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通识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以“中国古代思想”专题为例

2022-02-19

教育观察 2022年23期
关键词:通识思政传统

苗 磊

(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306)

通识课程教育的相关论述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通识教育更多地指向精神或心灵的自由发展。20世纪中期,美国新人本主义教育观念则认为通识教育重在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人,需要坚持技术教育与文明教育相结合。[1]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通识课程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蓬勃之势。我国通识课程意在提供综合性知识养分,把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而很多学校都有开设,尤其是在工科院校中。其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通识课程作为高校通识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是专业课程教育的重要补充,可以满足学校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课程思政是上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探索在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方面逐渐形成的重要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在坚持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基本格局中,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融入各类专业课程。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2]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通识与课程思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及“全课程育人”的教育理念有诸多契合之处,尤其是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以及加强品德修养这三个方面。因此,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通识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本文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通识的课程思政资源、课程思政目标与课程思政路径。

一、课程思政资源

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通识课程与理工科课程相比有天然优势。如何结合我国的基本教育精神以及大思政的课改方向,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通识课程中挖掘有效的思政资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解题思路就在于教师能否把握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资源,尤其是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相关元素。下文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通识课程中的“中国古代思想”专题来分析其中蕴含的课程思政资源。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提倡伦理道德是其显著特征,这与诸子百家中的其他流派有着显著不同。从孔子开始,儒家思想就明确倡导国家治理要建立在道德建设的基础上,后者不仅涉及个人修养、家庭关系,还涉及社会交往及国家政治。例如,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就谈到治国理政基本观念:“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为治国者如果依靠行政命令和刑罚作为治理手段,民众虽然也会服从但没有羞耻心,而用道德和礼制来治理国家,那么民众就会有羞耻心并且乐于跟随引导。[3]孔子的这种治国思想与当下的“以德治国”类似,即充分利用道德教化和感召力量以达到人心向善、移风易俗的效果。

此外,“仁”也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即对人的关爱、同情、善待。这一思想在《论语·颜渊》的两句问答中得到了集中展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而由仁学思想延伸出来的忠恕之道更是儒家思想最广为人知的思想精华,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些论述都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延伸到人与人相处的问题,也就是从自我层面扩展到社会层面。

在孔子看来,何以待人于深层次而言依旧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因此,对待别人要从自己内心出发,要把自己对幸福、发展的追求态度转到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上,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能强加到别人头上。这些儒家思想中可以与时俱进的部分,都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宝贵资源。

二、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一)坚持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从加强道德建设的角度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坚持立德树人既是教育的总目标,又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通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目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通识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着“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而展开。立德就是要抓住学生思想形成关键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进行有效的引导;要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能够将自我未来发展规划和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正确看待社会发展与自我发展的关系,始终坚定不移地跟党和国家站在一起,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人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新时代来看,就是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也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通识课程中国家民族发展传承、生生不息的思想一脉相承。

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谈道:“大中小学教师都有责任维持秩序和形式,以使世界的精神财富流传下去。这种秩序和形式要符合人的兴趣,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并且能塑造人。”[4]因此,教师能否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授业,更需要传道。传道就是以身作则向学生传递基本的做人道理,并使之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和思想。同时,作为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善于和学生沟通、答疑解惑,通过教育从精神层面引领学生的发展。

(二)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通识课程思政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我国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从殷商西周文明到先秦诸子百家,再到汉唐宋元明清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已经成为世界上几大重要文明系统之一。

从真实历史来看,许多英雄人物的事迹都可以作为思政资源,如抗匈名将卫青、抗金名将岳飞、爱国诗人文天祥、抗倭名将戚继光、民族英雄林则徐等。此外,还可以从他们留下的诗文中进一步挖掘思政资源,以此提升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情怀,如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等,这些诗文中凝聚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感召力。

从文史传统来看,我国历史上有着数不胜数且经久不衰的作品,仅就先秦时期而言就有大量的经典,如《诗经》《周易》《春秋》《论语》《老子》《孟子》《庄子》《墨子》等,这些作品构成了中国思想的源头,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中华文明的灿烂悠久,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引领学生认识到文化自信绝对不是盲目自大、故步自封,而是在世界文化之林中认识到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民族性。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我们的文化能够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因此,要想实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通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就必须使学生建立一个世界视野,看到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看到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明白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所在,从而真正建立文化自信。

三、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通识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统筹规划,要实现知识讲授和立德树人相统一。下文从“中国古代思想”专题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两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通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

“中国古代思想”专题的教学设计应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灵发展与道德建设,即加强价值观引领。在讲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现代变迁过程时,教师可以引入中国近现代著名思想家如何在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下通过思想文化建设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内容,并链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蕴。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思想与当下广泛意义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使学生掌握古为今用的研究方法。此外,教师要注重思政元素的有机衔接,不能只是首尾一笔带过,而是要一以贯之,使整个教学过程处处有思政。处处有思政也并不意味着要在每一个教学点上生硬地融入思政元素,而是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思政元素如同入水之盐,产生浸润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设计“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联系家国观念,指出当时诸子百家争鸣的成因实际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给混乱时代提供各自思想解决方案的尝试与努力,这背后蕴含着思想家的家国情怀。而在设计“孟子仁政思想”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孟子讨论民心向背与国家兴衰内在联系的论说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深入分析该思想背景和内涵的基础上,超越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将其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及当今“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联系起来。

(二)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思政教育

下文以“孔子的仁学思想”为例论述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思政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仁者爱人”思想为学生讲解《论语·乡党》中的故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故事大意是,孔子退朝后,得知马厩被烧,第一反应是先问有没有伤到人,没有问马的情况。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可以得知,马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这一案例显示出孔子对社会身份低微的人也会施以仁爱之心,肯定人的价值远超于物,这也直接启发了后世儒学中的“义利之辨”。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分析这个小故事,告诉学生在面对人与物的价值选择时,首先要对人怀有“仁爱之心”,要像孔子那样重仁义而轻利益。这样的思想在当代也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还可以进一步从主动性层面进行阐释:在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时,能否坚持自我本真的人心善性;在自我利益受到损伤时,能否做到毫不动摇地坚持原则和底线。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仁者爱人”与奉献精神联系起来,引入“最美逆行者”的感人事例。这些医务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抗疫工作,他们身上体现出的舍己为人的大爱,是对“仁者爱人”的形象诠释。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通识课程思政建设是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指导下,深刻把握道德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注重深挖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思政资源,并结合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从而满足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对德才兼备人才的现实需要。教师应精心开展教学设计,不仅要做到知识传授,而且要做到价值引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猜你喜欢

通识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