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机制探索
——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

2022-02-19储东霞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咨询室课程思政心理健康

储东霞

2018年7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规定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选修和辅修课程,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这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飞越,学科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升。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指导纲要后,特别针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探讨在“课程思政”角度下,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机制。云南农业大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应对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探讨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提升、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创新机制,达到共赢双促的预期目标。

一、目前已有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概述

总的来说,《纲要》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的行动指南,遵循“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要求。归纳起来,基本上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平台建设

据了解,全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基本可以划分为三种: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学生社团,从学生、教师两个层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一般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除了承担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之外,还承担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人才管理、学生社团活动指导、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职能。

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除了有正规心理学本科专业的高校设有区别于心理咨询室的专门机构外,一般情况下与心理咨询室采取场所、人员共享。同时,一般还兼负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管理、专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及继续教育培训、科研课题申报及成果推广、专业建设等职能。

学生社团: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学生社团,一般由心理咨询室专职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社团活动一般围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开展,主要有科普类如“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和特殊主题类如世界躁郁症日等两类活动,以“渗透”的方式从日常学习生活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推进全校心理健康氛围营造,并为“朋辈咨询”提供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

(二)课程建设

自《纲要》颁布以来,各高校纷纷修改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将心理健康教育设置成必修课程。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学校专门设立心理健康与教育管理中心,负责全校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管理、专业建设、心理咨询室、学生社团等工作。从2017年9月入学的本科新生开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学分2分,32学时;2019年9月开始,因“新农科”改革,该课程调整为学分1分、16学时。每年都承担着3000~4000名新生的教学任务,至今累计教学1.5万余人次。

(三)机制建设

“三级”机制:即预防、预警、干预三级联动,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入手,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发生,辅以学生心理危机评估来预警学生心理危机行为,并积极应对、及时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和极端行为。[1]在此基础上,建立院系、班级、宿舍三级危机干预机制[2],把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风险掌握在可控范围内,并将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降到最低。

“四级”机制:设置“学校—学院—班级—社会[3](或寝室[4])”四级网络机构,第一级为社会关系网络,由家庭、亲友、寝室等社会关系构成,起到危机前的预防、预警和危机干预过程中的社会支持作用;第二级为班级朋辈网络,由宿舍长(A/B角)、心理健康委员、心理社团成员、辅导员(班主任)等构成,起到及时预防和预警;第三级为院系干预,由院级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构成,起到第一时间确认危机存在并及时实现专业干预;第四级为校级干预,由校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和专门的诊疗人员构成,起到全程指导、预后处置的作用。

“五级”机制:新生的普查机制、班级心理委员的观察机制、辅导员的初选机制、专职人员的咨询机制和卫生部门的精神治疗机制。[5]这种机制为开展心理健康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便于提升这门课程的理论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呈上升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不发作时高隐蔽性、一旦发作高破坏性的特征。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一是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教育部屡屡发文要求建设心理健康课程,但是普遍存在“重专业”的现象,在心理学不是优势学科的学校,尤其是在争取“双一流”、985、211等过程中,存在资源向优势学科倾斜的现象,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给予的资源支持不够。二是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学校招聘人员受编制影响,会出现编制满足不了心理专业人才需求的现象,而优秀的人才又可能因为没有编制而放弃人事代理之类的招聘,造成心理学专业师资队伍发展受阻;对现有的心理学师资队伍则存在继续教育、师资培训力度都不足的情况,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多,上课多、受训少等造成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三是教学场地较单一,教学效果受限。高校“寸土寸金”,开设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辅导场所、教室等审批程序烦琐,现有的教学条件往往不能满足课程需要,教师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心理健康教学效果受限于场地制约,造成该门课程难以做大做强。

三、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机制的建议

(一) 重视“课程思政”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高校教学、课程改革纷纷瞄准了“思政”课,“课程思政”理念则让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所有课程之间逐渐形成了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教育新模式。

例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时,讲授 “正确的‘三观’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借用思想政治教学知识中伟大的抗战英雄杨靖宇、赵一曼、江姐等英雄事迹举例,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健康在革命年代是起什么作用的?是什么力量让英雄不怕死?为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信仰、日常的心理健康意识树立“思政”榜样。从而自然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心理健康课程并对两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重视“云上”课堂的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线上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喜爱。特别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学迟迟不能开学,危急时刻,线上教学解决了大部分的教学难题。一部手机或电脑、一个远程教学软件、一套上网设备,不论学生或老师身在哪里,教学任务都可以较好地完成。疫情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学习、生活的不便,但也让“云上”课堂拓宽教学新渠道,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高效的教学方式。疫情期间,学校采取“云教学”的方式,利用智慧树、腾讯课堂、QQ课堂等多种教学APP进行教学。学生的课程评价显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学生最喜欢、认可度第一的一门课程。可见,“云上”教学方式应时而生,具有方式新颖、内容新鲜、交流便捷、隐私度高等优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 重视心理健康专职、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每校至少配备2名”,并且规定了教师每年需要参加一定学时和级别的专业培训。目前开始推行的辅导员系列职称以及将要执行的思政系列职称,对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分流了部分人才。可见,心理健康系列的职称机制建设迫在眉睫。此外,对现任教师的继续教育也是提高这门课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须引起重视。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机制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全力支持,需要教师、学生、家长、专业医生等多种社会角色的积极参与,需要平台、课程、危机干预等体制的支撑,最终培养出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思想端正、身心健康的新时代大学生。

猜你喜欢

咨询室课程思政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心理咨询室配套产品一览表
学校心理咨询室切莫成为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