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区域音乐,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
——以闽西汉剧为例
2022-02-19吴寅生
吴寅生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融入学校美育的全过程。”在龙岩,被誉为“南国牡丹”的闽西汉剧是一个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大剧种。在三百多年的发展史中,闽西汉剧曾经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地位,是闽西文化艺术的优秀瑰宝,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值得文化和教育工作者去弘扬和传承。弘扬和传承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先热爱、了解她,而闽西汉剧声调和韵辙是欣赏、品评闽西汉剧的基础。在龙岩市的闽西汉剧音乐教学中挖掘德育因素,通过区域音乐的传承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可促使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达成。
一、让区域音乐落地生根,让学生在传承中增强民族意识
闽西汉剧的衰盛与中国发展密切相关。如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武器打开中国国门,大肆侵略土地,抢夺资源。觉醒的先驱者开始质疑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西方文化,其认为当时中国的发展受传统文化影响,需要引进新的文明。如1949年以后的“破四旧运动”、1978年以后的“西化运动”,都将西方文化放在主流位置,甚至现在还有很多业界精英对中国传统文化持质疑的态度。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具有普世性的价值,是中华人民精神文明前进中不可缺少的保障[1]。闽西汉剧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组成,既有独特性,又包含民族个性,所以将其纳入音乐课堂中,会缓解当下区域音乐面临的传承困境。民族文化意识作为民族意识的一部分,是整个区域本土意识的核心。将闽西汉剧当作区域民族文化意识的主要载体,将其穿插到中职学校各层级的教学中,可达到增强民族意识的目的。最明显的是可助学生巩固民族共同心理认同。学校作为文化意识传承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是现代人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通识性的文化与知识的教育多是以应试为主。音乐教学中很少涉及我们本地的闽西汉剧,导致区域音乐人才、受众、市场缺失,区域音乐被边缘化。在中职院校内加强对闽西汉剧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更深刻了解区域音乐,有助于增强民族意识。
二、挖掘区域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因素中民族因素是区域音乐中最值得挖掘的因素,民族意识的产生有一定载体,如区域建筑、区域文化等。闽西汉剧作为重要载体,其中也包含着民族意识。所以在学校传承闽西汉剧,有利于学生加强区域文化意识,进而巩固学生的民族素质,强化民族意识。
一方面,加强学生区域音乐素养,继而传承区域音乐文化。将区域音乐文化的培养作为闽西汉剧教育的主要目标,通过学校教育,弥补当下人们对区域性音乐传承的不足。但是究竟如何传承呢?需要在学校教育中传承闽西汉剧音乐技能与对应文化精神,以此提升学生区域音乐素养,体现区域音乐课程的价值。所以说只有具备良好的区域音乐素养才能传承区域音乐文化。基于闽西汉剧音乐的特征与区域音乐教育体系化特点,可将区域音乐课程的素养设置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审美感知”即让学生在学习闽西汉剧基础上,在感知与欣赏下体会这种音乐形式,挖掘其中要表现的情感与风格,获得审美体验,增强学生对闽西汉剧的鉴赏能力。基于此教学中要多带领学生听赏,培养其闽西汉剧的学习兴趣,提升审美能力。“艺术表现”则是让学生能够立足于掌握闽西汉剧,可以用方言完整表演闽西汉剧曲目,掌握曲目中相关的民间器乐演奏方法与基本知识等。理解闽西汉剧的风格与特征,可以评述歌词,以此感受区域音乐文化。“文化理解”即通过闽西汉剧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龙岩发展的历史变迁、生活习俗与文化属性等,从其文化背景角度让学生更加了解区域音乐。
另一方面,通过区域音乐的学习培养学生本土意识,提升爱国主义情感。在学校音乐课堂中借助闽西汉剧可以加强学生的本土观念意识,提升爱国情感,此与教育“立德树人”宗旨相呼应。闽西汉剧融入音乐课堂中,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家乡的人民智慧,体会文化精神,通过人民勤劳勇敢事迹的传输让学生的音乐记忆变为文化记忆,增强学习本土音乐的信心,提升区域文化认同感[2]。通过主动欣赏、演唱闽西汉剧,让学生认识到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唤醒其对自身文化知识体系价值的意识,并能主动传承音乐文化,进而培养其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怀,树立民族自豪感。
三、传承区域音乐,培养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当下很多院校虽然已经引入闽西汉剧区域音乐教学,但是多数还存在“重口号、轻行动,重了解、轻体验”的情况,导致区域音乐难以根植学生内心,更谈不上发挥德育作用。毕竟区域音乐的传承需要完整机制,并在长时间教育下才能完成。以往进行闽西汉剧传承的时候多是师徒现场口耳相传,学校教育可通过民俗活动、日常交流、现场切磋等现场体验的形式,让学生在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闽西汉剧内植于心,将其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进而才能发挥德育作用。所以在进行区域音乐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以此达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
(一)学校教育传承以体验为主
一方面,在校园中创建体验式的氛围,最早的闽西汉剧产生于日常劳作,反映当时的慢节奏生活。此与现代快节奏生活不同,所以容易被现代的流行音乐与文化覆盖,就像电影《百鸟朝凤》中的传统唢呐被西方音乐碾压下难以生存一样。为了防止闽西汉剧被淘汰,需要教师多设置现场体验式的氛围,让学生接触闽西汉剧,对其产生兴趣,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才能达成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3]。另一方面,在体验中感悟区域音乐文化。闽西汉剧在2006年被列入“非遗”名录中,当下“非遗进校园”政策在龙岩众多院校内贯彻,学校要在本地文化中挖掘闽西汉剧的教学资源,与家庭、社会、政府联合,让师生在闽西汉剧体验传承中感受音乐文化。并根据学校与学生特点设置适合的课程,编辑校本课程,以此创建校园文化,让学生充分感受闽西汉剧区域音乐中的德育因素。
(二)在传承中将区域音乐内化于心
区域音乐文化的传承是复杂的工程,其需要学校外的多重领域参与配合。以区域音乐教育加强学生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与对家乡的眷念与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尊。一方面,在闽西汉剧教学中增强责任。作为长期的工程,区域音乐文化传承需要多领域互动联合,先增强师生内心的责任感。然后在闽西汉剧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动承担传承区域音乐的责任意识,教师现身说法,树立责任。可聘请校外闽西汉剧艺术家到课堂中传授知识,以艺术家们对闽西汉剧的热爱与传承责任感感染学生,促使其体验闽西汉剧的文化生命力与文化价值,提升区域文化的自信心,进一步建立传承区域音乐的责任感。化被动为主动,在学校内设置区域音乐传承的制度,利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化被动于主动,激发学生学习区域音乐的主动性,并能主动承担起传承其余音乐文化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在区域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将传承内化于心。闽西汉剧内容丰富,可根据学生掌握音乐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听众、入门者、学员、教师、研究者。虽然他们对闽西汉剧掌握能力有一定差别,但是其在接触闽西汉剧的时候,将其内化为自身素质的修养却无差别。从区域音乐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需要培养有内行知识与精湛音乐记忆的人才。这样才能在接触闽西汉剧后简单模仿或者即兴发挥进行创作。实际教育传承过程中,学生传承的这种音乐能力,除了技巧还是一种精神、价值观的传承,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增强区域民族意识、增强民族素养。将有形的知识化为无形的素养,进而成长为具有区域音乐文化情感的学生,进而达到实现区域音乐传承的目的[4]。
龙岩地区闽西汉剧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文化土壤和社会历史背景密不可分,在立足非遗传承视域下,发展龙岩区域音乐教育,将此与德育结合,扩展学生艺术视野,完善其素质,增强本土意识,建立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的良好素养,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