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和路径分析

2022-02-19刘夕语徐德斌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命运共同体

刘夕语 徐德斌

目前,全球发展的大趋势已经变成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做”“怎么办”的发展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解读,本应是高校积极融入和宣传的,但是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视角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行审视时,不难发现,理论教育仍然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融合和宣传则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如何使广大高校学生从内心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何让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启发思想政治课堂内容创新中发挥应尽之能,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须思考的重要议题。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切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处

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方略”在影响着世界发展格局,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作为高校学生了解和学习国家新思想、新理念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工作的重心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迁移并引导高校学生厘清其思想理论内涵,帮助高校学生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此拓宽高校学生的全球视野,传播中国的大国情怀。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多方面契合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当今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最新成果,正契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模式。

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方面的契合点

当前,全球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性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导的全球共治理念已然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这种理念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的发展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当今全球发展趋势,了解国际秩序下的各国发展方向,建立同心共力、共谋发展的共同体思维。

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方面的契合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追求的是互惠共赢的国家发展理念,以自由、便利的贸易和投资来促进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缩小全球各国之间的经济鸿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我国积极构建的“一带一路”“非洲援建工程”等,都是我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方面的伟大实践,并且这些实践也证明了其真理性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大学生以新的理念处理与自身、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也可以在高校学生实现个人理想、自我价值时为他们指明与人协作、互利互助的正确道路。

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方面的契合点

“和谐共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生态理念的主要思想。“绿色”成为我国最新发展理念的重中之重。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利用生态科学教育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方面契合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配合。这就需要高校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培养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和意识,让学生群体成为未来社会建设发展的中流砥柱。

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爱国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构建国际间深度合作时机遇与风险并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也必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倡导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利益发展的同时更要牢记祖国,保证祖国的核心利益。特别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每个国家都是不同利益的代表,都在维护本国人民的利益。因此,加强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才能帮助学生正确辨别问题,理性看待机遇,保证学生在爱国主义意识的引领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牢记维护祖国的利益。

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公平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平等互惠的原则,这正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所倡导的公平意识相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世界各国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谋进步、求发展。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引导学生学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平等精神,构建平等、尊重、和谐、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模式,反对霸权主义的巧取豪夺,反对将个人意志强加于弱势群体的行为。

4.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自信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应加强对学生自主意识和文化自信的培养。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各国交流合作的深入,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愈加明显。树立文化自信和自主意识能帮助学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保持以正确眼光看待问题。在复杂激烈的意识形态博弈中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捍卫者。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于理念和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的融合,可以让高校学生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学习合作、爱国、自主、平等优秀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国际间的互惠合作,尊重世界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一)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全球在走向一体化的同时也在面临着种种挑战,隐藏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下的是经济增长乏力、霸权主义、生态恶化、国家发展不均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政治场合中宣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国家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命运共同体”再到连接全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更应该发挥其在学生教育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穿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做好引导学生接受最新理论的工作,践行以“立德树人”为教育中心环节的办学使命,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贯彻到底,为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打好理论基础。

(二)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供新视角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愈加深入,人类命运共同体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模式也会逐渐深入各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生态、教育等各个领域。在深入合作的同时各国对人才数量和品质的需求也大大提升。这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又是一项挑战,当今世界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单单具有智慧和学识了。要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不仅需要掌握“国际语言”,更好地发挥与国际沟通的技能,致力于为解决全球性的难题提供智慧,更要做到深植爱国主义情怀,做好中国故事的“传播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拥有着“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整体观念内涵,深刻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的“三观”。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但要以新的理念与方法创新视角,以新的角度培养个体的价值趋向,深刻理解共同体观念,拓宽格局与视野,还要做到将新时代价值观、爱国主义、最新理论知识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

当前,高校大学生在新时代国家发展和建设中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国家对高校学生的要求也愈来愈严格。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环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融合。通过教育理论方面、思想传播方面、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融合发展。

(一)课堂教学融合路径探析

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记录着每一个民族意识的觉醒。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创新,发展本国优秀文化以及与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流都离不开高等教育的作用。党和国家的新思想、新理论都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阵地进行宣传和传播的,因此,加强高校的理论工作势在必行。高校理论工作是切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效途径,以扎实的理论基础构建二者相融合的方法和路径,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和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首先应该注重培养教师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对高校思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补充、完善、优化、拓宽是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思想政治课堂一方面延续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析问题。另一方面,应在思想政治理论中衔接不同领域的知识,如历史、经济、心理等方面,为学生构筑一个有广度、有深度的知识视野。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赋予了高校学生的国际视野。自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世界的联系越发紧密,疫情面前没有国界之分,只有作为世界大国的担当。中国向有需要的国家派遣医疗队,为各国提供必要的支援,高校学生必须认识到中国日渐走向国际舞台中心的大趋势,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审视世界形势,培养国际文化素养。因此高校教师应在教学中科学分析国际环境,引导学生把握正确方向,辩证看待全球机遇与面临的挑战,增强学生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念自信、道路自信等。

最后,思想政治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历史视野。以史为镜、以古鉴今,思想政治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汲取养分,从我党百年党史中吸收智慧,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发展现状中明确方向,激励学生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实践教学融合路径探析

如何利用思想政治课堂的主渠道功能是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更好融合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如设置讨论情境、辩论教学、师生研讨、现实案例分析等,以引导的模式帮助学生学会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关理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当前世界的社会问题为案例,启发学生立足当前社会形势思考问题,以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更深层次理解和发自内心地认同,帮助学生认识其对当今世界有序发展、共同繁荣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以思考的方式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自身能力的提升中增强爱国意识。

(三)教师队伍融合路径探析

对于教师队伍的融合,虽然二者融合的主要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堂,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师,但是专业学科教师的帮助也是必要的。因此,一支理论知识扎实、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与专业学科教师的有效配合,才能更好地将学生带入思想政治课堂。同时,高校也应构建思想政治教师和专业学科教师共进的“学习共同体”,提升专业学科教师跨学科的能力。只有全体教师拥有一个共同愿景,才能打破学科间的壁垒,突破单一的学习模式,以合作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实践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及概念、需求、模式、习惯等的形成,真正落实“共同体理念”的旨归。

因此不论是课堂教育、理论传播的显性教育,还是教师以德激励、以情感染的隐性教育,教师团队的协作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接受共同体理念的深刻程度。只有一个时刻保持学习热情和思想先进的高校教师团队,才能引导学生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所急需的人才。

四、结语

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全球范围内彰显其重要意义。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学生接触国内国际思想新潮的第一阵地,务必将二者的融合进程提到最高的位置,积极将这一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材和整个高校教学体系之中。提高学生的意识仅仅是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要求,新时代高校学生以“念”化“行”共同推动,才是促进其高速发展的根本所在。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携手共进,推动二者融合发展,构建开放共享、积极向上的学习模式,为共同体理念的广泛传播加油助力。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命运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