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古堆地区岩浆岩基本特征及对成矿的响应

2022-02-20娄元林唐侥李毅郭威袁永盛朱志平杨桃

黄金 2022年1期
关键词:基本特征西藏

娄元林 唐侥 李毅 郭威 袁永盛 朱志平 杨桃

摘要:古堆地区地处喜马拉雅特提斯造山带中东部,介于藏南拆离系和雅鲁藏布缝合带2大构造单元之间,其显著特点是广泛发育中生代—新生代岩浆岩。在收集新近完成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古堆地区地层及大地构造背景,详细论述了不同时期岩浆岩的地质和岩石矿物学特征,对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及特征进行讨论和对比分析研究,基本查明了岩浆岩的主体岩石类型、期次划分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初步建立了成矿模式。本研究对于指导古堆地区找矿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岩浆岩;基本特征;成岩与成矿;成矿模式;古堆地区;西藏

中图分类号:TD11P618.51文献标志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文章编号:1001-1277(2022)01-0020-08doi:10.11792/hj20220104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121236,12120114083501)

随着地质矿产工作深勘、精查的不断加强,对岩浆岩的各种专项研究也日趋深入,众多研究成果均表明:金属矿床的形成常与相应的岩浆活动紧密相关[1-5]。古堆地区位于藏南冈底斯—喜马拉雅金锑多金属成矿带内,其内已发现著名的扎西康大型锑铅锌银矿床[6]和马扎拉中型金锑矿床[7],附近还有姜仓金矿点、姐纳各普金锑矿点[8-10]、索月锑铅锌多金属矿床、恰嘎锑矿点[11-12]、邦卓玛金矿床[13]等。前人已从不同侧面对古堆地区及周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多偏重区域成矿规律、矿床矿产特征或岩石矿物基础地质的研究[14-21],而对岩浆岩成因演化、构造环境的指示意义及成矿响应,以及相关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机制方面的系统性和专门性研究不够,因而有必要加强对岩浆岩的研究,总结其与成矿的关系,综合研究建立成矿模式,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地质数据资料,这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实践上都有重要意義。

1 地质背景

根据《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说明书(1∶1 500 000)》[22],古堆地区属喜马拉雅地层大区中的康马—隆子地层分区,从上三叠统至下白垩统地层均有发育。依据构造改造、沉积建造特征,康马—隆子地层分区被以达拉变质核杂岩为主的外剥离断裂进一步细分为雅(也)拉香波倾日变质核杂岩小区和羊卓雍地层小区,区域内地层以新特提斯洋盆充填地层为主,但各地层间分布很不均匀,相差较大。

古堆地区地处喜马拉雅特提斯造山带中东部,介于藏南拆离系(STDS)和雅鲁藏布缝合带(YS)2大构造单元之间。综合分析前人资料[23]表明,古堆地区总体为一套相对稳定的碎屑沉积岩,属喜马拉雅陆块拉轨岗日被动陆缘盆地三级构造单元。受动力学机制及岩石能干性等多因素控制,加之区内复杂多样的沉积构造演变造成了不同的构造样式、构造组合、构造层次,写不者日上拆离断裂(F2)和古堆—隆子断裂(F8)将古堆地区划分为达拉变质核杂岩带、卓木日—俗坡下褶冲带和甲坞—多日褶皱冲断带3个构造变形带(见图1)。

2 岩浆岩基本特征

古堆地区基性—酸性岩浆岩分布广泛,岩石类型较为齐全(见图1),侵入岩的时空分布具明显规律:早白垩世发育中性—基性侵入岩,而酸性侵入岩形成于古近纪的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主碰撞阶段末期,空间上集中在北部和中部。火山活动主要分布在古堆地区南部和西南部,以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集中产出,由(安山质)玄武岩、英安岩、流纹岩、粗玄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等组成,为一套海相火山岩系,本次研究首次在上三叠统地层中发现了火山岩。

2.1地质及年代学特征

2.1.1侵入岩

古堆地区侵入岩从基性—酸性岩类均有出露,总面积为80 km。

中基性侵入岩以辉绿岩和闪长(玢)岩为主。辉绿岩(见图2-a)主要在南部及东北部等地呈近东西向展布,以单脉或脉群方式产出,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任冲等[24-25]研究成果表明:辉绿(玢)岩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37.7±0.9)Ma,辉长岩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33.8±0.8)Ma,属早白垩世;闪长(玢)岩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及米沙、杀渔朗等地,以岩株为主,一般宽200~300 m,长2~6 km,围岩主要为上三叠统涅如组。其中,闪长岩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30.0±1.7)Ma,属燕山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以顺层侵入为主,在接触带附近可见绢云母、绿泥石、黑云母等变质矿物及角岩化、碳酸盐化等接触变质现象。

2022年第1期/第43卷黄金地质黄金地质黄金酸性侵入岩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见图2-b)为主,分布在达拉山口附近,呈岩株产出,主要包括达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恰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中,达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要分布在达拉山口、俗坡下公社、雪不弄公社附近,呈南北向椭圆形展布,一般宽3~5 km,长7.5~8.0 km,面积约32 km,在接触带发育绢云母、绿泥石、黑云母、红柱石等变质矿物,并可见角岩化、绢云母化等变质现象。戚学祥等[26]研究成果表明,达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44.31±0.36)Ma,为喜马拉雅中a—早白垩世侵入岩(辉绿岩)b—始新世侵入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期岩浆活动产物,形成于古近纪。恰嘎花岗岩主要分布在玉白公社恰嘎村北附近,呈岩枝产出,出露宽5~25 m,长100~300 m,面积约0.5 km,在围岩下侏罗统日当组地层附近可见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

2.1.2火山岩

古堆地区火山岩几乎在除早侏罗世外的所有地层之中均有发育,分布面积约25 km(见图1)。

晚三叠世火山岩以致密块状、灰绿色气孔杏仁状玄武岩(见图2-c)为主,分布在俗坡下图幅西南部和穷科当图幅北部地区,发育斑点状板岩和绿泥绢云斑点板状千枚岩等热接触变质岩;中侏罗世火山岩以灰绿色粗玄岩、深灰色—灰绿色致密块状玄武岩、灰色致密块状英安岩(见图2-d)为主,分布在隆子幅南部、日当幅北部及西北角、甲坞幅西北角及东北角等区域,出露宽5~200 m,长几十米至几百米,发育绿泥绢云斑点板岩和钙质硅质斑点板岩,具轻微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泥化等轻微蚀变;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以灰绿色玄武岩、玄武质火山角砾岩(见图2-e)、英安岩和凝灰岩等为主,分布在甲坞幅西南部,一般宽10~50 m,长50~200 m,普遍发育气孔构造,部分被硅质矿物充填,发育绿泥绢云斑点板岩、钙质硅质斑点板岩、斑点状绢云千枚状板岩。

2.1.3脉岩

古堆地区脉岩以区域性脉岩为主,偏基性—中性,与区域构造裂隙有关,一般呈脉状或透镜状顺层侵入地层之中;次为专属性脉岩,主要为煌斑岩(见图2-f),也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其出露宽度一般为1.0~5.0 m,最窄约0.1 m,最宽约10 m,长度一般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顺层侵入脉岩可达34 km,与地层接触带附近常见接触蚀变现象,多见角闪岩化、角岩化、绢云母化。通过对褶皱变形特征、岩相学及地层特征分析,推断煌斑岩形成时间可能早于喜马拉雅地块与冈底斯地块的强烈碰撞造山阶段。根据邻区哲古错附近超基性脉岩(130~140 Ma)的研究成果,区域内最早形成规模较大的古堆—隆子断裂,伴随深部地幔岩浆上涌过程中混染了地壳物质,在该断裂附近侵入大量煌斑岩[27-28]。

2.2岩石学特征

2.2.1侵入岩

辉绿(长)岩为古堆地区侵入岩最主要的岩石类型。辉绿岩(见图3-a)为灰绿色—暗绿色,呈变余辉绿结构,部分具变余辉长辉绿结构、变余斑状结构和变余嵌晶含长结构等,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基性斜长石(约60 %)、单斜辉石(15 %),副矿物为磁铁矿(小于5 %),次生矿物为绿泥石(约20 %)。辉长岩在区内出露范围仅次于辉绿岩,为灰褐色—灰绿色—暗绿色,变余似斑状结构、变余细粒状结构和变余自形—半自形辉长结构,块状构造,部分辉长岩具气孔杏仁状构造,主要由粒度0.7~2.2 mm自形—半自形板条状交错分布的斜长石和充填其格架中的短柱状辉石、他形石英、不透明钛铁氧化物等组成,构成辉长结构。根据岩石组构与次要矿物成分的差异,可细分为辉长岩、石英辉长玢岩等。

达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见图3-b)为细粒—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粒度0.3~5.0 mm,少数>10.0 mm。根据俗坡下公社、雪不弄公社及扎锐淌北出露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小岩株与达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学特征相同,推断其应为同一岩体的不同分支;恰嘎黑云二长花岗岩可分为2种类型:一类为绢英岩化似斑状花岗岩,斑晶主要为石英和碱性长石,以及少量黑云母,斑晶占15 %左右,粒度0.2~1.2 cm;另一类为片麻状花岗岩,为似斑状结构,片麻状构造,斑晶以碱性长石和斜长石为主,粒度在4.5 mm以上,基质颗粒大小不等,浅色矿物粒度(0.8~1.0 mm)相对较大,暗色矿物粒度较小,受变质作用弯曲明显,呈定向排列,主要矿物为碱性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次要矿物为白云母。

2.2.2火山岩

晚三叠世火山岩主要为基性熔岩,为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发育气孔构造、杏仁状充填构造,偶见枕状构造、柱状节理,岩性多为气孔杏仁状玄武岩(见图3-c)。

中侏罗世火山岩主要为火山熔岩,是液态岩浆喷溢后冷凝的产物,为隐晶质—玻璃质结构,气孔构造、杏仁构造发育,岩性多为英安岩(见图3-d),其结晶程度较低,矿物粒度较细,偶见枕状构造、流动构造。火山熔岩是古堆地区最重要的岩石类型,主要包括基性熔岩和酸性熔岩2类。岩石均经历了变形和浅变质作用改造。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可分为火山熔岩类、火山-沉积碎屑岩类及火山碎屑岩类等主要类型,为隐晶质—玻璃质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岩性多为火山角砾岩(见图3-e),发育气孔构造、杏仁状充填构造,偶见枕状构造、流动构造,柱状节理发育。古堆地区火山岩均经历了浅变质作用。

2.2.3脉岩

古堆地区煌斑岩多为脉岩,分布较为广泛,多在古堆—隆子断裂附近发育,呈近东西向带状展布,一般成群成带出现,远离该断裂煌斑岩逐渐减少,南、北两侧未发现煌斑岩侵入。煌斑岩主要类型有云煌岩、云斜煌岩闪斜煌岩,肉眼观察为灰色、浅灰绿色,见大量云母斑晶,常见较强的蚀变现象,普遍发育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强碳酸盐化(见图3-f)、铁白云石化。煌斑岩主要以脉状产出,脉宽十余厘米至数米不等,长数米至数百米不等;部分大致与地层平行,并随地层发生较为强烈的褶皱,部分切穿地层,但也发生了褶皱变形。

3 岩浆岩演化特征

古堆地区岩浆活动时间、空间分布与板块构造运动阶段、构造环境密切相关(见表1),伴随着新特提斯洋的拉张、俯冲和消亡,喜马拉雅陆块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陆块碰撞的陆内造山阶段,从而产生了不同时期、类型多样的岩浆岩。

印支—燕山旋回为新特提斯洋的拉张和俯冲阶段,即初始陆架裂谷阶段,以玄武岩喷发为特征,枕状熔岩为典型岩浆岩(中侏罗世火山岩、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包含了从晚三叠世到早白垩世的所有岩浆活动。该阶段形成了深断裂并引起深源铁镁质岩浆活动,大陆边缘地层序列和沉积环境综合分析显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裂谷构造环境;晚三叠世火山岩→中侏罗世火山岩→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的拉斑系列→钙碱性→碱性系列演变过程特点,显示出由小到大再变小的陆源物质组分特征;晚三叠世到早白垩世显示的火山活动逐渐加强特征,与区域新特提斯洋扩张运动由弱到强并在早白垩世达到最大特征是一致的。新特提斯洋的俯冲阶段即陆架裂谷階段,拉张地质构造背景下,岩浆活动强烈,导致深部地幔岩浆上涌过程中混染了地壳物质,大量煌斑岩在古堆—隆子断裂附近侵入。

喜马拉雅旋回为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褶皱造山阶段,即碰撞造山阶段,以达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恰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特征,受欧亚大陆与印度板块主碰撞阶段影响,加之强烈的岩浆活动,导致地壳缩短加压升温,并引起喜马拉雅地区中、上地壳部分熔融,同时深部流体加入,构成俯冲构造带下盘对陆-陆主碰撞阶段的响应,作为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由主碰撞向晚碰撞转换的标志事件。该时期总体表现为强烈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褶皱、断裂等,伴随大规模的推覆构造和逆冲断裂,导致岩浆侵入和地壳大幅度隆起。伸展拆离阶段即后造山阶段以古堆地区北侧的达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特征,地壳不同尺度的伸展作用,不仅为热液流体的持续上涌提供了通道,而且为地壳的重熔或深熔创造了必要的温压条件。

4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研究表明,古堆地区成矿年龄主要集中在40 Ma之后,而火山岩出露于上三叠统涅如组、中侏罗统遮拉组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桑秀组中,故火山岩和早白垩世侵入岩一般不直接成矿,对成矿的贡献主要是可能为矿源层的初始富集提供物质来源。

对古堆地区岩浆岩采取光谱分析,其主要成矿元素在岩浆岩中的分配见图4,岩浆岩主要成矿元素含量特征见表2。结果显示:早白垩世辉绿(长)岩中,Pb、Zn含量较高,Pb质量分数平均值为18.10×10,为藏南壳体丰度值的2.78倍,Zn质量分数平均值为104.30×10,为藏南壳体丰度值的1.58倍,反映辉绿(长)岩中含矿物质较丰富,具有可能为矿源层初始富集提供Pb、Zn元素等物质的基础。其他岩体中主要成矿元素也有相似的分布规律。

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古堆地区矿产的空间产出是与岩浆岩密切相关的,可初步总结出以下3点:一是部分脉岩本身即为矿体,如邻区钛铁矿体产于辉石岩脉中;二是岩体发育的断裂裂隙中产出矿体,如象日锑矿床、恰嘎锑矿床、那穷锑矿床;三是岩脉平行产出矿体,如宁拉、邦卓玛等矿点。在成矿作用上主要体现为:一是各期火山岩的喷发、早白垩世的岩浆岩侵入和煌斑岩形成促使地层中的矿物质局部进行了交换和迁移,可能对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富集作出了贡献;二是始新世酸性岩浆岩侵入为成矿提供了热动力和成矿物质来源,为金多金属矿再富集、成矿等作出了巨大贡献[29-35]。

在充分理解成矿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喜马拉雅同期沉积形成的浅变质岩系,同造山期的动力变质、韧-脆性剪切剥离改造及基性—中基性火山—次火山岩浆热液叠加是古堆地区的重要找矿标志。根据大地构造及成矿地质环境、岩浆与矿质来源、赋存层位、矿化蚀变特征等方面,结合区域矿产分布特征、成矿时空演化规律、成因联系和成矿机制,建立了古堆地区成矿模式(见图5)。

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古堆地区处于雅鲁藏布江特提斯洋南缘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形成了大陆斜坡相、陆棚相、滨浅海相碳硅泥岩系沉积,并伴随火山活动。碳硅泥岩系中大量有机质对金和锑均具有较强的吸附和络合作用,很有可能造成矿物的相对聚集和沉淀;火山活动带来了丰富的成矿物质,对含矿地层进行了进一步改造,局部地层矿物质得到富集,形成初始矿源层,为成矿打下了基础,局部超基性岩浆分异形成钛铁矿床(见图5-a))。

古近纪,强烈的碰撞造山作用,导致大量近东西向褶皱及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为成矿提供了存储空间,与此同时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造就的成矿流体,进一步迁移、富集并活跃地层中的成矿元素;同期发生的岩浆侵入活动,成为成矿流体迁移富集的热动力,逆冲推覆构造形成的破碎带成为成矿物质富集成矿的有利部位。该时期成矿以形成金、锑多金属矿床为主(见图5-b)),典型矿床以马扎拉金锑矿床和邻区查拉普金矿床为主。

新近纪,大规模伸展拆离作用,形成近南北向、北西向、北东向张扭性构造和近东西向滑脱构造,而且导致变质核杂岩隆升。深源岩浆和含矿热液沿这些构造上涌,使得成矿物质进一步活化迁移和聚集。该时期成矿以锑铅锌银多金属矿床为主,典型矿床以柯月、索月锑铅多金属矿床为主。第四纪,受活动断裂影响,发育了大量温泉,沉积后形成了铯矿点。部分原生金矿床受风化剥蚀、河流或冰川的搬运作用,局部于河床阶地沟谷处沉积形成了砂金矿床(见图5-c))。

综上所述,古堆地区存在4大成矿作用期:①晚三叠世—早白垩世被动大陆边缘浊流沉积、有机质富集的初始矿源层形成期(时间65~250 Ma);②古近纪逆冲推覆作用成矿期(时间35~50 Ma);③新近纪伸展拆离作用成矿期(时间8~25 Ma);④第四纪沉积成矿期(时间0~2.6 Ma)。并形成4大成矿系列:①岩浆矿床系列,主要是哲古错南侧与超基性辉长岩有关的钛铁矿床系列;②浅成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系列,如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马扎拉金锑矿床、象日锑矿床;③与岩浆侵入有关的高温热液矿床系列;④与新构造运动有关的热泉沉积矿床和冲积矿床系列,包括热泉型铯矿床和冲积型砂金矿床[32]。

5结论

1)查明了古堆地区岩浆岩类型、分布特征及规模。古堆地区最大的侵入岩体为达拉黑云二长花岗岩,侵入的脉岩类型多,包括黑云二长花岗岩脉、花岗斑岩脉、闪长岩脉、辉绿岩脉、辉长岩脉、煌斑岩脉等,脉宽一般数米至数百米不等,出露长度数十米至数千米不等,中基性岩脉侵入时期较早,部分脉岩顺层产出,并随地层一同发生褶皱变形;酸性脉岩侵入时期则较晚,变形弱或未变形。

2)在成矿方面,早白垩世岩浆岩的侵入和各期火山岩的喷发使得地层中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富集,形成原始矿源层,古近纪始新世酸性岩浆岩侵入为成矿热液和流体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并为成矿提供了容矿空间。

3)岩浆活动为成矿物质提供了初始热源、运移动力,同时受区域碰撞造山作用的影响,形成的主断裂及次级断裂为成矿物质和热液的运移、富集、沉淀提供了通道和場所,利于该区发育多金属矿床,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成矿模式。

[参 考 文 献]

[1]张明书,高栋丞,梁光华,等.陇山地区岩浆岩特征[J].西北地质,1975,8(5):1-27.

[2]王广耀,许培春.新疆阿尔泰地区岩浆岩的特征及其与成矿关系[J].西北地质,1983,16(1):8-9,11-21.

[3]WANG Q,XU J F,JIAN P,et al.Petrogenesis of a dakitic porphyries in an extensional tectonic setting,Dexing,South China:implications for the genesis of porphyry copper mineralization[J].Journal of Petrology,2006,47(1):119-144.

[4]CHIARADIA M,VALLANCE J,FONTBOTEL,et al.U-Pb,Re-Os,and 40Ar/39Ar geochronology of the Nambija Auskarn and Pangui porphyry Cu deposits,Ecuador:implications for the Jurassic metallogenic belt of the Northern Andes[J].Mineralium Deposita,2009,44(4):371-387.

[5]赖杨,周清,秦建华,等.藏南扎西康整装勘查区岩浆岩地质特征及研究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2015,21(1):31-42.

[6]于淼.藏南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地质及成矿流体特征[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7]张建芳,郑有业,张刚阳,等.西藏北喜马拉雅马扎拉金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J].黄金,2011,32(1):20-24.

[8]肖禹,李光明.西藏隆子县姐纳各普金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3).北京: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2015:202-203.

[9]肖禹,李光明,宋旭波,等.藏南隆子县姐纳各普金锑矿区角砾岩特征及意义[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6,36(1):38-45.

[10]韩飞,李光明,董随亮,等.藏南姐纳各普金锑矿床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J].金属矿山,2016(2):116-121.

[11]董富权,胡可卫,李武毅,等.西藏隆子县恰嘎村辉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J].地质找矿论丛,2015,30(1):98-102.

[12]娄元林,陈武,陈东太,等.西藏隆子县恰嘎锑矿4号脉原生晕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J].西北地质,2016,49(4):146-164.

[13]陈东太,陈武,胡可卫,等.西藏隆子县邦卓玛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J].黄金,2016,37(8):25-28.

[14]耿全如,潘桂棠,金振民,等.西藏冈底斯带叶巴组火山岩地球化学及成因[J].地球科学,2005,30(6):747-760.

[15]黄俊平,曹圣华,陈振华,等.西藏冈底斯中段晚侏罗—早白垩世花岗岩特征[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6,27(4):277-285.

[16]杨竹森,侯增谦,高伟,等.藏南拆离系锑金成矿特征与成因模式[J].地质学报,2006,80(9):1 377-1 391.

[17]戚学祥,李天福,孟祥金,等.藏南特提斯喜馬拉雅前陆断褶带新生代构造演化与锑金多金属成矿作用[J].岩石学报,2008,24(7):1 638-1 648.

[18]朱弟成,潘桂棠,王立全,等.西藏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和相关问题的讨论[J].地质通报,2008,27(9):1 535-1 550.

[19]朱弟成,潘桂棠,王立全,等.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及构造环境[J].地质通报,2008,27(4):458-468.

[20]周雄,温春齐,张贻,等.西藏冈底斯东段侵入岩岩石化学特征[J].矿床地质,2012,31(增刊1):1 085-1 086.

[21]娄元林.西藏哲古—古堆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22]王立全,潘桂棠,丁俊,等.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及说明书(1∶1 500 000)[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

[23]潘桂棠,王立全,张万平,等.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1∶1 500 000)[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

[24]任冲,马飞宙,朱振华,等.藏南哲古基性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J].中国地质,2015,42(4):881-890.

[25]任冲.西藏措美地区早白垩世岩浆岩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26]戚学祥,曾令森,孟祥金,等.特提斯喜马拉雅打拉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08,24(7):1 501-1 508.

[27]盖辰星,齐祥春,鲁星凯,等.藏南古堆地区煌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J].现代矿业,2016,32(10):131-132,151.

[28]袁和,罗先熔,李武毅,等.西藏古堆地区煌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与勘探,2017,53(2):300-309.

[29]聂凤军,胡朋,江思宏,等.藏南地区金和锑矿床(点)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J].地质学报,2005,79(3):373-385.

[30]黃小东.藏南拆离系江孜—隆子金—锑成矿带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31]张刚阳.藏南金锑多金属成矿带成矿模式与找矿前景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2.

[32]胡可卫,陈武,董富权,等.西藏古堆地区成矿系列、成矿谱系研究及其找矿意义[J].矿产与地质,2016,30(5):761-767.

[33]陈澍民.西藏古堆地区金锑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式[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34]吴丰.藏南哲古地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桑秀组火山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35]娄元林,陈武,杨桃.西藏隆子县邦卓玛金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J].地质通报,2019,38(增刊1):449-461.

作者简介:娄元林(1988—),男,湖南常德人,工程师,硕士,从事矿产地质调查及矿产勘查工作;长沙市宁乡市城郊街道学府路258号,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10600;E-mail:420418599@qq.com

娄元林,唐侥,李毅,郭威,袁永盛,朱志平,杨桃(1.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2.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3.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response

of the magmatic rocks in Gudui area,Tibet Lou Yuanlin1,Tang Yao1,Li Yi1,Guo Wei1,Yuan Yongsheng2,Zhu Zhiping2,Yang Tao3

(1.Changsha Natural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Survey Center,China Geological Survey;

2.Kunming Natural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Survey Center,China Geological Survey;

3.Changde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Abstract:The Gudui area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east of the Tethys-Himalayan orogenic belt,between the 2 great tectonic units,namely Southern Tibet Detachment System and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and one of its notabl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widely developed Mesozoic-Cenozoic magmatic rocks.On the basis of collecting data from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1∶50 000) recently completed and 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tratigraphic and geotectonic background of Gudui area,and in detail describes geological features,petrological and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gmatic rock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Discuss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gmatic rocks basically find out the main rock types,phase division of the magmatic rocks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metallogenesis,and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 the metallogenic patterns.The study bear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he deployment of prospecting work in Gudui area.

Keywords:magmatic rock;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diagenesis and metallogenesis;metallogenic pattern;Gudui area;Tibet

猜你喜欢

基本特征西藏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天上的西藏
神奇瑰丽的西藏
舰员级维修训练能力的内涵浅析
浅析“柔、屈、颤”在藏族舞蹈中的运用
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管理研究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Learning by doing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