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彻“新方案“”新课标”精神 推进特普融合走向全纳
——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研究

2022-02-19陈惠琼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特校课程标准新课标

陈惠琼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71)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新课标”)正式面世,这是义务教育改革应遵循的行动指南。特殊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特殊教育工作者也应站在整个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高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1]强化主动学习意识,优化学校育人蓝图,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发展素质教育,创新特校课程育人实践,培养时代新人。

一、从“特校课程设置方案”出台看主动学习贯彻“新方案”的必要性

2007年2月教育部印发《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特校课程设置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次由国家正式颁布的特校课程设置方案。这套方案的出台与我国2001年9月开始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2001年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密切相关。它是在200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基础上,结合特殊教育实际调整后确定的。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校课程应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改革。这既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必将进一步丰富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深化。[2]

从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文本内容中可以看出,均参照了200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培养目标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在课程设置的原则上贯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遵循了特殊教育规律;在课程设置上,参照了普通学校的课程设置,结合了残障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设置特校课程,为残障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特校课程设置方案”充分吸收了普通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和经验,在结构上与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体例相同,分为四个部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其中“说明”部分包括课程的实施与课程的评价两块,保持了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一致性。

因此,此次“新方案”的颁布实施必将推动“特校课程设置方案”的正式修订,且修订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与内容必将与“新方案”继续保持一致。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主动学习贯彻“新方案”很有必要。

二、从“特校课程标准”颁布看主动学习贯彻“新课标”的必要性

2016年12月教育部发布实施《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特校课程标准”)。这是我国第一次专门为残疾学生制定的一整套系统的学习标准,是对我国多年来特殊教育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集中总结,是以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义教课标”)为蓝本,遵循特殊教育规律研制而成的。研制“特校课程标准”时,主要坚持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坚持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妥善处理好特殊教育课程标准与普通学校课程标准的关系。既与普通学校课程标准相衔接,又充分体现特殊教育特点和独立性。三是坚持遵循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充分考虑不同类型残疾学生的多重需要,突出残疾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着力促进残疾学生更好融入社会。[3]

由此可见,“特校课程标准”保持了与“2011版义教课标”的紧密衔接,充分吸收了普通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和经验。在思想性、政治性和重大原则方面与普通学校课程标准严格保持一致。在课程标准的性质理念、框架结构、编写体例、用语风格等方面,既遵循国家对义务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与“2011版义教课标”有共同性,又考虑到残障学生的特殊性。为适应不同类型残障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成长规律,在具体目标和内容要求方面凸显了三类特教学校课程的特点。如:强调以残障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观照学生不同学习需求积极推进差异化教学的要求,突出生活实用性,建立融合教育课程通道等。所以,“特校课程标准”源于“2011版义教课标”,又体现了“特殊需要”的教育观,是对“2011版义教课标”的补充和创新。

此次“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必将推动“特校课程标准”的正式修订。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4]融合教育概念的核心就是,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与正常学生一起学习。因为班级中同时有普通和特殊学生,教师应通过特别调整和环境、教材、教学方法等的设计,来适应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习。[5]通过多方的协同合作,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有效的教育,让所有儿童都获得充分发展。[5]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学习贯彻“新方案”“新课标”精神,积极推进特普融合走向全纳。

“新方案”“新课标”的颁布是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与“新方案”“新课标”“同行”意味着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仔细研读“新方案”“新课标”,明晰“新方案”“新课标”的新变化,在研究与实践中发展特校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特校课程育人水平。

三、明晰“新方案”培养目标的新变化,及时更新优化特殊教育培养目标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三有育人”方面完善了培养目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强调“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全面发展,突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1.有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努力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领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懂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理,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明确人生发展方向,追求美好生活,能够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1]

2.有本领。乐学善学,勤于思考,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乐于提问,敢于质疑,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自理自立,热爱劳动,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强身健体,健全人格,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适合自身的运动技能,树立生命安全与健康意识,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具有抗挫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向善尚美,富于想象,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初步的艺术鉴赏、表现能力。学会交往,善于沟通,具有基本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1]

3.有担当。坚毅勇敢,自信自强,勤劳节俭,保持奋斗进取的精神状态。诚实守信,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具有社会主义民主观念与法治意识。孝亲敬长,团结友爱,热心公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积极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珍爱生命,树立公共卫生意识与生态文明观念。具有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的意识。关心时事,热爱和平,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6]

从“特校课程设置方案”的培养目标看,它是在200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别残疾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有关要求进行了科学转化后向“2001版方案”看齐的,以确保在思想性、政治性和重大原则等方面,与国家课程方案保持一致。特殊教育学校要紧跟时代步伐,主动学习研究“新方案”,及时更新优化特殊教育观念,用新的培养目标定位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

四、明晰“新方案”课程设置的新变化,及时调整优化特校课程设置内容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新方案”将义务教育课程九年一贯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在保持九年9 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这既充分发挥国家课程的主体性作用,奠定共同基础,又发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补充拓展作用,兼顾差异,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合适的学习机会。

从“特校课程设置方案”的课程设置原则中可以看到,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均要求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坚持残疾儿童教育与普通儿童教育共性的同时,从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调整教育内容、课时数,以达到与普通学校相应的目标,促进残疾儿童全面发展。所以,特殊教育学校要围绕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体间差异,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体设计,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以多种课程形态服务残障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着力培养残障学生的核心素养,以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残障学生更好融入社会。

“新方案”还增加了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课程实施办法、学校编制课程实施方案的职责、制度规范,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了实施机制,强化了监测与督导要求。

五、明晰“新课标”的五大新变化,及时调整优化特校各科课程标准

“新课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课程育人导向更突出。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之后逐步养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课程内容结构化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绩综合表现。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1]

首先,特教学校要主动作为,积极向本地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参加“新课标”的全员培训,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培训活动中深刻理解“新课标”修订的背景意义、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新精神、新理念、新变化、新要求。

其次,要针对特教实际,加强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边研究边实践,重点研究如何根据“新课标”的变化调整优化特校各科课程标准,找到特普融合的重点、难点和结合点。在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努力吸收“新课标”中的新理念、新方法,主动调整转化到教学实践中。在培训与教研中吸收和转化,将有助于特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方向、有目标地落实“新课标”精神,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特校课程标准新课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在科研支持下的特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浅谈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
特校美术课堂幼儿想象力的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