【案例描述】:此环节为“玩美”体验的探究与创造,通过“打招呼”游戏、“亲吻”情境,自主体验歌曲切分节奏、休止符等歌曲元素蕴含的乐趣。
(一)在打招呼游戏中,探索学习切分音节奏
师:“你们平时怎样和妈妈打招呼?着急的时候与平常的时候喊‘妈妈’的声音快慢一样吗?”找旁边的朋友,喊一喊、试一试。(利用生活化游戏,引起对乐句切分节奏的注意)
幼:结伴自由打招呼……
师:反馈幼儿的尝试:有拍一下喊的“妈妈”,有急急忙忙快速喊的“妈妈”,也有拖腔拖调慢慢喊的“妈--妈--”,歌曲里用了你们的哪两种节奏在唱歌呢?
【案例解读】一声微不足道的“妈妈”,一个平淡的足以让所有老师和幼儿忽视的“打招呼”,在智慧的设计中拥有了丰厚的内涵:这一“喊”,喊出了幼儿热衷于游戏的天性,喊出了歌曲蕴藏的节奏韵律,喊出了孩子对妈妈的无限爱意。一个熠熠生辉的“喊”,喊出了教学的智慧,更喊出了幼儿发展的智慧。
(二)设置亲吻动作,感知休止音的玩法
师:“小朋友都爱自己的妈妈,你们会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达对妈妈的爱?”
幼:(踊跃地)“亲亲妈妈、抱抱妈妈、摸摸妈妈的手、捶捶妈妈的背……”
师:(提示)“我们一边唱,一边做亲妈妈的动作,仔细听,音乐什么地方有停顿,在停顿的时候才可以‘亲’,试试看。”
师幼:跟随钢琴慢速伴奏,完整演唱,幼儿边听、边观察教师手势提示,尝试在第一、第二乐句的句末休止音处做“亲”妈妈动作。(休止音处教师提前做捂嘴状,以引起对停顿处的注意。)
师:(惊喜地)“小耳朵真灵!都听出音乐停顿的地方了,每个停顿的地方你们做了几下亲妈妈的动作?再来试一试。”(教师用“叭”口型提示)
幼:(情绪高涨、自信)在钢琴伴奏恢复原速中,再次演唱,合拍地做“叭”的亲吻口型动作。
【案例解读】结合“爱妈妈”歌词的意境,巧妙地借助幼儿乐意接受的亲吻情境,在乐句的句末处,悄无声息地加入了“叭”的口型动作,生动形象地帮助幼儿感知了歌曲的休止時值。在浸透音乐审美鉴赏的韵味中,师幼之间更多地传递着家庭的和谐,亲情的美妙。这样的细节创意,不拘一格,不限一法,“玩”出了音乐教学美的“情”和“趣”。
三、案例感悟
(一)“玩美”体验源于“亦庄”“亦谐”带来的教学样态之韵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样态美,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
其一,作为儿童眼里美的使者,幼儿教师在审美化、游戏化的音乐教学中,其仪态既具有儿童化的个性,又富含教师自身的文化内涵,这是幼儿教师仪表静态美的体现。
其二,依据幼儿的审美需要,教师的体态举止既夸张、亦优雅,表情姿态和蔼可掬,手势动作生动自如,以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幼儿以亲切、形象、生动、优美之感。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眼语”“手语”等无声语言,对幼儿尤为可感、可知,其审美效果不逊于有声语言,这些都不乏为审美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仪态动态美的独特表现。
(二)在“爱”的意境中,拨弄“爱”的琴弦
教学气质是教师人格和个性特征的外化、表率,通常表现为自信、真挚、聪慧、机智、幽默、雅致等等。它源于教师的内在心理品质及其人生阅历与知识积累。具有上述气质特点的人,往往对人生怀有真挚美好的感情,有良好的审美鉴赏力和悟性,能从生活和教育中时时发现美的景致。这样的人,富有爱心——爱自然、爱生活、爱读书、爱学生、爱事业;更有赤子之心——纯洁真挚的童心。他们又兴趣广泛,视野开阔,学养深厚,故而极受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