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研究

2022-02-20郑勤勤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素质能力思想政治工作高校

郑勤勤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包括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思政教师团队、辅导员团队和班主任团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成员应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教育实践、基本的科研能力、强大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师德品格六项基本素质能力。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会遇到各种问题,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需要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发力,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的路径,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素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1-0132-04

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思政教师团队、辅导员团队和班主任团队都属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新时代下,新媒体技术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生利用自媒体记录生活,对社会现象的认知越来越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树立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变得愈发富有挑战性。大学生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倒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能力,促使其站在大学生认知水平上答疑解惑。因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能力日益重要[1]。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能力的基本内容

(一)坚定的政治信仰

坚定的政治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首要标准,这种信仰是一种矢志不渝的决心,是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所承担的一系列社会角色所决定的[2]。思想政治工作者大都是党员,思政工作者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3]。

(二)扎实的理论功底

学校行政管理部门、思政教师团队、辅导员团队在日常工作中,都要和学生产生接触,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习与学生教育和管理相关的学科知识。例如在管理学生组织、兴趣社团等团队时,需掌握管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设立奖惩机制,激发学生组织和社团的活力,让学生组织发挥好服务师生的作用,让学生社团正确引导学生兴趣发展;在教授学科知识时,需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4]。

(三)丰富的教育实践

为了不让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成为空中楼阁,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5]。例如同一个教师在实践中需要面对不同学科背景和学历层次的学生、教授不同的科目,要实现预期教学成果,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育学知识,考虑学生在不同年龄段所表现出的不同性格和认知水平,根据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因材施教;在与不同性格和家庭背景的学生谈心谈话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灵活运用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运用不同的谈话技巧和方式,走入学生内心,引导学生,才能实现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四)基本的科研能力

一方面,当前,新媒体技术更新导致网络环境越来越复杂,错综复杂的思想充斥着网络空间;另一方面,大学生自主意识越来越强,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由于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因此,如果没有成熟的观点帮助他们辨别是非,他们将会陷入误区。高校思政工作者应紧随時代发展,钻研新时代下的社会现象和学生思想动态。因此,思政工作者必须不断精进自己的科研能力,能够用思政知识解释当下诸多社会现象,有效应对科技发展对思政工作产生的挑战,在服务师生、课堂讲授等过程中真正做到结合时政答疑解惑,真正成为一名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6]。

(五)强大的心理素质

一方面,强大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处理日常工作中的紧急突发状况,能让高校思政工作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去面对并解决不定时出现的意外情况。另一方面,强大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高校思政工作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在处理学生事务或第一课堂上,思政工作者可能会遇到极富个性的学生,此时就需要思政工作者用平常心看待这些学生,用扎实的理论功底为他们答疑解惑。

(六)高尚的师德品格

培养高尚的师德品格有其外在需要。在学生尚未进入社会以前,他们总是对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产生依赖。高校思政工作者与学生接触较多,能够无时无刻提醒他们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作用。培养高尚的师德品格是出于职业需要。为了保证从业者能够保持基本的职业要求和道德标准,几乎所有职业都设立了职业规范,教师也不例外。而由于教育行业的特殊性,教师不仅要爱岗敬业、忠诚职业,还要时刻牢记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7]。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师自身

作为高校的思政工作者,部分教师本身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自身发展。个人问题最后会发展成团队问题,最终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受到影响。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发重要,但部分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不能认识到思政工作的重要性。随着时代发展,许多社会矛盾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此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上,忽视了这项工作对自身影响的长远性。这些因素使得部分高校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

2. 科研能力不足。一方面,部分教师安于现状,忘记岗位的职责,自我要求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学校思政教师、辅导员等岗位的师资力量不足,达不到相关文件要求的配比,甚至还要承担学生管理等工作,没有时间钻研科研项目[8]。

3. 缺乏职业规划。第一,德育观或教育观陈旧,部分教师不会主动解读时政内容,给予学生与时俱进的授课内容,或者结合就业形势变化给予恰当的就业指导;第二,思政实践反思不足,在上完课或与学生谈话后,只满足于完成任务,不会及时反思教课或谈话中的不足、总结实践经验;第三,理论功底不扎实,对思政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不了解、掌握不牢固、学习较为被动,不懂得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等相关知识指导工作。

4. 师德师风欠缺。近年来,网上出现了诸多教师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对学生使用暴力教学手段、教师醉酒驾驶的新闻;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有部分教师自身在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方面示范性不强,生活与工作言行不一,弱化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5. 新媒体素质有待加强。现如今,很多大学生利用新浪微博、B站、抖音等软件记录生活,发表对社会新闻的看法。但是有些思政工作者极少使用社交软件追踪社会新闻,缺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素材;对学生使用的社交软件不了解,导致不能及时把握学生对社会新闻的态度,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无从谈起,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二)学校

在综合性大学或大部分高校中,都设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关专业,而在另一些高校尤其是大部分高职院校中,仅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来承担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导致在学校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受到限制,这种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优秀师资。由于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地区,有些高校又处于其中的偏远地区,经济落后,交流不便,又或是高校本身是普通本科院校或高职院校,因此难以吸引名校毕业生、教学能力强或管理经验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前来就职。

2. 师资队伍稳定性不强。随着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学生在校时接受的就业观念都是先就业、再择业,加之高校招聘的带编制的辅导员、思政教师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数量较少,导致很多毕业生以从事编制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过渡,等到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或可以去到经济更加发达的地方就业时,他们会选择离开[9]。

3. 从配备现状来说,一方面,很多高校的辅导员、思政教师等岗位还在陆续招聘,或者通过校内跨部门调动人员来充实思政团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配比尚未达到国家要求,加上有时优秀人才被借调到其他部门,导致现有师资力量更加紧张;另一方面,在高校思政工作者队伍中,部分人员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历背景,在一开始从事思政工作时会需要花费较多时间钻研理论知识。

4. 部分专业老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误解。第一,把高校思政课看作是专业性不强的公共课,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作是任务,忽视了思政工作成效反馈时间较长这一特点;第二,质疑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科研能力,认为其科研水平不高[10]。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的途径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存在着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学校、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发力。

(一)教师自身

1. 教师要认识到思政工作的重要性,端正德育观,制定职业规划。作为思政教育的实际践行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其与学生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不能仅仅停留在上完课、谈完话、处理完突发情况的完成任务层面,而是要把“立德树人”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从业者还必须做好职业规划,让自己有清晰的奋斗目标。

2.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政治信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中国公民和党员队伍中的一员,同时也是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一员,既要履行中国公民的义务,也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兢兢业业、盡职尽责、乐于助人,还要积极履行岗位职责,向学生宣传和讲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担的三种社会角色角度来看,他们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能够用专业知识对当前出台的社会政策、社会问题的解决措施做出合适的解释,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3. 增强科研本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端正科研态度,不能让专业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多查阅相关期刊,从他人的作品中收获启发,同时多参加校园实践或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系统成果。经过这些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申请科研项目,使科研项目能够高效完成,也更具可行性。

除上述三个方面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必须注意加强高尚师德师风的培养,为学生做好表率,才能令学生更加信服;多参加线上线下新媒体培训,关注学生生活,从学生喜欢的平台上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将学生关心的时政新闻转化为教学内容,引导他们在谈论社会新闻的过程中形成理性思维。

(二)学校

1. 学校各部门要发挥好传帮带、集体备课的作用,不能让此种机制停留在签文件、走形式的层面,而应该鼓励新教师多向老教师请教问题,由老教师传授班级管理、授课技巧等知识给新教师,真正形成互帮互助、有活力的机制。各部门应该组织经验交流会,把新老教师组织在一起,就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政理论课中出现的一些关键环节做交流分享,尤其是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团队和思政理论课教师团队之间的交流,让思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日常工作内容、学生的日常表现等方面加强沟通,从而使第一、二课堂的联系更加紧密。

2. 健全思政队伍人员发展机制。首先,学校相关部门要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制订职业规划,明确阶段性职业发展目标,为教师自身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其次,重视重点人才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团队中,学校相关部门要注重每个成员的均衡发展,但是对于有突出表现的人员要给予及时的工作指导和方向指引,让这些成员有意识地向着更加专业化、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再次,学校相关部门要注意提高队伍专业化程度,指导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团队成员多参加相关专业培训和理论知识学习,也可以在这些成员有意深造学历时给予资金和物质上的支持。最后,健全思政队伍绩效考评机制、奖惩机制。这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会关心的问题,此问题的清楚回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每位成员的职业规划,所以在设定思政队伍绩效考评机制、奖惩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好考核细则、评定渠道等等具体内容,尽可能减少模糊表述。

除了上述两点内容,学校还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加校内培训和对外交流时增加资金支持和物质支持,举办新媒体技术培训,打造网络思政专业团队,掌握学生在网上的思想动态,以便更好地回应学生关切。

(三)高校教育主管部门

目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能力提升途径除了从教师自身和学校着手,也可从教育主管部门出发,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配合高校需要,出台相应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偏远地区工作,统筹规划,切实解决高素质人才的后顾之忧,确保人才能够引进来、留得住,把队伍建设纳入高校考核标准;也可以加大思政专项科研项目设置力度,施行指标单列,保证思政类科研项目的申请数量和质量;还可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职业能力建设平台,拓展校际交流、校企交流,多角度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健,时翔,胡戬.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18):43-45.

[2] 徐莲.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21(04):117-120.

[3] 顾家山. 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问题导向与科学方法[J]. 学术界,2021(03):5-13.

[4] 倪炜.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构建[J]. 思想理论教育,2021(03):100-105.

[5] 于艺晨. 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空间与发展路径[J]. 中外企业文化,2021(02):182-183.

[6] 张锦. 高校思政课教师心理素质问题和对策探析[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6):91-94.

[7] 游昀之.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建设若干问题的反思[J]. 宿州教育學院学报,2020(05):6-11.

[8] 郑淑洁.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19(36):286-287.

[9] 徐文君.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研究[J]. 长江丛刊,2019(24):186-187.

[10] 付燕清. 基于能力素质提升的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J]. 长江丛刊,2019(02):241-242.

(荐稿人:鲁梅,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素质能力思想政治工作高校
提升纳税评估人员素质能力培训策略研究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需做到“六结合”
浅谈报纸版面主编的职责及应具备的能力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下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