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实施方略举隅
2022-02-19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赵 晶
编者按
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诗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一线教师在单篇古诗文教学阅读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多种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教学内容简单堆积、教学模式程式化、教学评价过于关注结果等问题。
基于此,北京市朝阳区陈经纶中学语文组4位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围绕本任务群的设计、实施以及评价,精选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践环节展开探讨,以期与各位同行交流。
——策划编辑:包丽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设计
古诗文是高中教学的重头戏,在设计本任务群时,笔者坚持两个原则,有效勾连任务群中的教学篇目和学生的能力素养。
(一)以单元基本问题为纲,统摄整个大单元内篇目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人文主题为“历史的现场”。很显然,本单元4篇文章都可以归为广义的“史传文学”。因为“史传文学”兼有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两种成分。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为此,本单元笔者设计了3个单元基本问题。
一是文本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怎样的描绘,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怎样的叙述,从中你发现了史家怎样的历史观念。
第一个问题主要处理的是史实与史观的关系,学生读懂并了解基本的历史史实,并从中发现其中隐含的历史观念。《屈原列传》和《苏武传》分别叙述了屈原和苏武的个人身世事迹,个人与国家共存亡;《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分别总结了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堪称后世的“一方明镜”。二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叙事方面的基本特点。
第二个问题主要处理的是史实与史述的关系,《屈原列传》在叙事中融入大段议论,论中有情;《苏武传》在叙事中暗寓对人物的褒贬;《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铺陈历史,形成强烈对比;《五代史伶官传序》以散体写史论,小切口,纵论盛衰之理。
三是你能化身为一个小小的史评家,对相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吗?
第三个问题主要处理的是史实与史评的关系,历史的画卷异彩纷呈,历史的评说见解不一。可以借鉴《屈原列传》人物品评的写法,对《苏武传》中的苏武予以评价;《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在历史中寻找立论的合理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
(二)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掘语言的艺术
文言语言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呈现形式,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更应对文本内容有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师生一起品读了《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文本,针对这些文本有其共同特点,开设了史传文学专题。安排教学专题,精读略读相结合,以求对史传文学不仅仅停留于字面上的理解,让学生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对文本有自己的认识与升华。能否将几篇文章连缀起来?我们发现几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文中主角甚至配角凭借自己的口舌使得敌方退兵,“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个特点符合高考中对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同时“得体”也是日常交际的必备素质。因此,我们一起探讨了《左传》《史记》中的“外交”辞令的使用,笔者特安排了如下学习活动。
活动一:从生活中的小故事发现与人交流的秘密武器。即“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
活动二: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探讨《左传》“外交”辞令的特点。诸如,示弱臣服、注意身份;晓之利害、打动对方;继往开来、有理有据;自我定夺、委婉语气等。
活动三:探讨以《鸿门宴》为例的《史记》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大家可寻找一个问题抓手,如刘邦集团哪三次有力的语言使鸿门宴杀机尽失?师生一起从刘邦托辞、鸿门说辞、樊哙陈辞三个方面,品味语言细节,挖掘外交场合下的语言艺术。
活动四:开展“语言的艺术——生活处处皆妙语”实践活动,体会外交辞令的变化与发展。由学生分享成功案例,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当时正值“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学生敏感地发掘了时事素材,面对美方严重超时且对中国内部事务横加指责的开场陈述,杨洁篪主任掷地有声地表态:“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对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在中美对话中,中国不仅切实维护了自身权益,而且争取了自己的权利,要求世界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尊重中国,把中国作为一个平等大国以礼相待。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为最近几年的教学摸索找到了依据。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这些任务追求的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技能逐项训练的线性连接,而是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实施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过程中,尽管存在时空距离和语言障碍,充分捍卫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是重中之重。下面和大家分享两个案例。
(一)案例一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回到历史现场,做评史小主人——从《屈原列传》《苏武传》学习评史方法”一课为例,笔者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何让现代的学生走近作品,了解史传文学的叙事特点,感悟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并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本节课在此方面尝试探索,采用了多种呈现样式,比如,对联、微写作、小剧场、成果汇报等,力图将史传文学作品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自学与碰撞相结合,让学生成为评史小主人,为此笔者创设了两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
子任务一:探究人物在历史情境中的选择。请大家跟随学生的演绎,仔细揣摩屈原和苏武在面对重大人生抉择时的心理,他们最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由学生演绎屈原独步汨罗江畔的内心活动,以抒情微写作的方式呈现;由学生演绎李陵劝降苏武的场景,以小剧场的方式呈现。该活动意在使学生回到历史现场,体会人物的抉择。
子任务二:我看史传文学叙事艺术。请大家根据上面的演绎,并结合所学史传文学,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尝试归纳整合其特点,要求有理有据;学生交流整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组内成员配合板书;教师从历史性和文学性的角度进行总结,并且引领学生探究写法背后的秘密。该活动意在使学生学习史学家评判历史人物的方式。
活动二:
子任务一:对联致敬英雄,每个学生现场书写对联,做评史小主人,小组中选出最好的一副对联与大家交流;教师呈上对联结束课堂:屈原行吟泽畔,未负楚亲,洁志廉行悬日月;苏武放牧北海,不辱使命,忠肝义胆展气节。
子任务二:课后活动,即“我来当‘兰台令史’——书写苏武人物短评”,考虑到分层作业的要求,提供两个范例,范例一是模仿《屈原列传》中的“太史公曰”,书写“兰台令史曰”,为苏武书写短评,提供给语文素养较好的学生;范例二采取第三人称评价式,客观评说眼中的苏武,要求在具体事件中提炼品质,不标签化不空洞,提供给语文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
(二)案例二
以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为例,从教材内容上来看,尽管都是“老课文”,如三首宋词《声声慢》《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但是在新教材的“双纲结构”中,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需要寻找一个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字要书写的方式,激活教与学。
通过宋词诵读,学生已经感受了三位词人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并且通过他们的妙笔,展现了各自的情感世界。在师生交流课上,以“宋词群英会”的形式继续感受宋词的魅力,并化为笔下的文字,当一个小小鉴赏家。学生第一次接触“文学短评”这个概念,而且对诗歌的基本知识都是碎片化地接触,不可能让他们一下子书写长篇专业文学短评,也无须限定点评角度,只要自定角度且阐释充分即可,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个过程强调“整合”,要求教师合理设计学习任务,使学生语文学习更接近真实的语文实践生活。为此,笔者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体会独特表达。倘若三位词人穿越时空,来到现代,作为嘉宾参加一次“宋词群英会”。在“群英会”上,主持人采访,三位词人各有作品进入中学课本,请三位词人谈谈自己作品的最独特之处,以期给今天的学生学习诗歌创作带来启发。请模仿词人的口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
在实际操作时,两个小组PK,每组派四个学生,一位主持和三位词人共同演绎。其他4组根据评价表(如表1所示)打分,并陈述理由。
表1 打分评价表
在学生点评结束,教师要及时发现点评的问题,及时探讨交流。
活动二:多彩点评词作。在场的观众朋友们,你们听了三位词人的发言,有何感想呢?参加这次“群英会”的观众,有一个条件,必须带着对某一首词作的点评或者综观三首词作的点评前来,为了让更多的观众发言,主办方要求每个点评限定200字以内。请模仿观众的口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
为了让初识文学点评的学生有所模仿,他们可以自行从网上查询关于这三首词作的评价,当然在教师下发的资料包里也有一篇关于《声声慢》的文学评论缩编版。首先师生探讨文学短评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结构,其次请学生动笔书写。
非常可喜的是,学生的书写角度多样,尽管短评略显稚嫩,但都努力模仿。选题如豪放与婉约、怀古词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将错就错、《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景史情融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典故的妙用、《声声慢》中的叠词之妙、《声声慢》中的景情关系……内容、手法、主旨,学生均有涉猎。
书写过后,三个小组PK,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尽量不要集中一位词人。一个小组根据语文必修上单元研习任务自定“多彩点评词作”评价表(如表2所示),并分别给三个小组打分。
表2 “多彩点评词作”评价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的评价
新教材的教学活动设计,不同于传统教学,新课标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而知识的获得讲求层次性,以《屈原列传》为例,笔者努力将学生活动设计与阶段教学评价相结合,以评促学。
学习活动一:落实语言建构与应用的要求,自行梳理常见的文言知识,特别是本课书后讲解的古今异义和本单元重点训练的特殊句式需要关注。可以采用自学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合作学习答疑解惑。
学习活动二:我读出的史实,请用你喜欢的方式回到屈原生活的现场,可以为他整理一份简略的人物年表,可以用曲线的形式展现屈原的命运变迁,亦可以用表格对比楚国的国势与屈原的命运,等等。
学习活动三:我发现的史观,我们跟随史学家一起来评说历史。学生群文阅读司马迁《屈原列传》《报任安书》、贾谊《服鸟赋》,你有什么发现吗?大家共同探讨两个更加集中的问题,第一,《史记》为何为屈原和贾谊共同立传;第二,司马迁为何一改常态,除了习惯性“太史公曰”外,中间多有议论,原因何在(如表3所示)。
表3 《屈原列传》学习效果的评价量规
评价量规的三个评价角度分别对应上述三个学生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让学习成果落到实处。以评促学,让语文学习活动轨迹化,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