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路径探究

2022-02-19曹兴虹陈于后

教育观察 2022年5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常态道德

曹兴虹,陈于后

(四川轻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一、引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关于“理想”的解释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1]信念是支撑人们前进的精神动力。[2]理想与信念有着内在的联系,理想是信念的一种对象,信念是实现理想目标的根本保障。[3]理想信念是人们规划的未来目标,以及为实现此目标需具备的思想、精神和行为状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确定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踏上新征程的理想信念。而理想信念教育则是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明白在理想实现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的理论、道路、方法等以及具备的精神状态。[4]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交会时期,国内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挑战和机遇并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这样的国家发展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更不容松懈,特别是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要求[5],并且纳入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6],这意味着常态化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要求。

常态化是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思政课与理想信念教育之间的关系提出的新要求。对正确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坚定理想信念的塑造也是一个长期、持续和反复的过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中学思政课的一部分,承担着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任务,应当在其教学中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即将理想信念教育有机全面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并通过教学让理想信念教育获得实效,让树立理想信念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进而实现理想信念树立的全面化、长期化、长效化、日常化。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困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是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最主要的途径,教师是落实常态化的重要力量,但教师往往由于思想认识的短视、教学设计的不完整难以落实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

(一)教师思想认识有待提升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已纳入“十四五”规划,这一行动表明了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的重要地位。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尚未给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和教学中的理想信念教育足够重视,更不用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首先,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只要能够接受教材内容就足够了,还未意识到应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课堂和教学。其次,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以及日常教学任务繁重也是阻碍道德与法治课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因素。最后,部分教师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尚未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教育教学活动未全面涉及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材中的理想信念内容并不是重点教学内容。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多以教材为主体,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授课,未深入发掘教材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素材,对理想信念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

在教学评价方面,目前的评价方式仍以分数和等级作为主要衡量标准,难以全面评价和反馈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评价方式对教学目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着重知识目标,忽略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理想信念教育的实现更需要依赖后两种目标。评价方式对教学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课堂常处于师讲生听、学生被动的局面,而理想信念教育的达成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方式演化成了听重点、勾重点、背重点,学生难以在课堂中树立并坚定理想信念。

总之,当前的理想信念教育还未全面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学活动各个环节,还未长期且日常性地融入教师的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路径

(一)提高思想认识,时刻重视理想信念教育

1.树立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心和主动性

2019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教师减负提上日程。教师的工作任务得到了政策性保护,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教书育人的主业上去,回归到立德树人的使命中去。因而,也会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如何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第一,调整自身的定位,不能只是大家普遍认为的“刻板”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当是学生思想品德上的引导者、理想信念上的引路人、心理发展上的知心者。角色定位发生改变后,教师才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教师,需要具备“挤”时间和“攒”精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二,灵活规定学时和课时,把握应对考试和提升素质的平衡,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第三,坚定自身理想信念的意识。在“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中,教师首先需是一位“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要求教师时刻树立将自身的教育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的思想观念,不断将自己锻造成一位有理想信念的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老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具有理想信念的有志青年。

2.充分解读党和国家政策中的理想信念教育意蕴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加深认识。教师需要了解党和国家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在课堂上充分解读好、阐释好党的方针政策。首先,要基于系列关于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精神之钙”“信仰之基”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坚定理想信念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7]其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提出,要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教材内容中,实现全覆盖,贯穿全过程。[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贯彻正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应有之义,教师应通过学习和贯彻帮助青少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凝聚众力。

(二)从课程、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内涵

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全过程,在课程目标、课程性质、教材内容三方面均有体现。[5]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目标是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进一步发展,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这实质上也是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和坚定。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分为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思想性中的“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体现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质;人文性中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是理想信念教育所需达到的要求;实践性中的“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强调了理想信念教育不仅需以初中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基础,还需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将理想信念教育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9]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材内容中,不论是“成长中的我”对个人修养的关注,还是“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联结的重视,每一板块内容都涉及理想信念教育的培养。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蕴含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教师需时刻留意其中蕴含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领会理想信念教育的精神实质,将理想信念的树立和坚定作为培养学生的应然目标。

2.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第一,教师需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推进理想信念教育最重要的一步。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初中生正处于寻求自我同一性时期。他们根据周围的环境影响和自我认知提出“我是谁、我想做什么”等问题,并试图回答,思想和行为正处于蜕变期、断乳期。在市场经济、全球化和发达的网络技术背景下,当代初中生的理想信念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倾向。道德与法治课最根本的属性是思想性,理想信念教育最主要的是引导人的思想的积极变化,然后促进人的行为的积极变化。教师需要通过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判断初中生的理想信念实际发展情况,探索和解决初中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和成长需要,再将学生的需求与道德与法治课深刻内涵有机结合进行教学设计。

第二,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知识实际,根据学生对理想信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同时,要了解学生对理想信念学习的兴趣点,丰富和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学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对象和主体,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才能理解每一名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个人梦想。它们与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一致,归根结底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相统一,从而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帮助学生拥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增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教师在将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融入课堂时要从课时教学内容出发,不能生搬硬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思考理想信念与这一课时内容的契合度、思考理想信念与课时内容相结合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和理解、所组织的课堂活动学生是否能够操作和应用等问题,要做到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与日常教学有机融合。

(三)多维融入,通达教育教学,长效推进理想信念教育

1.丰富理想信念教育内涵,挖掘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过程

第一,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理想信念内涵。教师的教学并不是照本宣科地重述教材,而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理想信念教育整体贯穿到教材的内在的知识联系和逻辑体系中。教师应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最大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种课外教学资源丰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历史和现实中包含着丰富的与理想信念教育有关的资源,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例如,充分运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影视资源,通过参观、写观后感、举办主题活动等形式,给予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的机会。又如每一学期布置部分让学生开发和利用有关理想信念资源的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鲜活的资源和案例。

第二,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课堂导入需注重启发性、情境性和针对性。教师可以适当地在课堂中融入时代榜样事例,拓展比教材更时新的、更具有代表性的理想信念教育素材和内容,重点讲述和提升其理想信念变化发展历程,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精神受到震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少年有梦”时,可以用《少年》这首原唱与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视频和歌词形成对比,创造少年梦与民族梦相联系的情境等。最后,巧妙利用课堂小结和作业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具有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提升三种不同侧重点的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教师要充分理解三种方式不同的侧重点,在其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例如,在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向未来”课堂小结中播放《少年中国说》MV,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少年梦与中国梦的结合,并将学会歌曲《少年中国说》作为作业,帮助学生意识到这是初中三年新课的结束。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编排《少年中国说》节目,作为送给老师和自己的礼物。这样的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侧重情感的升华,又将学生引入理性思考以及对自我和未来的承诺,注重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情感升华。

2.立足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改革教学评价和教学方式

第一,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教师改变评价内容和方式。理想信念归属思想范畴,思想主要通过文字、语言和行为表达和表现出来。以往的纸笔测试以分数和等级评价方式为主,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并不适用理想信念的评价。教师应当采用评语式评价,动态、个性地评价学生的理想信念。评语的书写需避免泛泛而谈,应根据每一名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同时,评语应具有引导正确价值观与规避和澄清错误价值观的作用,从语言和行为入手,利用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发展状况进行观察和记录,进而形成客观、真实的评价。

第二,教师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讲授法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知”的疑惑。但在运用讲授法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讲授的方式,切忌“满堂灌”。理想信念教育更是学生“情”“意”“行”的养成,因此,不仅要让学生耳朵听,更要让学生头脑动,注重教学的启发性。除讲授法外,课堂上还采取多样的直观的教学方式,如体验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10]例如,在讲到自尊自强时正值“五四”青年节前后,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一系列讲述青年理想信念的视频,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视频将青年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带给学生,使其内化于心。

四、结语

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已提上日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是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全过程的重要环节,更是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要通过多个途径积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进课堂并实现常态化:提高思想认识,时刻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从课程、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多维融入,通达教育教学,长效推进理想信念教育。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常态道德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