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德文化在医学生医德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2022-02-19司丽静谯利平石景武
司丽静,谯利平,石景武
(川北医学院麻醉学系,四川南充,637000)
一、引言
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生力军,其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对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起决定性影响,也与我国医疗事业的长远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直接关系。[1]医德教育是医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医学院校均高度重视医学生的医德培养,在教学中一直贯彻专业教育和医德教育并举的人才培养理念。[2]近年来,部分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仅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授,这是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指导下,经长期探索所形成的医学理论知识体系,而传统医德文化则是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医生从业准则、医生职业道德和医生价值观,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儒、释、道等多家学派思想。[3]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传统医德文化具有历史局限性,但依然蕴含着可供借鉴的医德文化和医生价值观,其对当代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有良好的启发意义。[4]因此,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医德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运用于医学生的医德培养中不仅能弘扬我国医学文化,还可以让医学生建立正确的医德认识,并以之激发医学生认真学习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的热情,进而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医务工作者。
二、中国传统医德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医德文化来自无数医学先贤长期行医救人的宝贵经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医乃仁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爱”思想影响深远。中国传统医德文化也明显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其将天道、人道和医道相互贯通,并逐渐形成以“医乃仁术”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孟子·梁惠王上》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5]《医灯续焰》提出:“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6]《医学术是》指出:“夫医乃仁术,君子寄之以行其不忍之心。”[7]由此可见,“医乃仁术”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对医疗事业的根本认识,仁道、仁性、仁心则是医学活动的内在伦理规范。[8]“医乃仁术”既能够体现医者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也能反映医学的社会职能和医生的职业道德。[9]其在当代中国依然被广为接受,并贯穿医事活动的始终。
(二)“济世救民”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医德文化不仅是医学职业道德,还强调医学乃是治国、救民、修身的大道。[10]《国语·晋语》中便有“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之说。[11]《伤寒论》中提道:“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身。”[12]由此可见,古代医学家以“济世救民、安邦定国”为己任,履行社会道德责任,实现人生价值。可以说,中国传统医德文化已经超越了职业道德的范畴,其中蕴含了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和恢宏的气象,在内在精神气质追求上突破个人价值观念,实现与社会责任的接轨。因此,当代医学生在医德教育中接受济世救民的思想教育,有助于医学生培养献身于医学事业和服务于祖国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人命至重”
“人命至重”也是中国传统医德文化的核心内容,其要求医者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在行医救人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把挽救患者生命作为行医的最高宗旨。《黄帝内经》记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13]《史载之方》写道:“医者之精粗,病者之性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得失之间,死生性命之所系,医之道不得不为之难也。”[14]古代医学家认为自身的医术与患者的生命安全休戚相关,因此,行医施诊时均秉承着“生命至上,反复论证,精益求精”的准则。[15]中国传统医德文化中“人命至重”的生命观,能够有效培养当代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对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有着非常好的启示作用。
(四)“普同一等”
中国传统医德文化历来重视医患关系,在“医乃仁术”理念的指导下,医者普遍认为对待每名患者应当一视同仁,不应厚此薄彼,故而逐渐形成了“普同一等”的医患观念。[16]例如,《大医精诚》写道:“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17]宋代医学家张柄也指出,在行医时要“无问贵贱,有谒必往视之”[18]。在当代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应当传承和发扬古代医者“普同一等”的行医施诊理念,真诚为患者服务,以战胜病魔、挽救生命为第一行事准则,不得掺杂个人私欲和情感。
三、中国传统医德文化的应用策略
中国传统医德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所蕴含的核心理念在当今依然有良好的教育价值。在医学生医德培养中应用中国传统医德文化,具有理论教育意义和实践指导效用。
(一)树立“医乃仁术”的价值观
在医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应该构建全程化的“医乃仁术”的价值观培养体系,使医学生树立“医乃仁术”的核心价值观,以此作为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树立“医乃仁术”价值观,主要有以下三条策略。
第一,营造以“仁爱”为核心的医德文化氛围。以“仁爱”为主题,在校园内建设校园医学人文景观,布局我国古代医学名家的塑像、名言、文化长廊等,积极营造以“仁爱”为核心的医德文化氛围,使医学生长期沐浴在仁爱医德的文化中,在思想情感上潜移默化地接受“仁爱”的思想教育,并在细微处不断品读和感悟“医乃仁术”的思想价值理念,并使之成为医学生的终身信仰。[19]
第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教育功效。在医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教师每个学期都应选定合适的时间组织医学生前往养老院和社区为广大居民进行健康体检、义诊等实践活动,引导医学生学会自爱、博爱和仁爱,树立“医乃仁术”的价值观,使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到医学在人民健康事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深对“医乃仁术”的理解,最终养成良好的医德品质。
第三,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宣传教育作用。结合医学生青春朝气、喜爱新鲜事物的特点,积极运营医德教育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定期发布与“医乃仁术”等医德相关的文章和微视频,加强“医乃仁术”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医乃仁术”价值观在医学生中不断普及并深入人心,促使医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医德培养上协同并进。
(二)培养“济世救民”的责任感
在医学生医德培养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医学生“济世救民”的责任感,使医学生生发对我国人民健康卫生事业的神圣使命感。依托“济世救民”理念,从培养医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感以及责任意识等角度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促使医学生成为能实现自身价值、展示自身所学,同时又能承担社会责任的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济世救民”的责任感,主要有以下两条策略。
第一,加深医学生对“医为公器”思想的认识。通过系统的医学专业知识学习,使医学生明白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是医学先贤个人思想的历时累积,也是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财富;使医学生充分认识到“医为公器”思想的正确内涵,并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树立以自身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服务社会的信念,并刻苦学习,努力成为一名专业知识扎实、医疗技能精湛的医务工作者,学有所成后为人民、社会和国家服务。[20]
第二,塑造“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德观念。在进行医德教育时应当使医学生认识到,学医和行医旨在“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医学生参加临床实习、救助活动和义诊活动,让医学生直观感受到患者的病痛,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以减轻患者的病痛为目标的医德观念,从而立志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形成“济世救民”的思想。
(三)塑造“人命至重”的生命观
基于我国传统医德文化,加强医学生体验式生命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拓展和丰富医德教育的内容,也是对医德教学方法的优化和创新。塑造“人命至重”的生命观,主要有以下两条策略。
第一,加强对医学生的生命教育。在医学生的教育全过程中,应以生命教育课程为依托,将“人命至重”理念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采取有效手段积极融入生命教育,引导和帮助医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成长的艰辛、疾病的痛苦和死亡的恐惧,从而让医学生在生命教育中得到启发和教育,更好地了解生命的价值,并感悟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21]
第二,组织实践活动让医学生完成生命体验。教师可以引导主办“生命体验”角色扮演活动,让医学生扮演生命垂危急需救治的患者和家属,通过角色体验,让医学生去感悟患者和家属的内心情感,使医学生在其中感悟生命的可贵,从而有效提升医学生对生命的责任感。
(四)坚持“普同一等”的平等观
“普同一等”的平等观不仅是构建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所在,也是医疗公平的重要体现,每名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应建立起人人平等和医疗公平的信念,在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后坚持“普同一等”的平等观,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坚持“普同一等”的平等观,主要有以下三条策略。
第一,应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医学生的指路明灯,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和临床带教中,应当平等对待每一名医学生和患者,以优秀的师德和高尚的医德赢得医学生的尊重和敬仰,在潜移默化中使医学生认同并树立“普同一等”的理念,认识到人与人、医生与患者之间是平等的,并将这种理念贯穿于医学生的职业生涯。[22]
第二,应充分掌握医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教师应在教学中严格要求每一名医学生,使之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此外,教师还应从生活上关心每一名医学生。在专业教育上对医学生严格要求,在日常生活上对医学生充满关心,这不仅能使医学生掌握系统的医学知识和扎实的医学技能,还能建立人人平等的观念,为“普同一等”的医患关系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应充分尊重医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医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医学生的人格和观点,并在师生之间进行平等交流。医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所受到的尊重,将推动其在将来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平等地对待每一名患者,也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医乃仁术”“济世救民”的医德品质。
四、结语
中国传统医德文化诞生于我国医者长期行医治病的经历中,又潜移默化地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其中包含着以“医乃仁术”“济世救民”“人命至重”“普同一等”为核心的医德思想,在当代仍能对医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中国传统医德文化的学习、传承和发扬,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医德文化的内涵,使中国传统医德文化在当代医学生医德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医疗卫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