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和读中体会“远征难”,在画和听中感悟“只等闲”
2022-02-20王喜南
王喜南
【摘要】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教育信息要通过不同感觉来实现,而不同的感觉通道的传递又要通过不同的媒体来实现。在一节课中,教师即是教学的主导者,又是最主要的教学媒体。教师如果能够运用听觉的、视觉的、触觉的等感觉通道来传递教学信息,就会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因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合理选择使用各种媒体,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看读画听;远征难;只等闲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长征》是一首七律诗,是毛泽东同志于1935年10月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时所作。这首诗描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各种艰难险阻的战斗历程,赞扬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中心句,然后通过各种教学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让学生在看和读中体会 “红军不怕远征难”,在画和听中感悟“万水千山只等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看”中体会“远征难”
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不仅要翻越一座座山,渡过一条条河,而且每天还要遭遇地上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天上几十架敌机的狂轰滥炸,真可谓是遇到了千艰万难。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红军长征的艰难,我借助于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播放了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气势磅薄的乌蒙山画面以及红军战士艰难爬雪山的录像。这种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一座这样的山岭是何等的艰难,更何况是千山呢?即使是轻装上阵都难爬过一座山,更何况还要面临数倍于自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呢?随着画面的移动,学生们的目光牢牢地被眼前的镜头所吸引了,更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远征难”。学生自然也被在困难面前,红军那视高山峻岭为“腾细浪”“走泥丸”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所深深地感动了。
二、在“读”中领会“远征难”
课文中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很难理解的,特别是对“铁索寒”的含义更难理解。為了让学生能理解句意,切实地体会“远征难”的含义,我找来了《飞夺泸定桥》中的描写“夺”桥的那个自然段投影在大屏幕上。学生以各种形式品读着:“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读着读着,学生的眼睛湿润了,分明是已经感悟到了红军夺天险——泸定桥那悲壮的场面,已经深切地理解了“远征难”。
面对着长征途中的千艰万难,红军却表现出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在学生真正地领会到红军长征之“难”后,如何理解对这个“难”的不怕呢?这是教学上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学习上的障碍,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我采用了“在画中悟”“在听中品”的方法,将学生引入到真情实景中去。
三、在“画”中领悟“只等闲”
文字和美术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方式,让学生用画来描绘文字,可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用语言文字表达所不及的效果。在讲解诗中的第二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我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先让小组长用简笔画,在堂练本上展现了逶迤的五岭山和磅礴的乌蒙山形象,然后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并请其中的一个同学在相应的位置上画上细浪和泥丸。通过对比,学生不仅在“画”的感觉中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句意,而且在“画”的感觉中悟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画”中展开了想象,“画”中加深了对词义的理解,突破了这篇文章教学上的难点。
四、在“听”中品味“只等闲”
山,红军不怕;水呢?红军也不怕。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点,我围绕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引导学生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的句意上大做文章。我按下录音机的开关,从中传来饱含激情的配乐声“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军,快到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了。远远望去,只见: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的北上,封锁了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渡船。但是红军战士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了敌人的视线……”
听完这动人的故事,全班学生都脸露微笑。我知道他们都沉浸在红军不费一枪一弹、智取金沙江后那欢欣鼓舞的情景当中。知道他们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红军不怕远征难,波涛汹涌只等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通过各种方法的使用,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眼看录象、口读语句,学生切实地体会到红军“远征难”;手画图画、耳听故事,学生真正地领悟到面对千难万险,红军所表现的大无畏的“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不仅顺利地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教学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丁、潘静,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科学教育前沿》2011,7.
[2] 李松梅,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分析 [J].《教育信息技术》2013,4.
[3] 卢友莲.创设教学情境 走进长征——《七律·长征》教学设计,2019,10. https://www.dswenku.com/p-1324837.html
(特约编辑:罗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