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们在美的世界低吟浅唱
2022-02-19陈婕妤
陈婕妤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东凤镇民和小学)
学校举行心理游园活动,于是,孩子们有了一段任由自己打发的时光。他们一会儿跑去打水,一会儿在走廊发呆,一会儿跑去玩游戏,一会儿观察老师的动向……可以理解,他们难得有野马脱缰般的畅快。可是,没过多久,就有几个孩子跑过来问我: “老师,我能回课室写作业吗?” “老师,我也想回去看书。”我愕然,反应过来后马上劝道: “学的时候认真学,玩的时候就要痛痛快快地玩,别想那么多,快去玩吧!”活动还未结束,班上大部分孩子已经安静地坐在课室里自习,还提前把明天的习题都做完了。我还未在讲台上站定,坐在前排的小戊就说: “老师,我们把今天的游园活动写个日记吧。”
孩子对学习的这种机械忘我的投入令我内心深感不安,这种感觉是过去从未有过的。我开始反思,焦虑地反思:当教学开始变成了一种机械式、习惯性的熟练操作流程后,我是不是被经验主义带来的便捷所蒙蔽了?我关注更多的是孩子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学校班级规章制度的依从,以致他们枯燥单调地进行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难寻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
窗外的天空逐渐被浅紫色填满,美得闲逸静谧,走廊慢慢热闹起来。排队放学时,我和孩子聊起了“美”这件事。 “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是美?” “蝴蝶飞翔是美。”“鸟儿歌唱是美。” “现在的霞光很美。” “跑道上开着的木棉花很美,但人的心灵比花儿更美。” “是的,好的品质是美的。看来,大家都有发现美的眼睛,谁有本事把美留住?” “照相!” “记在脑海里!”“写诗赞美它!”听着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叽喳声,我好像找到了能打开孩子感知力、连接社会自然的通道,心里一下子明朗起来。
第二天的综合实践课,在学习了华莱士的《观察黑鸟的13种方式》后,我有目的地带孩子去植物园“闲逛”,到树林中去触摸去感受,发现简单又熟悉的树木朋友隐藏着的另一面,找到属于自己的树,并用组诗的形式说说“它”的故事。孩子们看起来有些局促无措,毕竟那一棵棵树在生活中是如此平凡常见。我让他们试着闭上眼睛抚摸大树,耳朵贴在树皮上听大树的心跳声,想想:树曾经经历了什么?在我之前有多少双手和它深情地触碰过?那又应该是怎样的一双手?树是什么味道的?它的心里被岁月镌刻了几圈年轮?在未来的一个月、半年会有什么变化?悄然地,声音和气味在蔓延、融合、前后追赶,孩子的感官全面打开,他们惊喜地发现脚下的石缝长出了一株幼苗,一根嫩绿的枝干、两片薄薄的叶子正散发着它特有的气息。小甲若有所思,斜靠在树干下进行着一场只属于他自己的心灵奇旅,写下 《不一样的 “我”》:
我随泥土的清香掉落人间
一群人路过我
一个人凝望我
我决定露出
一点心思
两片薄叶
此外一句话也不说
孩子们专注的时间越长,观察到的越精致细腻。我讶异于小戊在她13岁的年纪能有如此超乎个体和群体的深度思考和细密观察,这首《一棵特立独行的树》着实让人叹赏:
我一眼就瞧中了它
身上块块凹凸不平的斑纹
彰显着无法言喻的美
也许是被人给过耳光
斑驳的缝隙布满了蛛丝
也许是冒险路上的勋章
昆虫正弹奏着夏日狂想曲
一群人 一个我
一片林 一棵树
是无数之内
亦是无数之外
我突然觉得它就像我
我就像它
不蔓不枝
坚定而独立
我反复拿出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句组成的首首小诗仔细品味,感叹着童真与哲学的诗意相融合的妙不可言。大自然里的审美写生课,诗意如生命般丰茂,唤醒记忆的感官,孩子们对植物园的印象从此不只是“研学之旅”,而是找到自己的树,走出自己的路。
看着孩子们笔下不断流淌出来的生命之美,我自认为有一轮自觉审美的明月已阒然在每个孩子心中升起,光亮润泽万物。我为收到很好的教学成效而暗自窃喜,一段不起眼的小插曲却让我醒悟:这还不是结束,仅仅是刚开始……课程即将完结,小天耷拉着沮丧的小脑袋向我抱怨: “老师,我很想完成你布置的作业,但我写不出来,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活动。”我用余光瞥了一眼他的本子,洁净如初。很多时候,他都是最快执行并完成学习任务的那一个,突然的落差一时半会儿估计还消化不了。我完全能理解他此时的情绪,更希望他能坦然接受并快速调整好学习的状态。面对我的安慰鼓励,小天反倒显得更加懊丧执拗,接下来一整天的校园活动,他都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强颜欢笑。我忧心他的状态,同时对自己不到位的点拨示范深感困恼。与到美的密林寻幽探胜不同的是,我作为一名师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动能去化解生命旅途中的荆棘?我的教育教学是否在牵引真实的生命,建设一个更广阔的自我?我该如何引领学生体悟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在卑微中开拓出灿烂?
看着窗外一路谦卑地红艳着的木棉花,蓦地想起有一次备课,激趣导入环节的照片需要删减。照片都是精心挑选的,我心生不舍,实在难以抉择。转头问同事: “如果是你,你会留下哪张?” “你觉得哪张更吸引孩子就选哪张。”我恍然大悟,同事的回答赤裸裸地揭示了我思考时的问题所在。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单纯的知识文化传授与灌输,和儿童相处交流要学会用儿童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我意识到我对小天的启发熏陶还十分欠缺思辨的智慧和诗意的旷达,想着小天最喜欢宇宙,何不换种方式贴近他呢?我赶在放学前写了一首小诗送给他: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星星开始学习发光
开始学习连成星座
但是还有一些星星没有连成星座
结果他们相约
变成了银河
看着小天紧蹙的眉头逐渐舒展,我内心深感欣慰。生命的拓展有万种可能,弱者不必自悲也,赏识悦纳自己,抱有乐观坚韧的信仰, “至于强,未可知也”。经过小天这件事,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重要性。教育是一门需要不断修炼的艺术,我们要学会读儿童,找到最接近他们的方式;学会读自己,思考自己想要带给孩子一种怎样的成长;读专业书,找到理论的支撑;读教材,读懂编者的意图。利用最真切灵动的语文课堂把古往今来的思想理论、灵光一现的聪慧、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历久弥新的视野汇集起来,发出温柔敦厚之声、刚健雄奇之声,援人出于荒凉苦寒,给孩童以无穷的精神宇宙。在习作 《心愿》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巩固课堂的收获和思考,最后十分钟我尝试设计了一个用诗歌表达的环节,我首先抛砖引玉:
我有一个美好的心愿
愿每一朵雏菊都欣然盛放
空气满是对生活的向往
自由的憧憬代替迷惘的徘徊
果然,孩子饱满的情感需要这样一个水到渠成的展示。这种展示正是他们庄重思考的体现。课堂现场,一下子呈现出了一种迷人又动人的人文气息。内心欣慰,特收录整理部分陈列如下:
我有一个美好的心愿
愿无情的病毒硝烟不再弥漫
人们永存希望与光
静谧乐土代替纷嚣杀戮(肖)
我有一个美好的心愿
愿每片森林都郁郁葱葱
平静的那片绿不再有砍伐
勃勃生机代替漫天黄沙(柒)
我有一个美好的心愿
愿每个人都得以飞翔
扑扬着翅膀奔赴他们的梦
自由火焰代替坚硬寒冰(琳)
面对能独立思考、思想大厦将成的孩子,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创作。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自由诗篇的吟唱中,用心灵的低吟浅唱映照世界的点点波光,看到万物的生长,获取精神世界的高贵、自由和坚韧。也有人曾质疑戏谑:“这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毫无意义,年轻人就是喜欢瞎‘折腾’,学生会写几首诗又能说明什么?有什么用呢?”教育的本质是 “人”的教育,其实,只要能够激发思考,让孩子获得新知,构建成长之路,这何尝不是一种坚定的提升之路?鱼翔浅底,鹰击长空,就像曼德拉所说,你是你命运的主宰,你是你灵魂的统帅,我希望学生有能力挣脱身上有形或无形的束缚,不止为自己,也可以为族群、国家甚至人类,做出智慧的奉献。
想起和恩师聊起的一位老师,她无论去哪里、做什么事情,都会在包里放几本专业学术期刊。但凡有点空闲,随身携带的书便无缝对接。她对时间的无比敬重,对自我的精密要求,一丝一毫都讲究,旁人看起来觉得这样活着难免有些心累,但如她这样的人却乐在其中。吴孟超院士说过, “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做他愿意做、喜爱做的事情,是很愉快的。”我深有感触,这种沉浸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山川湖海里,像条游鱼,又像只飞鸟,与自己惺惺相惜,永远有不息追求的方向。
或许在你眼里早已变成褐色的世界,在我眼里正鲜艳着呢。拾起那被你听腻了的歌,我着迷地轻声哼唱;做着你早厌烦了的工作,我却是如此的陶醉,乐此不疲。在追逐学习的路上,我愿像荆棘鸟般,举起手中燃烧的蜡烛,一手研究教,一手研究学,重塑自我,直至如愿以偿地放声歌唱。
我从未忘记那次心理游园活动带给我的不安,但我早已暗下决心:孩子,生活里的美不是机械的任务,是我们活着的目的,如果是校园生活的平庸乏味剥夺了你对美的感受体察,让我领着你,慢慢来。